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开枪怕暴露目标,熊克武收起手枪,拔出马刀,迎头就是一阵乱砍。
  像熊克武这样的革命党人,都是砍头只当风吹帽的那种,堂勇们完全不一样,上班是为了养家糊口,所以都指望着别人上去挡刀锋,做替死鬼。
  一家人做饭,谁天生是上灶的?你不肯卖力,我不肯卖力,结果是大家都畏畏缩缩,轰隆隆的一群人,竟然被熊克武等三人砍得东倒西歪。
  由于天黑,厮杀之中无法保持联络,等熊克武冲出重围时,他才发现自己落了单,大部队早就冲出了城。
  赶快走。到城门口时,两个官兵正要关上城门。
  这就怪不得我了。熊克武一刀过去,砍倒一个士兵,另外一个小子还没反应过来,熊克武已经远去无踪。
  广安起义虽没有能够取得成功,但这是革命党人第一次与官军面对面较量,尤其熊克武在此役中表现出色,像拼命三郎一般冲出城后,他还单人独骑连走了二十多里路。
  二十多里,对熊克武来说不过是小茶一碟。据说他可以一天行走二三百里,中间不歇气,不喝水,不吃饭,所以人称“铁脚板”。
  连着与四川境内的四次起义有关,熊克武要想不出名都比较难了,尽管他外出时一般都进行化装改扮,但仍少不了被“咬尾巴”。不过幸运的是,他每次都能成功地将“尾巴们”统统甩掉。
  那些负责跟踪监视的警察和密探都觉得奇怪,怎么跟来跟去就跟丢了,难道这个革命党嫌犯飞上天了不成?
  其实熊克武靠的就是铁脚板功夫,你要弯下腰来喘口气,喝口水什么的,一抬头,人就不知到哪里去了。
  要练出这种功夫,并非完全靠天赋,还有意志和毅力。两年多来,这个年轻人不断地经历失败,然而从未想到过放弃,他仍然在继续为起义做着准备。
  还是要寻找对手的薄弱点。
  几个月后,熊克武找到了新的目标:嘉定府(今乐山市)。
  乐山位于川西南,跟成都、泸州、宜宾在一块,好象不是一个适合再次发动起义的地点,可这只是死的一面,还有活的一面——乐山官军正奉命围剿凉山地区的彝人武装,后方比较空虚。
  打的就是空虚,这一拳下去,无论如何得砸出点声响了。
  广安吃亏,还是吃亏在从日本购买的枪支不敷使用,枪不够用,同志军规模便难以扩大,也就不能不继续使用难托重任的袍哥会党。
  为了寻枪,熊克武绞尽脑汁。
  根据情报,成都督署将向凉山前线解送大批枪支弹药,其中仅步枪就有一千支,正是革命党人最急需的宝贝!
  熊克武闻讯准备在沿途设伏,捉它一条大鱼,可是功夫花了不少,一等不来,二等不来,预期中的押运官军迟迟不至。
  还有哪里有枪?
  新的情报显示,乐山官军被大量调出后,需要地方团练维持治安,成都督署特地向团练局下发了枪支。
  革命党在团练局有内应,送枪的来了。
  在广安起义中,熊克武采用的是双管齐下,即一路夺枪,一路攻城,而起义之所以失败,就败在没能夺到枪,导致所有成果随之流失。这次他决定改换思路,来个一先一后,先夺枪,后攻城。
  1910年1月22日,乐山起义打响,当天早上首先谋袭团练局。
  团练局教练本身就是同盟会员,按照他的要求,团丁们将枪支往操场上一架,坐进教室听课去了。革命党人就埋伏在操场之外,其它什么都不用做,就从地上捡捡西瓜就成了。
  这么一捡,捡到了一百多支步枪,加上原有武器,一下子就得以武装出数百同志军,并在距离乐山仅十几里路的新场进行会合。
  每一次起义开头都要出点状况,唯有这次异常顺利,熊克武很是激动,按照计划,他又抡起自己的铁脚板,马不停蹄地前去附近的泸州组织其它援军。
  让人难以预料的是,这次的状况不是出在开头,而是在中间。
  假如同志军能够即刻顺流而下,直趋乐山,必然能打官军一个措手不及,可是大家都太兴奋了,也缺乏经验,于是光在新场吃饭就耗去了整整一两个时辰。在这一时间段内,乐山知府已经得到通报,并作出防备。
  等同志军往乐山进发时,他们才发现,不仅城头枪炮林立,就连城外都布满了岗哨。
  在辄生意外和变故的情况下,众人都慌乱起来,不知如何是好。熊克武不在,佘英担负起了指挥总责,率部回撤。
  可是已经迟了,第二天乐山官军便追了上来,佘英毫不示弱,就地迎战。
