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精神的背景:中国文化与文学问题 > 第 12 章 纯文学的当代境遇——在山东理工大学的演讲
第2节 纯文学的现状

  纯文学的现状如何?人们普遍认为现在文化艺术正处于一个非常混乱无序的状态,纯文学也许处于几十年来最坎坷的境遇之中。比如说,真正的文学阅读大幅度倒退,人们对于诗和诗意开始变得陌生、疏远以至于惶惑。越来越多的人只为了从书中获取低级乐趣,其内心情状甚至更为糟糕。低俗的文字印刷品大面积覆盖,性与暴力的描写成为时尚被追逐。在艺术评判这一类极其严肃、极其难以苟且通融的工作上,却表现出最大的随意性和嬉戏性,指鹿为马或颠倒黑白已成常态,可以为微不足道的私利抛却原则。
  
  比较起其他时段,纯文学作品的确处于冷寂的阴影里。艺术的健康传播渠道严重堵塞,恶俗的文字制品大面积播撒。性与暴力在许多时候已成为文学读物最时髦、最不可或缺的东西,并可以听到专家们此起彼伏的喝彩。非常粗糙无聊的作品好像最有资格进入街道和家庭,以至于学院。种种症候都在做出一些可怕的提示,揭示出不祥,却未能说明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这一切是怎样演变堆积,以至于造成了积重难返的局面?这里提出下面几个因素,也许可供我们参考。
  
  (一)突然进入半商业社会
  
  我们的社会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商业社会,一切似乎都是在没有更多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来临的。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到时下的状态,没有经过多少台阶就过来了。多种形态相嵌相掺,人的思维和行为规范都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矛盾和交叉,许多时候表现为莫衷一是和荒唐透顶的集合体。我们没有完备的规则,没有标准和依据,摸着石头过河的时间太久,河里的石头又太多。


  
  自由的近乎无秩序、无边界的竞争,造成了耸人听闻的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却又有计划经济的强大干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许多方面却怎么也转不了。既没有商业社会的运行规则,原来的秩序又被打乱了,这一切必然影响文化和精神的秩序感。这种混乱的状态,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就有双重的影响。一本书为了快速获得利润,不得不进行各种各样的商业包装,而一部纯文学作品要符合商业流通的要求是非常困难的。结果就是对作家和读者的共同误导,还有各种突然增加的商业的以及其他的诱惑,这一切都作为一个时期的精神砝码,加在了与作者对立的另一端上。
  
  来自各个方面的力量对市场都有促动,这跟整个的计划经济是相搭配的,评奖、宣传机制,这都是利益清晰的。而纯文学作品的写作却要面对更多的也是更高阔的关怀。它的表达远没有那样通俗和简单,也没有解释的时间和空间,对作家本身来说更多的是没有必要。于是市场上的恶性循环也就越演越烈。纯文学写作的原则是独立精神,它既不从属于一个集团和群体,那么在市场上也就没一个强势力量的推动和援助。
  
  整个精神文化领域远没有进入一种自由竞争的领域,当然,它或许永远也不会存在永远也不会出现。但这是一个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的问题。进入秩序之后的情况往往会好转,因为我们需要规则,只有规则才比较固定,大家都有依据,都好理解,各个方面也才会达成谅解,合作起来也就方便了。现在的情形则是混乱,是无法面对的一个阶段。


  
  (二)知识分子的缺席
  
  我们没有长期商业运作的经验和过程,也没有跟商业社会配套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一种对应、一种平衡力量。这一部分人没有机会成长起来,所以整个社会肌体还没有产生抗体。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都需要有一帮非常顽强的批判的声音去对抗,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声音。
  
  今天有谁来跟整个强大的商业主义,跟整个消费主义潮流对抗?没有,于是我们就失去了平衡,会被它淹没。消费主义和商业化对整个社会和民族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我们没有时间培育出这样的一批知识分子,所以任凭潮流的冲刷而无可奈何。前一年来了“非典”,让大家非常恐慌,为什么?就因为这种病毒刚刚出现,我们自身还没有产生抗体。整个商业社会也是这样,刚刚转型,对其中的一些毒素没有产生免疫能力。
  
