公元684年9月,武则天又改年号为“光宅元年”,论干支则为甲申,属猴。这是否那些反对女人掌权的史学家们所说的“沐猴而冠”年份,我们无法详细推定,但知道武则天命令那帮文人起草、颁布了大赦令,实质上是公开了她施政的重要措施:
首先,改变政体外表象征。将旗帜变为紫饰金色,百官服饰色式和佩戴标志都改换,改东都为“神都”,尚书省为文昌台,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等等,连皇宫也重新命名为“太初”。这些名称有的与《周礼》有关,有的与道教宣传的神鸟有关。而且武则天的母亲也被追尊为太后,这一头衔大概是要说明武氏家族本来就是帝世王家,所以又立了武氏七庙,俨然与新王朝的开国大典相似。
其次,盛赞黎民收拢人心。在承认赋税过重的同时,向百姓答应减轻负担,特别是减免两京周围地区农民的赋税,并相应采取一些救济贫困和宽恕犯罪的条例,表扬那些吃苦耐劳的厚德臣民,重赏安抚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为了表示武后的俭朴,遣送宫中的许多仆人妇婢,暂时不造奢侈物品。同时提倡“孝道”,允许有迫切愿望回家的边境士兵离开戍军返乡,以便祭祖探望父母。这些措施在武后政府执政时间曾多次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取得臣民的欢迎与忠心。
再次,消除弊端惩治腐败。由于领土扩大,各级州道行政质量下降,两京之外贪污腐败成风,行贿受贿不断,所以另设肃政台严密监督。而人口增加后规避徭役、偷赋漏税、登记不实、蒙上哄下等玩花招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影响了新王朝的再分配和威信,也造成民心士气的低落,因此要改组道、州、府政权机构,惩处犯法的官员和地方富豪,选拔“有德之士”担任文官,在科举制以外继续吸收“人才”,寻找治国理政的灵丹妙药。
但是,施政的大赦令不承认官僚机构和冗官滥员越来越膨胀,不接受对中央政权和各级官府行政效率推诿低下的批评,不注意商业与农业比例平衡的失调以及税率的某些不合理,相反,政策注重的是加强帝王专制特权和征服“外夷”、炫耀新朝等,这就暴露了武后政府的种种缺点,尚留待以后逐步改善。
就在武则天“大赦令”颁布后的半月间,爆发了“扬州叛乱”。起兵的头子,竟是当年曾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李(原名徐世)的孙子徐敬业,他的爷爷徐世虽然已死了15年,但创下的家业与门荫荣誉足够徐敬业凭特权稳升高官。遗憾的是他却被贬官地方基层,因而他联络了一批心怀不满、仕途不顺的官吏,占据了扬州,公开打出反武的旗号,借口要恢复被废黜的庐陵王李贤的帝位(这时李贤已被杀了半年),找了一个貌似李贤的人冒充太子蒙哄众人,十来天就吸引聚集起一支10万人的军队,这对武则天临朝不久的政权无疑是当头一棒。
扬州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距当时的出海口非常近,是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从隋代之后又成为控制东南的军事重镇和新兴商业城市,号称富甲天下。本来徐敬业的军队以扬州为根据地,渡淮北上直攻洛阳,可能取得胜利,但大多数人却想占据金陵(今南京),依江设险自固割据,掉头南驱润州(今江苏镇江),这就犯了战略性的错误,走向了失败的方向。武则天从容不迫地调集各地精兵强将30万人,迅速南下进行镇压。
这时一份由著名文人骆宾王起草的《讨武曌檄》,送到了皇宫武则天的手上。檄文写得非常出色,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传诵,将武则天左右朝政的一系列恶果公布于众: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
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姐屠兄,狱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师,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裂山河。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篇檄文历数武则天种种秽行,当然是很不确切的。但它号召人们同情响应造反,的确具有很大的煽动性。据说武则天看了微微一笑,没有丝毫生气动怒的样子,平静地询问作者是谁?当她知道是骆宾王所写,反而怪罪朝廷大臣们竟让这样有才华的人流落在外,没有重用是宰相之过。武则天不发怒自然不可信,倒是她那有政治家豁达大度的表演,成为文学史上一的一段佳话。
