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的军费开始疯狂增加。1934年3月13日,德国经济部发布新法令,规定如下:经济部拥有创设、解散或合并所有工业组织的权利,并向各个企业派遣领导人,凡违抗经济部命令者,政府立即给予处分。11月27日,德国经济总会又颁布了《德国经济有机建设条例》,将德国的经济划分为6个大组,全国所有私人企业被勒令加入并被划分到各组。持反对意见的部分企业家,均被从董事会驱逐走。清一色的纳粹党员垄断了德国经济。
这两项法令,使德国政府彻底控制了全国经济,并使之可以为战争服务。工业界的巨头们,成了“国家干部”,控制着经济部门,下级服从上级,整个国家经济有若实行战时经济政策。
另一方面,希特勒开始抓紧拉拢德国的工商业巨头。早在30年代参与竞选的初期,希特勒就数度和金融业、工业界的巨头进行秘密会晤,以获得他们的帮助,军火巨头古斯塔夫•克虏伯曾一次性为希特勒出资300万马克作为赞助。希特勒上台后向军工巨头下的大笔订单,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或者说是投桃报李。
希特勒上台后,授意经济部规定所有工业企业都需要为军备服务,大量的工厂企业转变成为军工服务的企业。1934年初,24家工厂得到了纳粹德国国防工业委员会的订单批准。纳粹执政的前三年,投入生产的兵工厂有300多家。从1929年到1939年,德国的军火生产力扩充了9倍,飞机生产力增加了22倍。
疯狂的扩军计划
一方面是军火生产猛增,另一方面是军队规模迅速扩增。
1933年12月,刚上台不久的希特勒就迫不及待地重新武装德国。新出台的扩军计划(目标为陆军,当时的德国武装力量主要为陆军)要求德军将在1938年4月达到21个师、3个骑兵师和1个骑兵旅、1个装甲师和一个装甲部队的规模。其中陆军平时规模将保持在30万人,一旦爆发战争可随时扩充到63个师。狂热的希特勒随后将完成期限改为1934年秋。截至1934年秋,德军陆军已经拥有25万人的规模。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又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关于德国的军备限制,宣布建立国防军,重整军备。这年7月19日,总参谋部提出了新的扩军计划,目标是在1939年拥有275.8万人的陆军规模。装备包括3200辆装甲车、1.12万门反坦克炮、3340门迫击炮,另有大量通信、工程等装备和器材。
德国不被允许拥有的空军,也在希特勒上台后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战中开始出现的飞机,受到希特勒的重视,军费开支中有40%被用于空军(其中不乏航空部长、后来的空军元帅戈林的原因)。
上台伊始,航空部国务秘书米尔希就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份扩军计划,目标是在1935年秋以前建立拥有600架一线战机的空军,分编为51个飞行中队,其中含27个轰炸机中队,和陆军的扩军计划如出一辙,空军军备计划的指标不断被增加。到该期扩军计划完成之际,戈林高调宣布德国已经拥有了1500架飞机。纳粹组建空军的速度之快让人咋舌。
1935年10月,米尔希起草了“第一号生产计划”,规定到1939年4月1日前,订购11158架飞机,其中含3820架作战飞机。在二战全面爆发前的1939年8月,德国空军已经拥有37万名士兵和士官,另有1.57万名军官。计有4093架作战飞机,21个飞行联队和302个飞行中队。纳粹的空军,成了当时世界最强大的空军。
海军方面,希特勒虽然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原因是德国向来重视陆权,希特勒的扩张计划亦是“先大陆,后海洋”),但德国的海军还是得到了飞速的重建和发展。1934年,德国海军参谋部制定了第一个造舰计划。这年秋,计划建造的重巡洋舰“布吕歇尔”级、“海军上将施佩伯爵”级以及5艘驱逐舰开始动工。1938年底,德国海军计划委员会提出了“暂时的最终目标”,力图将德国海军建设成一支强大的、足以对抗英国的大海军,计划建造的战舰有战列舰10艘,航空母舰8艘,装甲舰15艘,重巡洋舰5艘,轻型巡洋舰24艘,小型巡洋舰36艘,潜艇249艘。