  我们的知识分子从数量上看是非常微少的,从力量上看是非常弱小的。就像当年缺少工程师一样,我们今天缺少知识分子。这一部分人是指有关怀力、有批判力的人士,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接受了大学教育或更高教育的某些专家。知识分子不是只知道为潮流唱赞歌的人,不是某些方针、计划的附庸和补充,而是对社会和人类的未来抱有良好愿望的挑剔者和发现者,更是提醒者。
  
  在商业社会,必须有人提示危机,有不那么令人愉快的警醒者。逆耳之言一旦绝声,这个社会就将出现大问题。我们每年花了那么多钱搞教育,一代一代下来,理应培育出一大批以批判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可是十分可惜,各类专家虽然出了不少,但他们当中的极大一部分只是廉价的工具,在这个时代只知道“在商言商”。我们没有听到多少来自他们的警号,没有什么人站出来揭破。惟利是图的人不少,令人生疑的荣誉头衔不少。
  
  纯文学作家中的绝大部分当然具有知识分子的属性,文学让他们存在,让他们有不同的声音。独立的精神,坚守的个性,这就是商业时代最重要的东西。但他们需要真正的呼应者和支持者,不可以势单力薄。他们的声音是艺术和诗,更多的是浸润,也偶有激荡,但总需要与另一些呼喊结合起来。艺术的能量其实也是良知的能量,它需要和整个社会的良知连接一体,对社会形成共振才行。
  
  一个时期,当文学和文学家的能量只释放出很少的时候,总是不祥的,打个比喻,就相当于干旱的季节。良知和精神这一类相当于云,只有它们才能酝酿气候。任何时候都要讲大气候和小气候,没有云形成不了气候。干旱的结果就是荒凉,是大地一片贫瘠。
  
  (三)国际因素
  
  国际环境当然是一个大气候,这不能视而不见。现在我们都在讲“全球一体化”,化到哪里?国际上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还是占主导地位,是刺激消费,是商业运作的铁律和规则,是争夺资源和市场,是物质利益。我们一再讲的艺术、文学、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之下存活的,其状况也就可想而知。
  
  许多人感不到幸福,找不到知音,就更多地举一些外国的例子。实质上也仅仅是有个良好的愿望而已,并不能当成现实。有时从大的范围里找到一点好的例子,大肆说去,也是好意,即把一种理想化的东西传达过来,提提精神。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冷静下来会发现一些问题,发现事物的真相,那就是国外的文化市场远远不像我们原来理解的那样,远没有那么乐观。真相是那里的叫卖声更大。
  
  一个中国作家寻找国外的出路,比如被翻译了多少,出版了多少,在国际上造成多大影响,不能简单否定其意义,但决定因素仍然是市场因素、商业因素。黄色,暴力,同性恋,千奇百怪或龌龊想象,很快就会在市场上流通起来。国外卖得最好的,影响最大的,仍然是以娱乐为能事的通俗作家。
  
  当然,国际上也有极少数纯文学作家的情况稍好一点,他们的地位非常高,有时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整个社会的精神趣味,作为一个文化的内核,非常坚硬。一种物体,内核有时尽管并不彰显,但它往哪里移动,整个物体就往哪里移动,其内在的规定性很强。但这只是偶然和特殊,在整个世界范围里它是相当罕见的,更多的倒是寂寞、冷僻;从市场的角度看,影响不大,份额寥寥。这个现象从欧洲到美洲,没有什么例外。
  
  我们国家介绍的大量国外作家曾经是很棒的,因为我们以前翻译国外的作品都是根据文学史来的,要看其在学术方面的地位、影响。我们的翻译力量又集中在各个大学里,有这种文学史的教育和影响,所以我们国家在文学介绍方面做得比较好,介绍了大量的代表一个民族最高水准的纯文学作家。但是随着商业化浪潮席卷全球,情况正在改变,如果稍微注意一下这些年的翻译作品,就会发现我们远没有过去翻译得那么纯粹了,文学质量在降低,不仅是译笔粗糙,而且被翻译的作家芜杂不堪,泥沙俱下。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在国外根本就上不了台面,我们却一腔热情地把它介绍过来了。为什么?就因为要卖,因为国内出版要和国外出版的商业运作对接起来。没有办法,要大赚一笔,就得牢牢盯住他们的畅销书作家,比如说纽约畅销书榜,一周畅销书榜,一个月畅销书榜,都得注意。
  