佯装深沉大度的武则天,内心深处焦灼紧张,她调动了30万大军沿运河南下,连续攻破叛军的防线,徐敬业等造反首领在溃逃中被部下所杀,仅仅49天,10万叛军便烟消云散,传说除极少数人化装逃到海外,剩下的大多被追捕斩杀净尽。武则天临朝政权安然无恙地度过了这场最大的叛乱危机。
当代的历史学家声称武则天能镇压这场来势汹汹的暴乱,能扫清几片不带来风雨的飘荡乌云,主要是取决于人心向背,农民和其他被统治阶层希望“安定团结”,包括普通地主在内的人不支持徐敬业等分裂分子企图割据的倾向,卷入事变的人大多是人身不自由的囚徒和身份低于良民的杂户工匠,只有一部分门阀官僚地主才有反武观念。所以,武则天扬州平叛的胜利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历史事件。否则,再回复到一个世纪以前南北分裂局面,历史又要走一段曲折的道路,老百姓又要受二茬罪,吃二遍苦。
这些一厢情愿、想入非非的推论,我们不知是否有确切根据,也不知当时民心向背的社会心理究竟是什么。事实是:军事镇压优势和政权胁迫威吓比人心向背、信念思想这样“虚”的东西要重要得多,也强大得多。军事战场的胜负决不像史学家那样评价得轻松自如、夸夸其谈。
作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局外人,如果以为武则天扬州镇压(或叫平叛)已经在百姓中甚至门阀大族、普通地主中掀起了多么巨大的精神波澜和情绪风涛,那便是属于今人想当然的自作多情。广大的最终从根本上作用于历史的一般民众,总是在精神上与重大现实社会事件的指向隔着一层。任何一个社会阶段,社会最紧迫的事情只困扰社会成员中为数不多的少数人——就是说,向来只是统治集团上层人物或以指点王朝生命兴衰为能事的书生们(他们也多兼是官场不得志者),煎熬在社会动荡或叫做历史长河的峰顶浪尖上。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父老乡亲,除了直接受到战火蹂躏的局部暴乱发生地的民众,更为广大土地上的百姓对战争胜负的刺痛浑然无知,只有从征战讨伐要加重的赋税徭役中,他们才能感知一点生活与以往的不同,才能对镇压或平叛的实质后果略知一二。这既不是什么“愚昧”,也不是什么“迟钝”,而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离那些夺权争利、拥护反对的“上层世界”还非常遥远,不到剥夺他们最简单的生存条件时候,百姓平民都会以他们习惯的方式平静地生活,绝不会像某些人描写编造的那样去支持什么武则天,或去反对什么徐敬业。这是历史千古不变的本来规律。
清官冤死与“意见箱”的发明
扬州战火胜败初见分晓时,武则天便开始认为真正的政权危险是来自叛乱者与朝中大臣的勾结,因此她命令有关人员追查里应外合的谋反嫌疑。受遗诏辅政的宰相裴炎这时地位举足轻重,被公认是社稷重臣,他伙同武则天废掉了唐中宗,代表了一种新的政治抗衡力量。但裴炎的外甥、监察御史薛仲璋参加了扬州叛乱,并是徐敬业的主要干将。裴炎对此神态镇静,认为与自己无关,反而为了表示忠于李唐皇室,请武则天归政交权于唐睿宗,以此使扬州叛臣没有暴乱借口,不讨自散。武则天的亲信则认为裴炎是利用叛乱形势要挟武后下台,必有异图。况且裴炎几次顶撞过武后,不许她另立宗庙僭越礼制,不许她杀掉李唐子孙,不许她借废儿子、杀将臣立威专权。够了!武则天不能再容忍这样刚愎自用的顾命大臣左右朝政,于是指控裴炎预谋在武后前往龙门万佛洞拜佛时策划劫持“造反”,将裴炎逮捕下狱。裴炎在狱中性格刚烈,词气不屈,一大批重要文武大臣出面为宰相辩护,甚至提出愿代他死。可是果断的武后不耐烦地驳回他们的辩护,10天后就将裴炎急匆匆地斩首于洛阳都亭驿,并株连了其亲属。在籍没抄家时,发现他竟无财宝钱粮积蓄,是一个非常廉洁的清官。
但武则天可不管你是“清官”、“贪官”,她需要的是忠于自己的臣僚,即或是奸佞小人,只要效力就可提拔。因此,伪证裴炎“谋反”的人纷纷被擢升宰相,替裴炎喊冤的人纷纷被贬被杀,政治态度是权衡一切大臣的首要标准。据一份史料记载,武则天在杀掉裴炎后,召集满朝文武官员申斥说,她为国不遗余力地操劳,每个官员能取得如今的地位都应该感谢她,并以裴炎、徐敬业等被杀的人为例威吓,今后谁不“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吓得那些大臣们伏地叩头,不敢吭声。
为了防止文武官员再次背叛自己,武则天实行了全国性的恐怖政治。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洛阳还是一片暮冬景象,一个名叫鱼保家的小官吏向武则天建议,在朝堂设置一只巨大的“铜匦”,以东、南、西、北方位分开四个口,东口叫“延恩”:用于献赋歌颂皇家事业和自荐求仕进者投入。南口叫“招谏”:用于朝政得失、批评时事。西口叫“申冤”:受冤者对不公正处理可上表投进。北口叫“通玄”:报告预兆灾变和军国机密等大事。武则天宣传这是给各级官员进谏和庶民百姓伸冤开了方便之门,是她关怀人间世事的一件好事。于是后世研究历史的文人们便纷纷论证这是一项改革政治的“意见箱”,是女皇倾听百姓呼声、广开言路的一大创造。