不过,由于戈林的阻挠、资金的限制、技术熟练的工人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计划并未得到有效施行,这对于后来的反法西斯国家来说,或许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在疯狂的扩军过程中,德国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兵源不足、军官训练不当等,但在1939年,德国已经准备好了进行一场短期战争的准备。另一方面,德国军备的发展,对德国民众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负担,纳粹号召德国人民为“生产原料战斗”出钱出力,以便宜食品替代美味佳肴。如戈培尔所言:“我们可以没有黄油,但是不能没有武器,尽管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能拿黄油射击,只能用枪。”
正是凭借这种“大炮代替黄油”的准战时经济政策,德国为行将到来的战争做好了准备。
第九节 墨索里尼的成长,法西斯崛起
墨索里尼的早期生涯
二战的最大罪魁是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也因希特勒而“出名”,但最早创建法西斯主义的却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早在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前一年,墨索里尼就已经夺取了意大利的政权,成了20世纪第一个法西斯独裁者。对于这个和希特勒同样臭名昭著的法西斯主义者,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1983年7月29日,贝尼托•墨索里尼出生于意大利菲拉拉省的小镇普雷达皮奥,父亲亚历山德罗•墨索里尼是一名铁匠又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母亲是一名天主教徒。和希特勒一样,年幼的墨索里尼也经常受到脾气暴躁的父亲的打骂。
年少时的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一样顽皮又贪玩。在当地小学读了三年书后,父母将他送到一个由慈幼会创办的寄宿学校,其后由于和同学打架,被校方勒令退学。无奈之下,父母把他送到福林波波利的一个师范学校继续就读。1899年9月,16岁的墨索里尼拿到初级技术文凭。但这年,他又和同学打架,由此成了一名旁听生。尽管如此,1901年,他依旧以不错的成绩毕业。
由于父亲是一名无政府主义者、社会主义运动活跃分子,墨索里尼从小就对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充满兴趣,经常在学校发起“反恐运动”,校方的规劝毫无用处。这可谓是墨索里尼“政治运动”的开始。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的墨索里尼,考取了一张小学教师证,并在瑞吉艾米里欧任教。由于行为不检,一年后被辞退,找工作过程中四处碰壁,随后又浪迹瑞士。其后的一段时间,他也和在维也纳毫无着落的希特勒类似,在贫困中挣扎,并对富人阶层感到怨恨。机缘巧合下,墨索里尼成为“意大利砌砖师傅及砌砖助理工会”的秘书,并开始参加各种政治集会,还在左翼报刊《劳动者的未来》中发表了第一篇文章。
这期间,由于和社会主义运动者过于亲密,瑞士警方将他遣送回意大利,但他没多久就又回到了瑞士。这回由于瑞士社会党人议员的帮助,瑞士警方才没有将他再次遣回。
1908年2月,墨索里尼来到特伦托(当时为奥匈帝国控制),在当地社会党人的帮助下,成了左翼报刊的一名记者,其后又在“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著名领袖切萨雷•巴蒂斯蒂的帮助下,担任《意大利人民报》的记者。1910年,人民报连载了墨索里尼的一部爱情小说,由于涉嫌诋毁罗马天主教,墨索里尼被解雇,且由于对君主专制的公开并且激烈的反对,墨索里尼再次被遣送回意大利(南方)。第二次被遣送回国的墨索里尼,继续他的记者生涯,成了一名《前进报》的记者。
早期的墨索里尼,可以说是一名左翼人士,谁也想象不到他会在后来转变成极右翼分子,并大肆屠杀社会主义者,这和从画工成为元首的希特勒又颇有相似之处,可谓命运无常。和希特勒相比,早期的墨索里尼领导过工人运动也为此进过监狱,被数度驱逐,这和他后来的政治生涯相对比,实在充满了讽刺意味。
向右转,右翼分子墨索里尼
