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序

 

  序一
  素心无尘,表里澄澈
  吴言生(《中国禅学》主编、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
  人生在世,最可贵的修炼,就是素心无尘的境界。
  什么是素心?
  儒家启蒙读物《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本善的心性就是素心。
  四书之首《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就是成为圣贤的学问。“明德”的意思是光明的德性,也就是素心。只不过,它被世俗红尘给蒙蔽了,所以要“明”那个本来光明后来晦暗的“德”,剥落世俗的尘埃,返于无垢的素心。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一个在道德人格上完美的人,不能为名为利,丧失了赤子之心。只有葆有赤子素心的人,才是大人,否则就成了侏儒。
  道家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功利,充满了喧嚣,充满了浮华,所以要进行大道的修炼。进行大道的修炼,不是用加法,而是用减法,摒落浊气,“为道日损”,返璞归真,最终“复归于婴儿”,归于素心。道家诗云:“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志不坚。”只要每个人保持素心,就是快乐知足的神仙。然而不幸的是,在酒色财气、功名利禄这些世俗的尘埃面前,世人心志不坚定,失去了素心而成不了神仙。
  佛家创立者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成为觉者。他悟到了什么呢?他悟到的是这样的真理:“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每个人都具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行,如来的体相。但是,因为妄想执着,迷失了素心,所以成为凡夫俗子。
  可见,对素心的追寻、回归,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的共同目标。这个素心不是别的,就是圣贤之心、神仙之心、佛陀之心。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一直苦苦追寻的,就是这个素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颗素心却又何其难觅。自古以来,这社会就一直是个物欲横流、喧嚣躁动、纷纷扰扰的社会,早在晋代,大诗人陆机就有“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感叹。也唯其素心难觅,所以历史上对它的追寻从来就是不绝如缕。
  这本《宽怀:不计较的人生智慧》,就体现了现代人对素心的追寻和回归,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看做是沉迷物欲的现代人对生存处境的深刻的反思与自省。其中既有启人心智的修心之道,亦有格高味永的佛寺禅踪,更有飘逸出尘的禅僧高格,袈裟风流。文笔如汩汩清泉,不择地涌出,在清新淡雅、娓娓温雅的叙说中,传达出一份禅意的氤氲,透露出对本心的渴盼与呼唤,对尘心的忧虑与针砭。阅读此书,使人恍如置身禅天禅地,在法喜充满之余,对溷迹红尘的生存状态多了一份忏意与反省,对超凡脱俗的佛禅妙境多了一份艳羡与追寻。
  这本书的作者印心居士,栖心佛禅,已十载有余,也曾多次聆听过我的禅学讲演,可谓慧根夙具,佛缘殊胜。这本文字般若,是他人生修炼的阶段性的总结。我相信,随着作者历练的加深,一定会有更加清美绝伦、慧眼独具的感悟奉献于读者诸君面前。是为盼。
  高人转红尘,不为红尘转。在“举世熙熙,皆为名来;举世攘攘,皆为利往”的娑婆世界中,我希望有这样的一群禅友,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穿越时空,在山中、水中、禅中,寻得红尘中的一方净土,心灵的诗意的栖居。正如那两句唐诗所说:
  “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
  素心无尘,表里澄澈。
  让我们一起朝这个方向成长。
  壬辰菊月于山水禅房
  序二
  素位而行,灵山在望
  应一平(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教授)
  印心居士置身长安,任嚷闹喧嚣,对市井繁华,却游走在漫无边际的禅境里,于肃寂中承受灵光泽被,心中向往着那尊青莲。
  为了求得灵魂的安然,他不得不直面忍受尘世纷扰、冷然沉对环境嘈杂,于纠结中观察,在困惑中判断,寻觅已然远去的理想圣境。思绪飘至海天佛国,扪心自问,从而产生有所作为的动力,自觉把历史传承和目之所见的情景相较并论,把世象反差引发的切身感受连通时空两端。于“盛世乱相”和“莲华妙境”之间往复观照,以意根之动,汲一念所得,将心之所及婆娑世界中的种种因缘,付诸柔毫,说与世人。
  其禅意散文的总体意象,倾注了自身对中国本土佛教的认知体验,显示出作者主观思索、突破此世与彼岸之间二元对立的观念阈隔。心态包容、思域畅达,不仅表达真实与虚幻的几番境相,且把此时此刻的一度闪念,在古往今来、纵横交织中铺展复现。通过体会先贤高僧修行参悟、追随大德法师弘法利生大愿,苦心孤诣,论是言非,涉故及物,付之阙如,将佛家修“五根”“五力”、得“七菩提分”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并在不断的内省求变中提升主体修为,达致精神的自我成全。