其实,武则天“欲大诛杀以威之”,设立铜匦“受天下密奏”,大开告密大门。规定封奏投匦必须先经过监督官员的审查,才能将表状投入匦内,防止有人攻击谩骂武后本人。又制定了告密制度:“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这下可紧张了,“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整个社会笼罩在人人自危、胆战心惊的恐怖之中,铜匦变成了一个匿名虚假揭发、互相诬陷攻讦的大容器。武则天还通过这项告密制度,陆续物色到一批类似于现代“秘密警察”的酷吏,仅官方正史就列举了27人的名字,而每个酷吏头子又收罗几百人,遍布各地告密抓人。如臭名昭著的来俊臣专门组织帮凶编写了一部《告密罗织经》“网罗无辜,织成反状,构造布置,皆有枝节”。尽管“穷究囚辈,百无一实”,但“一人被讼,百人满狱,使者推捕,冠盖如云”。
以周兴和来俊臣为首的酷吏网络,通过种种伪证和各类酷刑逼取“供词”,发明了“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著即承”、“死猪愁”等大枷刑法,对那些无辜受冤者悬发薰耳、钉签折肋、昼夜不眠、枷头垒脚,还美其名曰“仙人献果”、“玉女登梯”、“猕猴钻火”等,在洛阳皇城丽景门内设制狱,醋辣灌鼻,瓮炙火烤,不知多少人惨死在地牢囚房之中。每天早晨官员入朝要与家人诀别,不知晚上能否回家,恐怖气氛弥漫于官场内外,写下了封建专制政治史上惨绝人寰的黑暗一页。
对酷吏政治的根源我们难以用较短的文字去追溯,对那些在冤案、假案、错案中死亡的人数更无法统计。史书只简练的记载武则天在临朝称制的这一时间里,24名宰相在6年零7个月中被杀掉和贬流边地的就有17人,只有3人病死寿终。有的历史学家故意忽略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有的辩护说武则天打击的只是心怀不满的李唐宗室或大臣,有的甚至美化武则天杀的都是搞阴谋诡计的奸贼。我们虽然不能夸大武则天恐怖政治下的暴行,也不必用情绪愤怒去谴责这位残忍冷酷的“铁女人”,但可悲地去为她作辩护,本身就是被鄙视的行为。
武则天对酷吏的滥刑弊病无疑是清楚的,但她看到了酷吏的用处,起码可以恫吓威胁怨恨不服的人们,在屠刀保证下不能形成任何反对自己的轴心。但武则天任用酷吏是“利用”而不是“重用”,只让他们执法整人而不让他们参与执政大权。在司法机构中有意保存了一批像狄仁杰、徐有功、李日知等执法平恕的良吏,他们有时同酷吏为杀人判案争执不休,官司一直打到御前,而武则天重审复核重要案件时,往往支持良吏而抑制酷吏,这种有趣的现象说明,武则天是一个玩弄权术、平衡势力的成熟政治家,绝不是像旧史书上形容的只凭肆虐蛮干的变态疯子。狄仁杰、魏元忠等能干优秀的大臣,尽管被酷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再受到诬陷,可武则天总是亲自干预不许杀害,旋贬旋复,倚为股肱,在一片黑暗的恐怖政治中,保证整个政局稳定不走向极端,这就给了一些人闪现生机的希望。
在每一个王朝专制幽灵的徘徊中,都会有意荡漾着几缕宽容的波光,这就是成熟政治家手腕高明的地方。
大周女皇登基
垂拱四年(688年)四月,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派人在一块白石上凿文“圣母临人永昌帝业”8个字,然后让一个无名小卒诡称在洛水中发现,奉表上献这一吉祥瑞兆。兴高采烈的武则天立即命名该石为“宝图”,擢升那个无名小卒为游击将军,宣称洛水为“神河”,禁止在河里捕鱼。一个月后,她自封“圣母神皇”,全体官员都改称她“陛下”,并制作了象征执掌国家权力的“神皇三玺”。恰巧地方州县又传来几起雌鸡化雄的消息,愈发使武则天认为这是应天命、顺天意、做皇帝的吉兆。于是,她下诏改年号为“永昌”,让全国各级地方长官、朝廷文武群臣与李唐宗室外戚一起,于十二月上旬汇集洛阳明堂举行庆贺。
对唐室诸王来说,他们看透这位皇太后搞“圣母神皇”的把戏,因为君主生前不上尊号,死后才上庙号、谥号,武后此时突然开创先例,无非是玩登基大典的花样,所以他们对改朝换代惶惶不安,尤其是中央朝政已将李唐皇室成员统统排斥在外,当时又盛传到洛阳朝会是一场陷他们于死地的阴谋,于是串联后决定起兵造反。唐高祖的第十一子、韩王李元嘉破釜沉舟率先发难,外任刺史的李元轨、李灵夔、李贞、李融、李譔、李绪等纷纷响应,连武则天的女婿、太平公主丈夫薛绍也参加了。但机密泄露,总共只有1.2万人兵马,武则天没费什么力气就派人把李唐宗室的起兵敉平了,参加的人都遭到了杀戮或胁迫自杀。这是国内对武后最后一次的反抗,从此后再没有什么力量敢和武则天抗衡了。
十二月廿日,武则天按计划举行了拜洛受图仪式。第二年元旦又在明堂(又称万象神宫)主持了盛典,武则天穿戴帝王服饰为“初献”,皇帝和皇太子悄悄地跟在后面为“亚献”、“终献”,江山谁主的格局已经完全明朗,她登基正式日期只是个议程问题了。