20世纪初的意大利,国内各种政治运动风起云涌,国内暴乱不断,连国王都险被暗杀。国际形势也颇不乐观,当时一战的阴霾已经笼罩在意大利的头上。意大利和协约国的法国、英国矛盾重重,和同盟国的奥匈帝国也冲突不断。
战争爆发后,意大利处于一片混乱中。此时还倾向左翼的墨索里尼代表社会党人对交战的两大阵营大加鞭挞。他甚至在《前进报》上公开发表无产阶级起义的言论。这时的墨索里尼,已经是《前进报》的主编、意大利社会党人的重要领袖,“打倒战争”、“保持中立”成了他的口号。
关于墨索里尼思想转变的时期,很难确切地说清。我们所知道的是,正是在一战期间,意大利从中立到加入协约国集团的过程中,他已经开始公开表示支持战争,并在《前进报》上发表了参战言论,这意味着他彻底脱离了社会党人的立场,开始被称为“战争贩子”。数千名社会党党员在米兰的人民剧院中要求开除墨索里尼的党籍。随后,墨索里尼辞去了在《前进报》中的职务。
1915年,墨索里尼开始参加意大利对奥匈帝国的作战行动。他和希特勒一样,在战争爆发初期就自愿加入了这场帝国主义者间的战争,并同样曾经身负重伤。或许同样是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他们都从普通人变成了一名刽子手。
战争结束初期,意大利百废待兴,罢工不断,物价高涨,失业率居高不下。墨索里尼在这一时期更加活跃于政治舞台。唯一不同的是,他是以右翼分子的面孔出现,对社会党中的温和派大加抨击。他那可以“媲美”希特勒的演讲口才,也为他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为了攫取政治利益,他向愤怒的意大利人许诺颇多,获得了他们的好感。
1919年3月,墨索里尼在米兰成立第一个法西斯组织——米兰战斗法西斯,这一组织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独裁政权。3月22日,在米兰的圣塞波尔克广场工商业者联合会的俱乐部中,墨索里尼亲自主持了成立大会。54名参加会议的人中,有贪污犯、诈骗犯、退休将军和退役兵员等。
米兰战斗法西斯的成立,使墨索里尼有了初步政治资本,该组织成立后,墨索里尼说道:“一种疯狂的欲望迷住了我的心窍,我想用我的意志,像狮子用利爪一样,在我这个时代划上一个记号。”崇奉暴力的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别动队,在乱世之中,他的武装力量不断发展。
尽管意大利参与了对德、奥两国的战争,但鉴于国力衰颓,凡尔赛会议中未取得任何“战利品”,甚至没有收回达尔马提亚和阜姆两处。意大利人的愤怒被激发,社会党人和右翼分子均痛斥凡尔赛会议的决定。1919年4月15日,米兰的三万多名工人在社会党的号召下走上街头,发起游行。鉴于社会党人数度指责墨索里尼的背叛行为,致使后者痛恨欲绝,并伺机报复。在杜欧姆广场,示威群众遭到墨索里尼派出的武装分子的阻挠,双方爆发惨烈的冲突,工人们被驱散,并被打死不少。法西斯分子随后攻击了《前进报》编辑部,大肆抢砸以后,还放了一把火。
另一方面,凭借阜姆问题,墨索里尼又不断捞取政治资本,请来数名美国记者义正词严地表示阜姆是意大利固有领土,并希望美国记者能呼吁在美国的意大利侨胞为“阜姆饥饿儿童救济基金会”捐款。在《人民报》上,墨索里尼表示“真正的意大利政府不在罗马,而是在阜姆!我们必须服从那个政府”(关于阜姆问题,1919年9月份,意大利的战斗英雄、冒险家加布里埃勒•邓南率领一支敢死队占领了阜姆港)。
捞取了足够的政治资本后,墨索里尼认为自己在国民议会中获取席位的时机成熟了。当年11月,墨索里尼参与竞选,他的最大对手是著名的音乐指挥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后者公开拒绝在悬挂法西斯旗帜的演奏厅指挥。指挥家受到监视,并被迫在1937年离开意大利,为了竞选成功,墨索里尼不断使用暴力手段,他的法西斯敢死队经常举着火把上街游行,有时会将炸弹扔进社会党人的会场中,并抓来了一些无政府主义候选人,施以严刑拷打。米兰的大主教对墨索里尼的暴力手段表示愤慨,墨索里尼向他送去了一个装着定时炸弹的包裹,所幸炸弹没有爆炸。逃过一劫的这名主教,后来成了罗马教皇。
11月20日,墨索里尼在竞选中遭遇惨败,社会党人则大获全胜,他们获得了国会中900个席位的150个。次日早晨,警察对《人民报》编辑部进行搜查,发现了法西斯党徒在里面存放的枪支弹药,墨索里尼由此被逮捕。他在监狱中待的时间并不长,威望却从此大减。
但在动荡的时局中,他很快以另一种手段获取了权力。
第十节 “向罗马进军!”——黑衫党夺权
纷乱时局,法西斯趁乱坐大
