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下午3时,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的要员抵达谈判地点,其中包括德军海、陆、空三军司令格雷德尔、勃劳希契、戈林以及外长里宾特洛甫等人。在离车厢停放地点200码处的阿尔萨斯—洛林雕像前,希特勒走下汽车。德国人将雕像上的一把剑用纳粹军旗覆盖,以防让希特勒看见,那把剑刚好插在一支巨鹰上,那头鹰代表旧德意志帝国。这一雕像,几乎囊括了法、德间近百年的恩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得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这两处的煤矿为德国的崛起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一战后,法国人收回了这两处,并立了雕像。现在,德国和法国这两个堪称欧洲最大的两个国家,又一次以战争的方式纠葛到一处。
在空地中央,有一大花岗石,希特勒和他的要员驻足了好一会儿。上面以大字碑文镌刻着: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他所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击败。
希特勒读了遍碑文,戈林也跟着读。6月的阳光照在这片寂静的森林中,但化不开的是两个伟大民族间的仇恨。
随后,希特勒一行进入了早已准备好的车厢,坐在了1918年福煦坐的那把椅子。对法国人来说,这里可谓是一处圣地,但他们要接受的将是耻辱。德国人提出了苛刻的条件,法国代表团在6月22日18时50分被迫签字。
除去诸多对法国不利的要求外,法国得到的“温和”对待是在南部和东部继续保留自己的政权,相对于任何一个被纳粹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被侵略国家完全击败的国家而言,这几乎是难能可贵了。德国人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整个法国占领。这样,在战争进行的数年中,以维希为首都的法国依旧以独立国家的形式存在,并统治着法国五分之三的领土。
至6月22日,曾经拥有300万大军,和欧洲乃至世界最强大陆军的法国,在战争爆发后仅仅6周即投降。
法国的投降是二战中的一件大事,纳粹铁蹄从此统治了几乎整个西欧大陆,前者也成了二战中向轴心国投降的唯一大国。但法国的自由之火并没有就此熄灭,戴高乐将军流亡伦敦,开始领导“自由法国”运动。
另一方面,法国陷落以后,不列颠成了孤岛——纳粹铁蹄的下一个目标。
第四节 流亡伦敦,戴高乐建立自由法国
法国投降了,但法国人并没有屈服。在投降前夕,时任国防部次长的夏尔•戴高乐流亡伦敦,开始领导抵抗运动。这就是有名的“自由法国运动”。
戴高乐(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日),生于法国西北边境城市里尔,父亲参加过普法战争,颇具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对幼年的戴高乐影响甚大。年轻的戴高乐,身材魁梧,一心从军,并在1909年考入圣西尔军校。毕业后任驻阿腊斯第三十三步兵团少尉军官。有趣的是,该团团长即一战中的法国英雄以及维希法国的首脑贝当。早期的戴高乐,和贝当关系极为密切,两人间的友谊保持了很长时间,在二战期间又走向了对立。
一战期间,戴高乐参加对德作战,在1916年凡尔登会战中受伤被俘。德国投降后,重新回国。但没多久又被派往波兰和苏俄红军作战。二三十年代,戴高乐担任过圣西尔军校讲师,又先后在东地中海地区参谋总部和国防部总秘书处任职,并发表了一系列军事著作。1937年,担任坦克团团长。他提出了不少建立机动性部队的建议,但均未被采纳。
1940年夏,德国闪击西欧,戴高乐被擢升为准将,授命组织一个装甲师,可惜为时已晚。6月5日,雷诺任命戴高乐为国防和陆军部次长。随着德军的步步紧逼以及投降派在政府中占了上风,法国已经危在旦夕。戴高乐建议将政府迁往北非继续抵抗,但贝当将首都迁往维希后,向德国投降。
6月17日,戴高乐随英机飞往英国。次日下午6时,戴高乐在英国广播公司的演播室向全法国发表讲话:“我是戴高乐,我现在在伦敦……法兰西抵抗的火焰绝不应该熄灭,也绝不会被熄灭!”