洛阳皇宫正门内的明堂,按唐制高294尺(合今约82米),面积300尺见方(合今7000多平方米),顶部立一只高2丈(合今1.68米)的黄金装饰铁凤凰,象征着以凤压龙的主题思想。这座风格独特的明堂与唐以前五室、四门、八户、四阶的传统形式不同,它的下面用铁浇制成圆形辟雍水沟,用石雕栏杆围绕台阶,第一层是正方形,按青、红、白、黑四种色彩寓意一年四季。第二层是正十二边形,比喻十二时辰,用雕梁画栋支撑出檐平座。第三层是24面棱柱体,象征二十四节气,在平座上巧妙地用9条玄龙捧起上覆圆顶,由于明堂内部正中从地面直立一根大柱通向圆顶,远看像一把现代雨伞形状,气魄壮观比清代的天坛建筑更为宏伟,这在7世纪的建筑工程里是举世无双的。据说明堂巍峨壮丽,插入云霄,人们远在数十里之外都可以望见其轮廓。
这样一座由重楼、云阁、洞房组成的巨大木构建筑,所有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它的设计者与建筑工匠。我们只知道监工主持人是名声极坏的薛怀义,他不仅给武则天的形象造成很大损害,也给历史学家留下了足可以演义的“花边新闻”。薛怀义原名冯小宝,在洛阳市上卖药,与唐高祖女儿千金公主的侍女有私情,千金公主为了讨好武则天,竟不顾长一辈分之尊,认武后为妈,并献媚将冯小宝推荐给寡居二年的武则天,说:“小宝有非常材用,可以近侍。”果然冯小宝进宫以后恩遇日深,为了出入宫禁方便,武则天将他度为僧人,又让他与驸马薛绍认宗合谱,攀为士族,改名薛怀义,太平公主还得叫他为叔叔,这一来又有了亲家的名义。大臣们都讨好地称其为“薛师”。
武则天与薛怀义厮混的关系维持了10年左右,先后任命这位脂粉货郎为白马寺主、左威卫大将军,3次担任征讨突厥军队的大总管,宰相才能充他的助手。武则天让他主持明堂建筑工程,任其挥霍财物如粪土,耗空国库也一概不问。薛怀义乘御马出入皇宫,四处横行,连武家朝贵见了他都要屈卑行礼,显然是一个炙手可热的新权贵。据史料分析,武则天在夫君高宗活着的时候,私生活一直很检点,这时却陷入对面首着迷的状态,多次在愤怒的大臣面前竭力为薛怀义的“怪僻”行为开脱。薛怀义对武则天似乎也是“知恩图报”尽力为女主人效力。
公元690年7月1日,薛怀义以僧人的身份伙同东魏国寺僧法明,兴冲冲跑入皇宫送上4卷《大云经》,声称他发现武后是弥勒佛下凡。武则天喜形于色,如获至宝,因为这部佛典中有菩萨转身为天女当国王的经文,记载释迦牟尼曾告诉净光天女“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既然经典上都表明佛祖认可女主能统天下,那么武则天当女皇便合乎天经地义了。武则天立即将《大云经》颁示天下,命令全国兴建大云寺,特批度僧1000人,使高僧升座讲解那闪闪烁烁的神秘灵光。太原崇福寺僧慧警3岁就能诵读《大云经》,武则天召见后果然名不虚传,大喜之中抚其头顶,敕授紫袈裟以资鼓励。9名注疏的高僧被封为县公,赐爵进赏。整个朝野都充满了女主临天下的神圣灵光。
9月3日,一场颇有声色的劝进程式开始了。侍御史傅游艺率领900多名关中百姓赶到洛阳叩伏宫门上表,请改唐为周。武则天表面上没有答应,但心中暗喜,提升傅游艺为给事中以示褒奖。各阶层人士见此纷纷仿效,上书“劝进”签名者达6万余人。5日和7日,傅游艺又率领群臣二次请愿,谎称凤凰飞集上阳宫,符瑞喜降显示着江山变色的天意,连唐睿宗李旦也迫于形势上表自请改从母姓,请求转移李唐国祚。武则天在这3次请愿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表示接受劝进,决定登上帝位,大赦天下七日,使天地同庆,九州同乐。
九月初九天高气爽,秋色霁晴,正是唐人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重阳佳节。67岁的武则天于这一天以从容娴静的风韵,登上了洛阳巍峨的皇宫门楼,宣布改唐为周,改元“天授”,称“圣神皇帝”。武则天的登基典礼也是大周朝的开国大典,因而缭绕紫烟的仪式十分隆重,盛大的排场足以震慑所有在场的人们。她不仅宣布以洛阳为神都,而且降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又改置社稷,换旗帜尚赤红色,李唐的宗庙改为享德庙,武氏七庙为太庙,并攀附周文王姬发为40代远祖,以追尊武周的门第显贵。可以说武则天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孜孜不倦地奋斗了30多年,度过了重重难关,终于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峰巅,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女皇帝。