希特勒从失败的政变中得到教训,用暴力手段取得国家政权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于是便改为通过和平选举的道路夺取政权;墨索里尼则反了过来,经过“和平”选举的失败后走上了暴力夺权之路。
1919年年末参选失败并短暂入狱后,墨索里尼经历了一段消沉期。他用学习击剑来排解忧愁,又到波雷索机场学飞行,并在一次着陆动作中摔伤,在床上躺了数周。
但他的机会依旧存在。对于任何一名鼓吹暴力的右翼分子而言,但凡国家动荡,民心离向,均是其乘势崛起的大好机会,历史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战后的意大利政府,正长期处于这种脆弱的状态,罢工不断,货币贬值。意大利国王每次进入国民议会,社会主义者均齐唱《红旗之歌》以示嘲弄。
1920年8月,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在意大利各地以风卷残云之势兴起,工人们夺取了北部十多个城市的工厂,西西里岛上的农民对大地主奋起反抗,占有了他们的土地。铁路工会也掀起了全国大罢工,意大利的铁路运输全线瘫痪。这样,墨索里尼的机会再次来了。恐慌中的意大利总理吉乔瓦尼•乔利蒂找到了墨索里尼进行谈判。内容主要为:与加布里埃勒•邓南决裂(如前所述,加布里埃勒•邓南占据了阜姆,与意大利政府相抗衡),政府秘密以兵员加入法西斯队伍,对墨索里尼镇压工人运动的暴行不予追究。
达成秘密协定后,墨索里尼的武装力量迅速扩充,成员达到3万人。当加布里埃勒•邓南向他的老“盟友”墨索里尼求救时,墨索里尼以各种借口推脱。最终,无力反攻的加布里埃勒•邓南被迫向政府军投降。对此,墨索里尼在《人民报》上发表文章厚颜无耻地说:“我绝不让人因为我没参加那种被称为革命的儿戏而责怪我。”
10月9日,法西斯党徒在福罗伦萨举行会议,墨索里尼提出了建立“新意大利”之纲领,即由政府控制下的工农结合之政体。简单来说,就是独裁政体。在会议上他大肆嘲讽人民的无知(尽管他自己也是普通民众出身),说:“我真心地爱护你们,才毫不掩饰地说你们肮脏。你们必须起来清洗一下头脑。你们愚昧无知,应当采取善于学习的态度。”
年底,墨索里尼将意大利《人民报》上的副标题《社会主义者日报》改为《战斗者和生产者日报》,开始凭借政府的秘密帮助,明目张胆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起攻击。
1920年冬,长期的骚乱开始演变为烽烟处处的内战。300多处社会主义者据点被法西斯小分队偷袭,200多名工人被打死,1000多人受伤。警察和宪兵总在战斗结束后才赶至,然后抓走几名工人了事。社会民主党人、天主教徒、无政府主义者同样遭到了无情的攻击。当社会主义党议员在议会中要求总理严惩法西斯党徒的时候,总理乔瓦尼•乔利蒂敷衍了事。
在法西斯党徒的暴力打击之下,意大利的左翼运动最终濒于消亡。意大利政府消除了一大威胁,总理的策略受到了老国王的首肯与嘉奖。殊不知,真正的威胁由此滋生。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成了远比社会主义者威胁更大的势力。消除政敌的同时,他还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1921年5月的意大利全国选举中,34名黑衫党候选人全部被选进国民议会,墨索里尼取得了惊人的胜利,他从社会主义者手中获得了米兰、博洛尼亚、费拉拉等城市的控制权,墨索里尼的追随者,从两年前的4000人一下子增加到接近18万人。
意图攫取更大权力的墨索里尼,急切地想摆脱乔瓦尼•乔利蒂的控制,便很快就和自己的老对手社会主义者和天主教党达成合作协议。三党联盟以后,他在国会中的席位达到249票,超出了总理所在的社会民主党的195票。但墨索里尼还来不及庆祝,他的手下就对此发出了强烈的抗议,黑衫党由此发生内讧,墨索里尼一怒之下辞去领袖之职。仅仅两周以后,他就后悔了,他在国会公开宣布废除和天主教党、社会主义者的和平条约。他的党徒重新拥抱了他。他的心腹,开始要求他采取“革命”行动。
1922年1月,在墨索里尼去戛纳参加讨论关于《凡尔赛条约》的国际外交大会时,他的几名重要心腹、法西斯元老组成了“四人行动小组”,分别为老将军巴尔波、黑衫党小分队指挥官鲍诺、法西斯党书记毕安齐、敢死队头目威齐。巴尔波直截了当地向墨索里尼表达了进军罗马的行动:“我们想革命,我们现在就想革命。你如果反对,我们就自己开始向罗马进军。”面对行将失控的局面,墨索里尼十分惊怒,不惜威胁开除四名法西斯党的重要党徒。解决了这一危机以后,他的胃病也在神经紧张中重犯。