  印心居士挚爱中华传统文化,客居长安数年来,大多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工作。他珍惜提高学问、增长见识的机会,主动到儒、释、道中求索,流连元典,转益多师;积极在天、地、人中穿行,磨炼心性,竿头日进。尤为可贵的是,事务劳顿、几无闲暇,他却能游心于琐事之外,近乎完成日课般的笔墨耕耘,持之以恒,把读书感悟、静思所得用文字一一疏理、记录,与人广为分享。经年台阶递进,壮岁蒙养俱增。他将这些内心流出的思维智光,分门别类,上传以“素心无尘”为名的博客,期望同道感应。
  我是通过他的微博平台,在网上看到了这些充满禅意的系列文章,言之有味,论之有据,轻松风趣,如若故知。
  首先,立意高致,视象开阔。优秀的作品要求作者人品高尚,思致升华;博览群书,蓄备深厚。素处以默,才能妙机其微。具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的胸襟,求思愈甚,虑后方得。反映作者登高而眺、所望者远的见识。印心居士才情敏捷,大到文章选题,小到情境举例,兴味盎然,人物鲜活。令人舒心遐想,温故如新。并将对未来的祈愿,融入禅意人生的旨归,同时反映出佛家平等、博爱、大无畏的精神性主题。
  其次,朴素自然,气韵连贯。章法形散神聚,行文平中见奇,起头收尾不动声色,水到渠成。一文一议,按题分卷,均能起承有序、开合互致。布局收放自如,张弛游刃有余。不少散文逸闻趣事信手拈来,谈笑间尽说“贪”“嗔”“痴”,幽默中试问“舍”与“得”。催生对当下存在的追思、对佛家般若的感悟。有的回顾历史事件,遴选旧事重叙;有的侧重说禅说偈说风景,念佛念道念自然。以期息得心缘,识得本心。
  第三,文风清新,句式灵动。结体架构精悍,尺度把握贴切。取材言微意深,故事引人。举证能深入浅出,分析则旁征博引。机锋在天然间绽放,游思于静默中变幻。素简淡然如《自伞自度》,饱含哲理如《终南捷径》,沉稳明快如《禅解不二》,个中意象,时而如佛家弟子笑而不语,时而若沙场斗士犀目相向,境相颇深,读之宛然。
  印心居士践行“默默者存”之道,深谙“功不唐捐”箴言。自观自在,守本真心。一部文集凝聚半世心语,印证几度机缘。风清云淡,人在途中,天涯咫尺,素位而行……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净土非遥,灵山在心。
  序三
  文章华国
  薛仁明(台湾,著名学者)
  五四运动之后,新知识分子登场,取代了传统读书人。读书人的传统意识,虽说从此日益淡薄,却是不绝如缕,未尝真断。直至“文革”,这传统意识才彻底连根刨起。从此,士绝。
  士绝,随之,文脉断。文脉一断,世间遂只剩文学,不复有文章。
  文学,有小资文学,有工农兵文学。两者虽可反映时代,皆有动人之处,但前者多半耽溺于某些情调乃至玩物丧志终至于大废不起,后者则不平之心过多过甚乃至激愤不已弄成了一身戾气。于是,所谓文学,总是让人起于向往,继而魅惑。一代代的文学青年,奉着神圣之名,高举文学大纛;捧持着理想,要献身于所谓文学。于是,他们大量阅读,不断讨论,不断活动;他们浸润于此,沉酣于斯。从嗜读,变耽溺,待时日一久,所谓文学,终究让他们生命无法获得清安,于是,或觉有异,遂起而挣扎;然而,病已重,疴已沉,那一身的忧郁愤懑,多半已成痼疾,又岂是容易?
  文章不然。文章,士之所为。孔子云,“士志于道”。道,修行之事;换言之,但凡志士,必有修行之自觉;志士之首务,是将自己修得心中时时有个清平世界。因为有此清平世界,“诚于中,形于外”,故而士之文章,必让人眼亮气清,精神一好;但凡文章,必然青天白日,无有阴郁;但凡文章,必可使人世安稳,岁月静好。于是,只要是好文章,读着读着,都可令人开豁,顿觉天清地宁。正因为文章之根本体质如此,所以,中国人常说“文章华国”,也因此,曹丕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百年来,中国读书人苦痛不安,究其原因,固然林林总总,但关键之一,正是这文章传统之断绝。因文章断绝,不复清明,不再朗然,故读书人尽管浸淫于文字,成日为文,竟日读文,却不仅无益于自身之澄澈,反倒加深一己之苦痛与不安。结果,越读越苦,越苦越读。读书人本想从文字中获得解脱,没想到,却越读越纠缠不清;本想疗伤止痛,却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自戕自虐。噫!悲夫!
  所幸,物虽极,必反之;凡事否极,亦终将泰来。百年苦难之后,今日中国,已渐有一阳来复之机。于是,所谓国学,蔚然成风;儒释道三家,骎骎然勃发兴起。近十年来,读书之人,渐有修行之切身感受;有此修行自觉,则断绝已久的士之传统,庶几可再重建。士再现,文脉可续;文脉一旦涌动,则文章亦将光大人世。届时,一篇篇的华国文章,将再如星宿历然,熠熠生辉;更如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于是,我新识了姚展雄(印心居士)。展雄现居西安,十年之前,他因缘际会,开始习禅。从此,文风一变,不再拘泥于所谓的文学创作,转而往道艺交参的文字修行潜心精进。不知者,或惋惜他背离了数十年来的文学主流;知情者,却庆幸他回归了暌违已久的文章传统。但是,真要回归,又岂是容易?昔日孔子言道,“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即使王者,都得三十年才能歙然有成;何况百年来历史气运之倾颓,真要全面匡正,欲开粲然新局,又岂能急在一时?世人皆云,十年磨一剑;但真说到文章,却又是千古之事。是呀,文章千古事!志士的一生,从来,也就是一生之修行。展雄习禅十年,今日交出了这本书,虽说令人眼亮气清,虽说可喜可贺,但是,展雄往后的文章修行,一如中国之文明再造,眺望未来,那期待,又岂是区区此文所能言尽?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