女性成为中国的皇帝,这是第一次和唯一的一次,武则天便决心要重新建立儒家经典上所说的第一个圣治之世周朝。她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新字“曌”,象征自己如同日月照耀天空大地;她改掉夏历而使用周历,以符合吉祥瑞兆,她怀柔抚慰来投降的突厥,减少边疆外患的威胁;她派十道巡抚使分赴各地选拔人才,新创“试官”制度;她奖励一般世俗不能出大力而拥护她称帝的佛教徒,规定佛教在道教之上,保证神权和政权配合默契;她继续任用酷吏,大开诏狱施用滥刑,防备一切可能存在的颠覆活动。我们无法推测1300年前武则天踌躇满志的心理状态,但她以一个女人的脚步迈进了只有男人才能进的金銮宝殿门槛,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尽管后人对她毁誉褒贬争论不休,但她却从此名垂青简、蜚声史册,一直回响到今天。
李武协调联盟
同时代的人,包括改姓“武”的李显、李旦,都没有把武则天建立的“大周王朝”看成是唐朝延续性的截然中断,因为武周政权继续实行李唐政权的各种政策,只不过是名称、手段稍有些花样变化罢了,根本不存在后世史学家们所说的这是一场意义重大的社会革命。武皇帝一感到“民心稳定”,就开始着手缓和恐怖统治,她登基第二年(691年),特务头子周兴、丘神、索元礼等酷吏被杀,850多名小特务被审讯判刑,武则天表示要“安慰人望”,连那个带头上表劝进的傅游艺,虽然受宠进位宰相,却也不到两个月就以谋逆罪被下狱自杀。武则天可以纵容支持这些酷吏或小人,也能毫不吝惜的处理惩治他们,具有典型的封建政治家的铁腕,尽管据说她的两只手腕很白,很细腻,很柔软。
武家的势力这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武则天称帝后的几年里,武氏家族的人被封王授官,牢固地树立起尊崇地位。武则天异母兄弟武元爽之子武承嗣从岭南流放地召回,以长侄身份继承武家香火。虽然李旦保留着皇嗣头衔,但武承嗣却信心十足地发起了立他自己为太子的请愿。这下朝廷又陷入一片争吵声中,反对武氏继嗣的人尽管或贬黜或流放,但他们大胆直言的态度给武则天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她对侄儿的请求似乎也是又惊讶又犹豫,她不愿让武家拥权过重,又不愿让李家敌视对立,所以她一方面剥夺了武承嗣等三人的政治大权,另一方面又惩办杀死了李旦跟前最亲密的两名宠妃,其中漂亮端庄的窦妃就是未来唐玄宗的亲生母亲。
武则天不愿看到儿子和侄子为继位权争得你死我活,也不愿看到她死之后祭祀嗣位的不同,因而继承人的问题常常在她脑海中萦回,一直拖了六七年。武家人当然希望本家族成员作为继承人,否则改唐为周岂不前功尽弃;狄仁杰、李昭德、吉顼等大臣则认为母子关系毕竟亲于姑侄关系,按当时风俗,亲儿子继皇帝位,她就能以先妣身份名正言顺进李唐太庙享用祭祀血食;而武家内侄继承做皇帝,她作为姑妈可就不能进武氏太庙,死后只有成为饿鬼。于是,一个折中的、合二为一的方案在武则天心中形成,即皇帝位传给李姓亲儿子,实权由武家侄子掌握,创造了一个“李武”政权。为此在以后10余年中,她把降为庐陵王的李显从房州(湖北房县)召回重立为皇太子,封李旦为相王;同时先后任命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为宰相,让武家代表人物把持中枢实权不放。武则天进一步的措施是让李、武两家联姻,叫堂内侄武攸暨娶自己的亲女儿太平公主,武三思儿子(武则天的内侄孙)武崇训娶李显女儿安乐公主,武承嗣儿子武延基娶李显女儿永泰公主,内侄武承业儿子武延晖娶李显小女儿新都公主,有意识地使李武合成一家。武则天还怕两家关系不好,叫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和武三思、武攸暨等“立誓文于明堂,告天地,为铁券使藏史馆”。让他们发誓合作下去。
在后人对女人篡位夺权非常气愤的感情色彩涂饰过浓的记叙中,武则天以不分青红皂白、独断专行的手段阻止了宰相权力的发展。因为传统政治中决定大臣生死荣辱的任免权无疑是皇帝的一个关键特权,而武则天对群臣之首的宰相控制尤为严厉,据史书统计,唐太宗统治的23年中,任命过宰相21人,平均任期每人为7年。武则天掌权21年内(684—705),66人被任命宰相,平均只有两年任期,调动、贬降空前频繁。其中60岁以下的官员被任命为宰相的人数甚少,杰出大臣竟和武家平庸之辈职位相等,职能部门的重叠使得官员内部对立分裂不断。若以唐太宗曾撤换贬黜33%的宰相来看,武则天降级流放处死的宰相高达80%的比例。高级官僚圈子中一直存在着朝不保夕的气氛,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当时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思慎赋》,警告那些一心向上爬的人注意自己的危险。武则天还精心制定了奖赏制度,提醒从政入仕的人不要自恃科举学识,取得荣誉关键要靠在职时取悦于上级统治者。她始终对批评自己与限制帝王特权的两者界线划清,例如有一次李昭德嘲笑那块她奉为祥瑞吉兆的白石头,指着石头说:“此石是你说的赤心,难道其他石头都是谋反吗?”搞得武则天支支吾吾非常尴尬。自尊心极强的武则天居然没有怪罪李昭德。