6月17日,贝当政府已经通过西班牙向德国发出了求和声。同一天,戴高乐和法国军政要员前往机场为离开巴黎的英国将军斯皮尔斯送行。在飞机行将起飞时,戴高乐突然跑向飞机。当追上以后,醒悟过来的斯皮尔斯急忙用手抓住追上来的前者的胳膊。时间刚刚好,当戴高乐的双腿尚在空中乱蹬之时,飞机就带着他往伦敦飞去。在场的法国官员无不目瞪口呆。
流亡伦敦后,戴高乐即向法国人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广播《告法国人民书》。这标志着自由法国运动正式开始。起初,戴高乐对于自己此前的同僚魏刚将军仍心存侥幸,曾写信表示希望他也能离开法国,凭借他的威望领导抵抗运动。但魏刚已经甘做亡国奴,心安理得地做了维希法国的国防部长,并通过军事法庭宣判戴高乐死罪。
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抵抗时,戴高乐可谓是手无寸铁,他有的仅仅是满腔热情。另一方面,当维希政府投降后,英国表示承认戴高乐的自由法国(流亡政府)。当时,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均承认维希政府为法国政府,英国人对戴高乐提供的支持也极为有限,仅将之视为对抗纳粹德国的一个工具。戴高乐并未气馁,而是以满腔豪情开始了他的新角色。庆幸的是,法国民众纷纷响应了他的号召,巴黎的学生走上凯旋门,表达他们对戴高乐的拥护。从敦刻尔克撤退的法国士兵,亦有不少人投入“自由法国”运动。6月底,海军中将米塞利埃抵达伦敦,宣布拥护戴高乐将军。7月底,已经有近万人拿起武器为自由法国而战,他们有的从北非经过直布罗陀海峡而来,有的从法国本土绕道西班牙而来。自由法国的总部位于泰晤士河畔的一栋大厦,在简陋的办公室中,戴高乐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民众。
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节。这天清晨,戴高乐对新组建的武装力量进行检阅。一周后,一批“自由法国”飞行员随英军参与了对德国工业心脏鲁尔区的空袭行动。8月,戴高乐组织一支舰队进攻德国,但遭到失败。其后不久,戴高乐在法属北非建立了作战基地和行政机构,并开始出版“自由法国”的报纸。这意味着戴高乐在非洲站稳了脚跟,这和法属非洲对自由法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在非洲,法属殖民地包括乍得、喀麦隆、刚果、加蓬等地,取得这些地方的支持后,戴高乐的流亡政府拥有了70多万人,同时还避免了广阔的殖民地受到纳粹铁蹄的践踏。除此以外,法属印度支那(现越南)也对流亡政府表示支持。
法国投降后,英国为了避免法国战舰被德国人获得,将部分法国战舰击沉或夺走。经过戴高乐的努力,英国人交回了部分战舰,其中包括“巴黎”号战列舰。
战争中期,戴高乐将“自由法国”总部迁往北非。自此,法国流亡政府可以避免受到英国的掣肘。1943年5月,法国境内有16个政党团体组成了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自由法国在本土的代表让•穆旦担任第一届主席。1944年3月,抵抗组织已经拥有50万兵力。1944年7月,法国光复,自由法国政府完成历史性过渡,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取代了流亡政府。
8月20日,戴高乐率军向巴黎挺进。26日,行抵凯旋门。星形广场和香榭丽舍大街人山人海,法国人再一次站立了起来。
自由法国尽管只是一个流亡政府,但在戴高乐的领导下,为反纳粹的斗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有上百万法国人拿起了武器投入到反纳粹战火中;另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其后盟军在北非作战的压力和光复法国的损失。这些既是戴高乐的功劳,又是法兰西人民不屈的象征。