但局势依旧动荡,意大利左右派间的斗争日趋激烈。这年8月,社会主义者和其他左翼组织举行了一次大罢工,抗议政府当局对黑衫党暴行的纵容。鉴于左右派的斗争之激烈,组阁的人无不希望组成一个能让左右派都满意的政府。国王向墨索里尼发去了一封密件,表示愿意在左右派“联合政府”中给墨索里尼一席之地,条件是解除法西斯冲锋队。
墨索里尼对此欣然应允,但左派政党领袖提出了严正抗议,国王不得不收回成命。双方间的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墨索里尼随后在那不勒斯召开了有4万多名法西斯党徒参加的党代表大会。此前,他已经向政府发出了挑战,表示“我们代表着罗马帝国的精神”。
向罗马进军
很快,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人民报》上发表了“四人行动小组”签署的革命声明,公开宣称:“如果不把政府交给我们管理,我们就进军罗马,自己动手去夺取它。”骑着高头大马的墨索里尼,在平民表决广场检阅了数千名黑衫党党员,检阅队伍在他面前高喊着口号:领袖!向罗马进军!向罗马进军!
面对法西斯党的公然造反行动,新任总理鲁伊吉•法克塔和国王对此手足无措,新政府匆忙间纠合了一个反法西斯组织,即罗马元老会;同时,还打算请出加布里埃勒•邓南前去劝说墨索里尼。墨索里尼闻知这一消息后,秘密派人将加布里埃勒•邓南摔成重伤,又假惺惺地发去了慰问信。
1922年10月27日,黑衫党大军分三路向罗马进军。一路上,警察和军队对其几乎不做任何抵抗,黑衫党员仅仅发现一些老百姓为安全起见在自己的家门前所设置的一些临时障碍物。
国王委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发布了军事动员令后,获得的消息是军队拒绝开火。百般无奈之下,国王解除了法克塔的总理职务。此际,墨索里尼早已在米兰的办公室等候罗马的电话。这回他没有失望,国王的主力西塔第尼将军向他传达了国王的指示:陛下希望墨索里尼先生前来罗马组织新内阁。
获知消息后的墨索里尼感到机会来了,他这次可以启程前往罗马去实现他的伟大理想了。
临行前,墨索里尼对欢送他的群众喊话:“明天,意大利将有一个真正的政府,还不仅仅是一个内阁。国家现在在我们的手里,我们发誓要使她恢复到古罗马的地位。”一步登天的感觉,已经让他喜不自胜。
罗马火车站为这名未来的独裁者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成千上万的拥护者高喊“万岁”,向未来的恶魔掷以鲜花,前呼后拥的黑衫党党员一路将他护送到王宫门前。在他觐见国王的时候,法西斯的军队重重包围了王宫。
“欢迎你的军队开进罗马。”在墨索里尼亲吻了国王以后,国王生硬地说道。意大利这片孕育过古罗马文明,孕育过文艺复兴的伟大国度,从此沦落于法西斯独裁的铁蹄之下。
第十一节 “开拓万里波涛”,
日本百年军国主义
军国主义的遗毒
日本是发起二战的另一大罪魁。在20世纪以前,日本并非一个世界性的强国,但是为什么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掀起如此之大的狂风骇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讲述日本的武力扩张以前,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新生的帝国主义国家进行简单的剖析。
19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和中国一样,处于闭关锁国的封建专制之下,掌握日本政权的是德川幕府,天皇仅仅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美国人在19世纪50年代以坚船利炮敲开了日本国门,日本也有像中国的清王朝一般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倾向,有识之士便纷纷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另一方面,幕府的腐败统治已变得不合时宜。日本的维新派开始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倒幕运动,在取得和德川幕府的军事斗争胜利以后,日本重新建立起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政府。名义上新政府走上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道路,但和德国类似,日本在体制上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这为日后军国主义的滋生和发展准备了土壤。