女人的自尊心往往和虚荣心是紧密相连的。薛怀义一帮御用僧侣大概清楚武则天的心理,就给她加上了“慈氏越古金轮”的头衔,不久又加尊号为“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但在证圣元年(695年),武则天与面首薛怀义的关系趋于冷淡,传闻御医沈南璆又成为武则天新的男宠,怀义心中恼怒,一气之下放火烧了耗资亿万才建成的明堂。武则天念其旧情不予追究,还遮掩隐讳说是工匠大意失火造成的,命他重修明堂。骄横肆虐的怀义愈发在街头为非作歹,使武则天面子上非常难堪,她命女儿太平公主秘密挑选精干的宫女防范,派人诱他入宫将其缢杀于瑶光殿前,使两人10年情缘画上了一个带血腥味的句号。随着薛怀义被杀,武则天对佛教的态度也稍有些改变,去掉了“慈氏越古”的称号,撤销了杀生的禁令,按照儒家精神用铜铁铸成高29.4米、直径3.36米的“天枢”,上面铭记功德,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岁月悠悠,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武皇帝不知不觉已经74岁了,本来她应该安度“功德圆满”的晚年,给自己的功勋簿上画上一个美丽的终止号,但据史书记载却是灰暗的一笔。这年她虽然斩杀了酷吏头子来俊臣,似乎是要结束14年漫长的恐怖政治,实际上这是因为来俊臣利令智昏,欲将武氏诸王、太平公主、皇嗣等一起罗织诬陷下狱,迫使武、李两家嫡系子女控告御前,才将来俊臣判刑。武则天还想赦免这个心黑手毒的家伙,遭到大臣劝谏后,竟荒唐地把来俊臣与受陷害的忠臣李昭德一同弃市处斩,洛阳士民莫不痛失李昭德而咬牙痛恨来俊臣,泄愤践踏来俊臣的尸体成肉泥。尽管群臣士庶仍然疑虑不安,可毕竟暂时能松口气了。
莲花如男宠
我们的女皇这时对道教又特别醉心,她尊崇老君,优礼道士,频繁地接见、赏赐、宠遇那些著名的道师,到处建立宫观,增加道士名额,白鹤观、上仙观、嵩阳观、金台观等一大批宏伟的道观建筑林立各地,连皇宫内也置建了女冠观。她每年亲赴道教圣地嵩山,修筑了三阳宫,亲自撰写《赠胡天师》、《石淙》、《游仙篇》和《升仙太子碑》等,表达自己册封神仙的心意,幻想有一日飞天登月、遥游星汉。最令人惊奇的是,她吃了道士们炼丹合成的长生药居然不死,反而还治好了她的一些病痛,与唐代不少皇帝饵食金丹中毒身亡相比,这的确是个奇迹!
有的人认为道士为武则天合药不敢用峻烈过量药物成分,有的人以为道士进的药根本不是长生药而是专治性机能衰退的春药,也有人认为道士当时摄养导引之术(类似现代的气功疗法)合炼贵重补药而成“仙丹妙药”。不管怎么说,武则天确实疗效显著、返老还童,史书说她擅自涂泽,左右侍臣都不觉她衰老力竭,70多岁反而长出了新牙齿和新眉毛。这种生理不正常的现象自然又和男女关系挂在一起。传闻逸事、细枝末节已无法考证,攻击她的人借此鼓唇摇舌、大做文章,把她描绘成一个淫荡不羁的妖妇;为她辩护的人则强词夺理的说男性天子三宫六院妻妾成群,女皇帝拥有几个男宠面首,正是阴阳倒置、女性解放的表现。这辱骂、称颂的两种看法,无疑都不得要领,武则天这个复杂的人物一生中有许多难以解释的事情,而这时肯定是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补药”或“春药”更使她沉迷不醒,幻想永芳长驻、长生不老。
按编年史的说法,曾一度做过女道士的太平公主,这时为她妈妈武则天推荐又“善音律”又“善冶炼药石”的张昌宗入侍禁中。张昌宗启奏女皇说他的哥哥张易之“器用过臣,又会炼丹”,于是弟兄俩从此入宫深得宠信,一会儿吹笙箫,披羽衣,骑木鹤,扮演骑白鹤升天的道教传说神仙王子晋;一会儿在内殿宴会上赌博戏谑,千方百计娱乐女皇,玩弄各种小把戏陪伴后宫以讨欢心。据说张昌宗、张易之弟兄年少貌美,傅粉施朱更显得风姿翩翩,20多岁的白皙脸盘儿经常挂着笑容。他们是贞观末年宰相张行成的族孙,由于他们平步青云被授予云麾将军、中郎将、司卫少卿等高官,所以一批习惯阿谀奉承的贵戚重臣,包括有权势的武姓诸王和宰相,都守候在二张门前,争执鞭辔,像奴仆一样伺候,讨好地称他们为五爷、六爷,恭维他们不是面如莲花,而是莲花如他们。与张昌宗关系暧昧的太平公主还出面奏请女皇赐封他们为王爷。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最有中国封建特色的政治,在二张家里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的父亲张希臧被追赠为襄州刺史,母亲韦氏被封太夫人,还特地为她配了一名出身高官的李迥秀做“私夫”,就是情夫。他们的另外三个兄弟张昌期、张昌仪、张同休都当上了高官,贪赃枉法,腐败害民。有个候选的官姓薛,为了及早得到委任,有一天早朝时拦住张昌仪的马头,递上50两金子和一张条子,请其交办此事,后来条子找不到了,就让给60多个姓薛的全派了官职。