  与广安起义不同,这次双方在人数和武器配备上都上了规模,而且各不相让,因此战斗异常激烈。
  打一个乐山官军,同志军尚能应付,但是随后背面开来的一支官军,则使他们立刻处于腹背受敌的窘境,情形十分危险。
  佘英只得率部且战且退,不料中途又遇到了一支官军。三支官军涌上来,前后左右变得全是敌人。
  断蛇坡
  这是真正的硬仗苦仗。熬到天黑,同志军才得到分散突围的机会,而在突围过程中,作为指挥者的佘英与其他人失散了。
  佘英从小练武,还考中过武秀才,拳脚棍棒很是了得。当时他正身患虐疾,但就靠着这身硬功夫,独自杀出一条血路,一口气跑到了川滇边境的豆沙关。
  豆沙关是古代由蜀入滇的第一险关,从这里一步跨过去,便可以到达云南,然而就在镇上的一座茶馆里,佘英的行踪被密探侦知,随后就遭到包围,冲不出去了。
  茶馆所在区域,另有一个名称,名叫断蛇坡。“蛇”与“佘”正好同音,断蛇等于断“佘”,联想起这些,就连横跨革命党与会党两界的英雄也感到了一种命中注定的无奈和悲哀。
  他曾那么执着地放飞理想,如今风筝还在天上,只是手中那根线已经断了。
  佘英被押回宜宾,一起被捕的还有另外一名革命党人。在审讯对质时,佘英故意指着他说:“此人不过是我家装水烟的雇工,把他抓来有什么用呢?”
  佘英想要解救自己的同志,然而这位革命党人却大声争辩说:“佘大爷,我是跟你干革命的,你怎么说是装水烟的?我活着和你在一起,死也要和你在一起!”
  负责审讯的官员面面相觑,难以理解眼前究竟都是一些什么人。
  就义之前,佘英手书绝命诗:“牡丹初放却先残,未捣黄龙心不甘。”
  在四川的所有起义中,乐山之役是最残酷也最壮烈的一次,包括佘英在内,死难者达两百多人,四川革命党损失极其严重。
  随着乐山起义的失败,熊克武在泸州组织到的援军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他所能做的,只是冒险探监和安抚烈属。
  要想在四川境内继续组织起义,至少在短期内再也不可能了。熊克武向同盟会总部提议,要求另择一处要地,集中全国革命党人的所有力量,发动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以便毕其功于一役。
  事实上,同盟会总部也正在考虑这一问题。
  自同盟会成立后,组织的中小规模起义已不算少,仅孙中山亲自领导的就达九次,包括四川这样各省自行策动的起义则不下数十次之多,但是无一能够成功,反而损兵折将,元气大伤。
  经历血和泪的事实,才会有血和泪的体验。大家都对这样的零打碎敲失去了耐心,熊克武的建议,几乎是同盟会内的一致共鸣:与其玩NN多小的,不如赌一次大的。
  1910年秋天,各地代表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举行集会,确定发动广州起义,并由同盟会中的另一位领袖级人物黄兴负责指挥。随后在海内外举行“选锋”,即挑选作为起义先锋的骨干,以便“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
  这是真正精英中的精英,加入先锋队的四川籍革命党人,除熊克武之外,还有一个著名人物:炸弹专家喻培伦。
  枪弹须从国外高价购买,且运输贮藏非常困难,与之相比,炸弹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同盟会从创立初期开始,就非常看好这一武器。
  熊克武在东京时,曾被总部派去学习炸弹制造,不过当时采用的是银制法,即用腐蚀性液体煮化银元,然后制成炸弹。
  用银元制炸弹,花销也不小,而且制造过程也异常危险,喻培伦经过研制,尝试用独创的“喻氏法”来替代银制法,终于发明了符合需要的安全炸弹。
  广州期间,在熊克武的协助下,仅花了半个月时间,喻培伦就制造出了三百多颗不同份量的炸弹。
  与此同时,他们还近距离侦察到了广州官军的布防情况,其中最薄弱的是水师炮台。