日本的自强之路,实则是对外扩张之路。在近代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曾提出了有名的“脱亚论”:“今日如欲成事,则我国不应犹豫不决地等待邻国文明开化,而应脱离其行列,与西洋之文明共进退;对待中国和朝鲜的方式,亦不必因邻国之故特备和善,应按西洋对待之法予以处置。”所谓“脱亚论”,简单来说,就是对邻国行侵略,效法西洋国家对待自己之法(即战争)对待中朝诸国。“脱亚论”可谓是军国主义的思想之先导,对日本走上军国主义之路有其深刻的影响,亦可视为日本政府后来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最早原型。
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其法制基本照搬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这也是其保留了诸多封建残余的重要原因),和德国相似的是日本同样重视教育。天皇体制建立之初,政府就开始在全国推行军国主义教育。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对天皇效忠,以“忠君爱国”为国民教育之最高宗旨。在这种“忠君爱国”的愚民教育之下,日本民众从小就处于军国主义的熏陶之中。截至20世纪30年代军部彻底掌控政权为止,全民化的军国主义教育体系已然达成。学校成了“国民训练的场所”,“皇国之道”的天皇制法西斯军国主义被纳入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天皇成了“万世一系”的神,各小学均须悬挂天皇“御像”,从老师到学生,经过“御像”前的时候,均须恭敬行礼。
除了从思想上“忠君”外,日本还在各学校确立军事体操制度,即“步兵操练科”;师范学校的全体学生被要求寄宿,进行仿兵营组织管理,目的是培养“准军人”式的教师,再以这些“准军人”教师为中小学生提供准军事教育。日本的青少年,从小就被培养成为天皇献身的炮灰。1882年1月,明治天皇向海陆军颁授《军人敕语》。这一军国主义的核心典章,为“我国军队世世代代均由天皇统帅”,其中包括军人必须遵守的“忠节、礼仪、武勇、侠义、质素”五项武士道精神。
在军国主义的影响之下,各类右翼团体自日本走上君主立宪制起就不断出现,如“玄洋社”、“浪人会”、“黑龙会”等,这些团体在社会上不断鼓吹军国主义,对民众灌输对外扩张、效忠天皇等军国主义思想。连各种宗教都成了日本宣扬军国主义的工具。甲午战争前,日本基督教宣传“日本打中国是圣书的教诲”,是“神的旨意”。军国主义渗透的范围和程度之深,让人觉得可悲之余,又不禁心生凉意。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扩张的道路,除了素已有之的扩张野心外,其先天条件也有一定影响。这和德国有点类似,德国地处欧洲中心,民族危机意识极强,这才使得普鲁士军国主义成型,并由此掀起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同样如此,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地震和海啸频发,日本人自古就希望能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大陆领土。在他们的宿命观中,日本列岛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沉入大海。历史上,日本就数度对中国和朝鲜发起进攻,最有名的是丰臣秀吉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朝鲜的战争。为了夺取领土和资源,宣扬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成了日本统治阶级的国策。明治初期,日本天皇就制订了先占中国台湾、琉球,再占朝鲜、吕宋、中国等详细的扩张计划,宣称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