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采用道家飞升“控鹤以冲天”的习惯用语,新设立了“控鹤府”,以张易之为控鹤监内供奉,由张昌宗出面召集了26名当时著名的文人在内殿撰修汇编《三教珠英》,从中物色了一批为政投机的亲信,这样二张有了趋炎附势的党羽,政治势力便膨胀起来,朝廷中群臣争权夺利的矛盾又激化起来。但武则天似乎不愿采取任何措施约束二张等宠幸小人的行动,即使怨言控告不绝于耳时,她仍然处处包庇掩饰。于是无耻勾当和荒诞行径的丑闻也遍及朝野内外,一个名叫朱敬则的小官当面奏议说:“我听说一个人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嗜欲人情无论是愚蠢、聪明全都相同,只不过贤良者能节制而不使纵欲过度,这是古代圣贤的格言。陛下喜欢的内宠,已有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应该满足了。最近社会上风言风语又掀起一股争当陛下男宠的狂热,尚舍奉御柳模说他儿子洁白美须眉,左监门卫长史侯祥自称阳道壮伟,超过薛怀义,都想入宫侍奉,无礼无仪的秽声丑闻溢于朝听。我把这些社会上的传闻上报于陛下,希望您知足自爱。”对这样直率地议论自己的私生活,武则天听了没有立即大怒,反而表示“非卿直言,联不知此”,赐帛彩百匹以示奖励。
收养男宠面首的隐私,按说应该讳莫如深、趋避不及,但一名小官员竟胆敢在朝廷上公开议论此事,不由得不使人怀疑这件史事记载是否真实。而且自尊心极强的武则天在男女饮食问题上表现得如此豁达与开放,依据传统观念比较衡量,本身也颇值得疑问。正统史家在官方史书中收录这样的史事,恐怕是借此说明武则天的厚颜无耻、恬不知羞,这给以后几个世纪里富有想象力的小说家们提供了丰富无比的素材。
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被武则天宠信了大约有七八年时间,我们不太相信这时已80岁的老太婆去和不到30岁的男宠发生那种出自堕落文人手笔的淫荡关系,有研究价值的倒是二张得势后权倾朝野,他们绝不是“嬖宠之人”,而是干预政事指划群臣,像武则天复立庐陵王为太子这样的大事,也是经过二张及其党羽策划办成的。女皇帝对二张的信任似乎也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李重润和他妹妹永泰公主、妹夫武延基私下议论二张怎能随便进出后宫,武则天听后大为恼火,下令用乱棒打死。李重润是唐中宗长子,韦后所生的独子,当时是第二储君的身份,说几句不满二张的话就被杖杀,这位祖奶奶对嫡亲孙女、孙子真够狠心的了。尽管李重润以后被追谥为懿德太子,和他怀孕的妹妹永泰公主一起陪葬乾陵脚下,但他们在地下阴间也肯定不愿和那位奶奶见面。当人们今天来到陕西乾陵博物馆参观游览时,面对开放供人凭吊的他们陵墓,只是默默无语、神情茫茫,刨开历史的冻土层,哪里没有屈死的骨架呢?
这幕家庭悲剧发生不久,武则天忽然离开神都洛阳返回长安,并准备在长安住两年,还颁发了文告,表示要结束酷吏政治,开放朝廷言论,奖劝农桑经济,颇有倦怠皇权、脱身政治的意思。但是朝臣中集结起来反击二张的势头,迫使武则天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就离开大明宫匆匆赶回洛阳坐镇稳定中枢。愤愤不平的反击二张派首领是宰相魏元忠,这位直言不讳的元老政治家,在他仕途生涯中多次被关押流放,但他仍耿直不阿,在朝廷屡次训斥二张为“小人得志在君侧”。张昌宗、张易之对他衔恨万分,诬告魏元忠主张要武皇帝退位,这使武则天恼怒不悦,命令司法部门审讯。这场官司震动了朝廷,整个朝臣都全力证明魏元忠无罪,而且指控的伪证被当面揭穿,但武则天仍固执地将魏元忠贬到广东的一个小县去当县尉。这下京城内街谈巷议,大为不满。
武则天对朝臣总是满腹狐疑,谨慎地防备一切图谋不轨的行为,无端牵连那些无辜的人,可是二张不仅为她炼丹合药,而且充作亲信培植为政治对抗群臣的势力,所以武则天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怕树敌,不怕引火烧身,死死维护二张。长安四年(704年),张氏五兄弟因贪赃案发一齐下狱,张昌宗又引术士占相被告应伏极刑,可是4次被拘审,4次都被武则天特赦放免,并官复原职。在张昌仪新建的富丽堂皇王府大门上,夜间有人书写“一日丝能作几日络?”“丝”谐音“死”,“络”谐音“乐”,咒骂其能快乐几天就得死。张昌仪让人擦了但又写上,连闹了六七天,他亲笔题了4个字:“一日亦足”,事才平息。事后他以流氓无赖的口气得意洋洋地宣称:武则天活一天“千人推我不能倒”,离开武则天“万人擎我不能起”。正是在女皇的卵翼下,他们可以为非作歹,法律对他们是无可奈何的。