  熊克武曾以游览为名,登上水师炮台,发现把守的旗兵根本就不干正事,他们竟然在向游客兜售茶叶,有的还聚赌抽头。
  在组织起义方面,熊克武已有相当经验,此情此景让他眼前一亮——如此防守,几乎可以用不堪一击来形容,到时如果能先夺取炮台,用彼炮转攻彼兵,则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事情的进展,并不如想像中那么顺畅。1911年4月8日,黄兴在香港召集会议,确定了起义发动日期,但广州将军孚琦当天被刺杀身亡,打乱了所有既定步骤。
  所谓擒贼先擒王,在起义筹备阶段,同盟会就计划刺杀广州要员,但要杀的人并不是孚琦。
  要杀,你得杀能干的,广州城一共三个省级大吏,孚琦是最不能干的,同盟会紧紧盯住的其实是水师提督李准,这哥们才算得上是革命党人的心腹之患。
  可惜阴差阳错,原先派去的刺客临时怯懦,迟迟不动手,换人之后,倒是行刺成功了,不过只除掉了一个窝囊废。
  真正的蛇没能打着,却已经把它给惊动了,广州官府明显加强戒备。原先准备在4月13日举行起义,这样只能延期至4月26日。
  1911年4月23日,黄兴从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了指挥部。
  还有三天,起义进入了倒计时。
  革命党这边摩拳擦掌,官府那边也听到了风声。两广总督张鸣岐将一个巡防营调到城外驻扎,用于随时策应城内,水师提督李准也急调水师回城。
  另一方面,同盟会从日本和越南运来的枪械也未到达,一些领导者因此主张继续延期。考虑再三,黄兴点头同意,除留下基干人员外,三百多先锋队员全部撤回香港。
  早期的革命党人犹如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个个热血沸腾,视死如归。得知起义一拖再拖,眼看着都有夭折的危险,喻培伦当即去找黄兴,对他说:“不能延期!”
  喻培伦认为,此次广州起义耗费巨大,而且全系海外华侨资助,一旦起义真的流产,前功尽弃事小,失信于华侨事大,以后怎么面对他们?人家捐了这么多钱,你就算是丢块砖瓦也得给个下落不是。
  黄兴仍在犹豫,喻培伦提出了更尖锐的现实问题:“听说近期广州官府将严查户口,我们费尽心力制造的炸弹和运进城的其它武器都可能被搜出,到时难道束手就擒?”
  “革命总要冒险,何况还有成功的希望。就算败了,还可以用牺牲来作宣传,起到振奋人心的作用。”
  喻培伦最后说,就算大家都不干,只剩他一人,也一定要冲进督署衙门,找张鸣岐拼个你死我活。
  黄兴也是个感性的人,岂有做软蛋的道理。听完之后,十分感奋,当即拍案,定于4月27日准时发动起义,并发电报到香港,让三百先锋队员返回广州。
  喋血广州
  1911年4月27日早晨,熊克武奉命接船。可是一直等到下午四点,船到了,人还看不见。
  同盟会组织松散的缺陷在这一刻暴露无遗,黄兴让位于香港的起义总部派人,那边却还想再拖一天,所以一个人都没派过来。更有甚者,原在广州的一部分人也连招呼都没打一声,就自顾自地搭船去了香港。
  黄兴集中敢死队员,一共才120人,诸如分路攻击水师炮台之类,已不可能实施,只能剑发一处,主攻督署。
  所有认识喻培伦的人,都反对他参加起义:“你是炸弹专家,留下来的话更有用处,不必前去冒险。”
  喻培伦连连摇头:“让别人去牺性,我的人格何在?再说我是为了革命才研制炸弹,现在做出了炸弹,让大家拿着炸弹去冒险,我倒不去,那怎么行。”
  有人劝他,说又不少你一个。
  喻培伦不乐意了:“别小看我,我一个人比你们几个都强。”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点,在两广总督的衙门前,来了一顶四人抬轿。递上名片,是驻广州的法国总领事。
  门卫没看出任何异样,遂抬手放行。
  他们没想到,从“总领事”到四个抬轿的“轿夫”,都是革命党人,领头的便是熊克武。
  “总领事”来访,张鸣岐必定要出来迎接,到时熊克武便甩出炸弹,实施刺杀行动。