第五节 不列颠空战,英吉利海峡成天堑
“鹰”计划,酣战不列颠
法国投降后,英国毫无疑问地成了下一个目标——在西欧,除了希特勒的盟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外,已经全部被纳粹占领。
在对待英国的问题上,希特勒采取了以空军为主的作战方式。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因素的考虑:
1.“和平”攻势的破产。希特勒崇尚武力,但更崇尚外交讹诈。这在英国人面前显然行不通,英国人并未对纳粹妥协。
2.纳粹的海军实力远逊于英国。纳粹的空军和陆军,均是世界第一,但海军实力连意大利都不如。这既是陆权国家的特性使然,又是一战的后续影响,德国无力在希特勒上台7年的时间内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
这样,以空军为主轰炸英国,消灭其有生力量后再发起登陆战的“海狮计划”开始实行。当时英国刚从法国撤出,陆军尚在整编之中,空军也在西欧战场损失不小。英国人仅剩下500门大炮,200辆坦克,飞机只有1200架(战斗机700架,轰炸机500架)。以这种力量和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相抗衡,其结果可想而知。英国人唯一的办法是阻止德国人登陆英伦三岛,他们的最有力武器是英吉利海峡。历史上,这道天堑曾让英国人避免了“太阳王”路易十六和拿破仑一世的铁蹄。
希特勒一直认为英国会急于求和——就像法国一样。他在5月下旬就已经开始将主要兵力从西线调往东线,准备和苏联开战,6月15日,希特勒还通知他的陆军将领将陆军缩减四分之一,从160个师裁减到120个师。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中,几乎并未做任何对英国继续作战的准备。一直到7月16日,希特勒才下达了“准备在英国登陆作战”的第十六号指令(海狮计划),并要求在8月中旬以前完成所有准备工作。
德军在一个月内集结了近4000艘各类舰船,13个师已经整装待发。英国对这场毫无把握的战争采取了积极的应对姿态。截止到8月20日,国防部为200万人配发了步枪和刺刀。组织了庞大的国民警卫队,这些人中很多还拿着木棍,准备为抵抗纳粹入侵而作战。
戈林又一次误了事。这位帝国元帅甚至认为仅仅依靠他的空军就能迫使英国屈服,甚至都不需要用到陆军。显然,他已经忘了在敦刻尔克的教训。
或许戈林有这样的资本,他总共有3个庞大的航空队:第二航空队、第三航空队和第四航空队,分别由凯塞林元帅、斯比埃尔元帅和施登夫将军指挥,可从低地国家、法国北部以及挪威和丹麦等处起飞。单是第二和第三航空队,就有两千架飞机,实力远超英国皇家空军。
7月下旬,德国空军开始发动进攻,目标主要是英国南部港口和英吉利海峡的商船,这可视为德军的前期行动,其目的是引出英国战机并将之歼灭。为保留有生力量保护本土,英国皇家空军司令休•道丁鲜少派出战机迎战。整个7月,德国人击沉了4艘驱逐舰和18艘商船,但有296架飞机被击毁,英国人损失了148架战斗机。
8月13日,戈林下令在次日开始实施“鹰计划”。此前一天,德国空军已经大规模出动,袭击了英国雷达站,5个雷达站被击坏,1个被炸毁。但很显然,德国人并未了解到雷达站将起到的关键作用,他们并未继续攻击这些雷达站。8月13日到14日的两天间,德国出动了1500架飞机,主攻目标为英国空军机场。后者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德国战机被击毁47架,英国损失13架。
8月15日,德国空军倾巢而出,总计出动了2000多架次。在东北沿海,由于德国方面认为英国不会在这里设防,故驻扎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第五航空队派出了100架轰炸机在34架战斗机的护航下袭击英国东北沿海。结果,英国人出动了7个中队的战机进行拦截。缺乏战斗机保护的德国第五航空队损失惨重,有30架飞机被击落。英军毫发无损。在南边,德军的攻击相对顺利,炸毁了数个飞机工厂以及战斗机机场。德国人损失75架飞机,英国损失34架。