显然,仅以二张是这位年迈八旬的老太太的男宠是很难解释清的,答案只能从武则天与君臣之间深刻的裂痕上去找。当年她用酷吏、诏狱、滥刑失去了臣僚们的信任,现在庇护声名狼藉的二张集团,更使她陷入孤立疏远的境地。内心的空虚孤独使她不得不在政治上宠信于二张,但这样做愈发使她失掉人心,虽然人心、民心在专制政权下不值几个钱,但它酝酿的政治危机迟早是要到来的。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凌晨,由宰相张柬之为首的5人串通好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张柬之此时也80岁了,他漫长生涯中多半是不得志的在京师外度过的,提升宰相才仅仅3个多月,但他与朝廷中许多旧臣关系密切,在反对二张的活动中又组成了新的对抗力量。而这时武则天也病情加重,几个月不见宰相,两个儿子(太子和相王)也不得入宫,只有张易之、张昌宗侍侧在女皇身旁。于是,洛阳城里风风雨雨地谣传“易之兄弟谋反”,这使群臣们愈发心神不安,不知二张会干出什么坏事来,动用武力解决二张问题就成了唯一的出路。
政变军队哄劝着身不由己的太子李显走出东宫,从宫城玄武门斩关而入,直扑武则天居住的迎仙宫,在庭院里遇到张氏兄弟,当即就地处决。武则天听到杀声惊起,怒问是谁作乱?张柬之等答称是二张谋反,奉太子令诛之。并解释为怕泄露,不敢事先报告,请求陛下传位太子。武则天见环兵逼宫,不肯退走,仍以轻蔑的口气质问在场的政变密谋者,她恼恨地对宰相崔玄暐说:“你是我亲自提拔的,怎么也来了?”崔玄暐倒是幽默地回答她:“这正是报答陛下的大德!”这位在半个世纪政治斗争中的常胜者,终于没有逃脱悲剧性的结局。
而后二张的另外三个兄弟也被处死,依附他们的官僚有的下狱,有的贬官,有的流放。第二天,以武则天名义下《命皇太子监国制》。第三天,武则天传位于太子,第四天太子复位登基,恢复皇帝称号。政变在没有造成大的惊扰和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完全成功了。
身后褒贬
正月廿五日,武则天很不情愿地离开了她住了15年的宫城,迁徙到禁苑内的上阳宫。唐中宗以翩翩姿态率领朝臣每十天前去请安一次,但无论如何安慰,对于武则天这样为权力追逐了一生的女性,失掉皇位是不堪忍受的痛苦,她再也无心打扮自己,心境极坏使她一下子露出憔悴衰老的容貌,儿子唐中宗见状大惊,深感愧对母亲,史书也没留下母子之间的最后对话,只知武则天顿失当日风采,身体也彻底垮下来了。当年十一月初二,即公元705年12月11日,虚岁82岁的武则天凄凉孤独地死在软禁的上阳宫内。
据说她临死遗制:“废去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最早结怨的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受她排挤打击的一切官员亲属全部赦免。”如果这真是出自武则天本人意愿的遗嘱,那么她无疑是要安慰自己的良心,她不愿再同这些受尽各种折磨的女人、男人结怨记仇于阴间地府了。神龙二年(706年)元月,武则天的灵柩被送到长安,五月隆重地合葬于乾陵,与她的夫君高宗皇帝一起长眠于山陵内梓宫的石床上。生死同心,曾是他们一度的夙愿。
千余年后的今天,人们对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真正执掌国柄的女皇帝仍然毁誉不一,褒贬并至。历尽沧桑矗立在乾陵上那块高7.05米、宽2.1米的武则天“无字碑”,好像就是有意要挑动人们对她是非功过争论不休而一字不镌。
愤世嫉俗、藉史讽今的文人们痛骂武则天蛊惑皇帝、僭窃天号、擅命夺位、建立伪朝,指责她态行凶虐、滥用酷吏、屠杀宗室、残害群臣,讥讽她生活放荡、豢养男宠、秽德彰闻,祸乱朝野。总之,她是一个嗜杀妒悍的淫妪,是一名阴忍鸷居、女祸误国的暴君。
讴歌赞颂、钦慕女皇的文人们则评论她心机聪明、用人唯贤、开科取士、造就人才,称誉她打破男尊女卑、独树一帜、政绩显著、威扬四海,辩护她敢于革命、打击保守、雄才大略、一代英主。总之,她是一个颇有作为、石破天惊的政治人物,是一位胸怀大度、值得肯定的女皇帝。
这些跨世纪的而无法穷尽真理、盖棺论定的评议,真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无论是厌恶的古人还是喜欢的今人,都有自己的是非角度和时代眼光,很难框定人物全貌的标准。与文人墨客、仕宦政坛者截然不同的是,在民间百姓中似乎没有太多咒骂攻击武则天的敌对言论,在四川广元皇泽寺还留存有五代后蜀时尊崇祈祷她的石碑,每逢正月廿三日武则天的生日,妇女们还举行一年一度驾船游河的纪念活动,这种怀念中国历史上统治者的农村节日风俗是很少见的。在陕西乾县每年麦收之后,当地农民都要去俗称姑婆陵的乾陵上进行祭祀,借以纪念武则天曾安定繁荣此地区的功德,祝福这位女皇帝给他们带来的好运!
这便是历史人物评价一个有说服力的证明,也是感情暴风骤雨远去后与历史烟云飘散后的新评说,更是植根于我们古老民族的根深蒂固的一种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历史固然离不开每一个时代的人们评论,但人们的评论并不等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