  黄兴已将起义军分成两路,由他自带一路敢死队守在督署前门外,喻培伦则率另一路人马埋伏于督署后门外。按照事先约定,一听到熊克武的炸弹声响,两路人马即一前一后冲入接应。
  炸弹响了,前门敢死队在黄兴的率领下,一手持短枪,一手拿大刀,口袋里装满炸弹,吹着号角冲了进去。
  后门的喻培伦亦闻声而起,他说自己一个能顶几个,实在是毫不吹牛,其掷弹技术的熟练和准确无人能及,仅用两颗炸弹,就在院墙上炸开了洞口,众人沿着洞口一拥而入。
  然而其实熊克武并没能炸到张鸣岐,炸的是包围上来的警卫。
  张鸣岐如今不仅是两广总督,还代理广州将军一职。广州将军一般都由满人担任,由汉人代理该职以前没有先例,然而张鸣岐并不为此而高兴,相反忧心忡忡,时刻担心步孚琦的后尘。
  正因为天天悬着颗心,张总督已如惊弓之鸟,在安全防范上极为谨慎。熊克武他们虽混过了门卫,但在直入衙门二堂时还是被警卫瞧出了破绽。
  督署内一场混战,熊克武冲入三堂找张鸣岐,却遍寻无人。这家伙已经溜掉了,匆忙之下,连家属都未能顾及。
  抓不到张鸣岐,起义军只能先行撤退,就在这时,李准率水师发起反击。
  喻培伦可谓神勇无比。广州房顶上有可通行的走道,他独自在上面蹿来蹿去,只要官军一冲过来,就猛投炸弹,打得官军再也不敢轻易靠近。
  相持到半夜,起义军决定分散撤退,也就从这时候起,熊克武再也没见到喻培伦。
  人越来越少,熊克武身边只剩下最后一个战友——四川籍同乡,也是东斌学堂的同学但懋辛。
  他俩必须出城,但城门已关,唯一的办法是翻越城墙。
  熊克武沿着墙脚摸索,墙头到处都有旗兵站岗,哪里上得去。好不容易摸到一处长满茅草的缓坡,熊克武率先爬上去,没想到坡上也有两个哨兵,要不是下滑得快,差点就被刺刀给捅成了窟窿。
  城头上的哨兵并不敢下来搜查,只是不断放枪,幸而他们躲在死角,还不要紧。
  此时天空中开始飘起了细雨,熊克武和但懋辛都很清楚,随着天亮的到来,他们能从广州城逃出去的机率几乎降到了零。
  不远的地方有一口池塘,但懋辛说,算了,要不我们投水自杀吧,一了百了。
  如同佘英到了断蛇坡,熊克武想想也没别的生路,跳就跳吧。
  一跳下去,水才到脚背,敢情想死都不成。
  由于但懋辛有伤在身,天快亮时,熊克武负责独自出去寻路,两人又失散了。
  失散之后,熊克武的处境十分危险,他不是本地人,连广东话都不会说,随时可能遭到逮捕。只能说,那并不是一个最黑暗的年代,彼时的老百姓尚有淳朴厚道的传统,虽然大多数人都像鲁迅《药》中所描述的,对革命缺乏了解,但没有人会下作到去向官府告密,相反,更多的人还伸出了援手。
  当时民间纷纷传说,革命党是一群很奇怪的人。他们原本都是有家有室的读书人,却甘冒“诛九族”的危险去“造反”,更令人惊异的是,历朝历代的造反者,不是想当皇帝,就是为了追求升官发财,唯独他们竟然不是奔着这个去的。
  从自己朴素的人生哲学中,老百姓得出结论,这些人干的一定是好事情,自然也都是一些好人。包括黄兴在内,从广州脱险的革命党人大多得到了广州居民的收留和掩护。熊克武也是如此,事后,在地下党人的帮助下,他被转移到香港,从而转危为安。
  其他人就没有如此幸运了。四川籍党人中,喻培伦、但懋辛先后被俘,除但懋辛幸免于难外,喻培伦等均被处决,后被集体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因各国对广州起义的内幕尚不知情,两广总督张鸣岐特地将“造反土匪”们的经历和照片打印成册,分送各国驻广州领事馆。
  各国领事不看犹可,一看履历,喻培伦这些人不是富家子弟,就是留日学生,“中国正在发生革命”的传闻由此得到证实。
  早逝的年轻人没有一个是土匪,他们全是怀抱救国救民理想的优秀分子和热血青年。随着他们离去的脚步,古老帝国的风铃在不断摇晃,向人们传递着一种难以抑制的悲伤。
  广州起义又失败了,但这是最后一次失败,不到半年,武昌起义便宣告成功。
  只要坚持,就能迎来希望。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