英国的雷达站成了英国空军获取先机的关键。德国飞机往往刚起飞就可以被雷达监测到,他们的航线被精确地计算出来后,英国战机能选择最有效的地点和时间进行拦截。新研制的雷达技术,为英国空军赢得不列颠空战的胜利立下了大功。
除了雷达站,英军的另一大功臣是扇形站。扇形站可简单地理解成地下控制中心,利用扇形站,英国人根据空中的驾驶员、地面观察站以及雷达上获取的情报,指挥空军的“飓风”和“喷火”式战斗机进行作战。但德机驾驶员发现英机的驾驶员经常使用无线电讲话后,意识到了英军地面控制中心的重要性,遂于8月24日改为主攻扇形站。
8月17日,德军的损失依旧很大,总计有71架被击落,英国空军仅损失27架。戈林被迫将携弹量大,但航速缓慢的施图卡式俯冲轰炸机撤出战斗,执行对英轰炸的德国轰炸机由此减少了三分之一。19日到23日,天气恶化,双方未爆发空战。
8月24日起到9月6日,德军每天出动上千架飞机,目标是英国皇家空军。德国的数量优势开始显现,德国飞行员破坏了英国南部5个前进战斗机场,7个关键的扇形站中有6个遭到严重损毁,英国空军赖以取得先机的通讯系统处于崩溃边缘。另一方面,在这段时间中,英国总计有446架飞机被击毁或击伤,皇家空军驾驶员有两百多名阵亡或重伤,占总数的四分之一。
很难想象,德国人如果继续以英国空军为主要目标,英国还能坚持多长时间,他们的总数只有七八百架的战斗机,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补充。但在这一时刻,希特勒犯下了自敦刻尔克后的人生第二个关键性的战略错误。
纳粹扩张脚步第一次被遏制
早在8月23日的空战中,有一小队德国轰炸机由于航向出了偏差,将炸弹投向了伦敦市中心。作为报复,英国在次日晚上出动了81架飞机飞往柏林,并执行了轰炸计划。德国方面在这次空袭中受到的损失几可忽略,但对士气的打击却很大。28日,英国再次派遣飞机轰炸柏林。歇斯底里的希特勒,随后下令将主要空袭目标改为伦敦等英国主要城市。 对于伦敦的轰炸,希特勒尚有另一层考虑,即迫使英国屈服。
9月7日,德军开始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鉴于英国战机是夜间对柏林发动袭击,故希特勒指示德国空军也只在夜间攻击英军。当天晚上,有625架轰炸机在648架战斗机的掩护下飞往伦敦。一批又一批的德国飞机在伦敦上空呼啸着,仅在9月7日和9月8日的两天间,就有3000多人被炸死或炸伤。伦敦这座古老的城市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对伦敦的大规模轰炸,持续了整整一星期,但这却为英国空军赢得了喘息的时间。9月15日,堪称是不列颠空战的转折日。缓过气来的英国空军,大举出动,在德机进入伦敦以前就进行拦截。当天,英国人宣布击落了185架德国飞机,自己仅损失26架。
经过丘吉尔所评价的这一“关键性”的一天后,德国空军开始势弱。尽管戈林依旧在吹嘘将在四五天内歼灭英国的所有战斗机。但很显然,德国空军已经无法继续承受这等损耗。9月17日,希特勒下令无限期推迟登陆英伦三岛的“海狮计划”。
英国取得保卫英伦三岛的胜利,民众的同仇敌忾固然重要,但德国指挥阶层的朝令夕改也从反面帮了倒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德国放弃轰炸战斗机机场、飞机制造厂等战略目标,改为轰炸伦敦。有一个数据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英国人在此前月产飞机700架,但仅在8月份就有总计1600架飞机出厂,有效地补充了战斗中的损耗。
无论如何,德国的扩张势头第一次被遏制住了。面对横亘眼前的英吉利海峡,希特勒将目标放回了东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