  可以想见,进入畅销书榜的,还会有多少纯文学作品?在过去我们还相对闭塞的时候,仅仅是退到十年以前,会发现我们介绍过来的作家都非常过硬。所以在大学里影响最大的,从美洲到欧亚,都是十分令人信任的作家。现在完全不是这样。一些诲淫诲盗的东西被我们的一部分人当成了文学艺术的先锋和先驱,真是无耻而荒谬。


  
  现在的艺术追求必须是流行的一部分,必须紧跟美国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占主导的文化潮流。影片的艺术价值要统一到票房价值上,一些所谓的艺术家竟然以此为荣。只要卖得好,哪怕是一个空盒子,苍白,概念机械,完全没有内容也在所不惜。这样的情形,不能不严重影响文化和文学的格局。这是一种人性的、欲望的产物,所以也会是历史的必然。
  
  从历史上看,凡是追求完美、更具浪漫情怀、更具诗性的民族,她在野蛮的商业竞争中都渐渐处于下游。像美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大陆无所顾忌,因而国力强大。这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活生生的悲剧。像印度这个古老的民族,佛教的发源地,拥有那么灿烂的人类智慧结晶,怎么样?生产落后,社会贫穷。再看希腊雅典,古文明发源地,却处于商业竞争的下风。那个地方的精神和思想,已在他们的血液之中。我们这里见面的问候语是“吃了吗?”说明我们最大的事是温饱问题,最先考虑的还是吃饭。希腊人见面时问的是:“您对时局有何高见?”
  
  问候语表明了每个民族的关注点。在雅典,即便是一些小会场,每个座椅上也会有一个麦克风,因为他们要保留每个人说话的同等机会和权利。这是交流的基础,是辩论的态势,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思想智慧。这个以思想为荣、以想象为美的诗性民族,商业竞争力当然不可以和美国人相比。他们不会建设一个狂热消费、一个物质主义占主导的社会。
  
  中国是一个儒学大国,儒学是非常入世的,孔子不停地走,就是到各个国家探讨治理社会的办法,与人交流思想。儒学主张思想为上而不是物质为上,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如此地倚重思想,希腊人也不过这样。可见欧洲的某些东西和儒家非常相似,好多思想是相通的,尽管东西方文明的资源都非常复杂。
  
  那种不管不顾的商业社会对于文化的打击力和撞击力是不可想象的,它对社会的改造力非常巨大。可以想见,一个知书达理的社会,崇尚诗性和浪漫的民族,那样的生活多有规矩,整个社会形成了这样的文明,这样的格局,生活会有多么幸福。可惜这要没有野蛮竞争才行。这正如大哲学家罗素所言。罗素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国人的思想哲学是非常优雅的,这种文明非常好,但可惜有西方列强。这种文明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侵犯之下,必会失败和瓦解的。大哲学家一阵悲叹。
  
  罗素的困惑和痛苦其实也属于全人类,并将贯穿人类的整个生存史。现在看来,我们整个的社会就处于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种世界力量世界潮流,即无节制地掠夺资源,尽可能地挥发欲望。我们最理想的伦理社会必将被摧毁。所以我们的改革开放也是处在两难状态,一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要走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其实二者只可择其一。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得到保护,一切都有序发展,商业的物质的竞争就会败落。这只是我们的良好愿望,无法抵挡世界上那个不管不顾的尽情煽欲,整个世界由此主导,这就是冷酷的现实。
  
  (四)电视的出现
  
  电视的出现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了原子弹的发明。它几乎彻底改变了世界,而且毫不留情。电视对于人类生活的良性推动力,在这里不讲了。电视是一种超级武器,那么快速地、直接地、方便地进入千家万户。它覆盖了这个世界,让人难以回避。从娱乐和消遣来讲,各种曲艺、各种新闻都可以通过电视传播,并大量争夺自己的观众。它的视角,它的方式,它拥有的一切,人类对其似乎还远远没有做好准备。比如说,人类的眼睛是经过了上万年甚至更长时间才适应了一种反射光,我们看文字、看周围的这个物质世界,都是借助一种反射光。我们在这种光色下非常舒服。但电视不是反射光,它直接射入我们的眼睛。
  
  人类突然大面积地、长时间地面对着直射光,受到很大刺激。电视使我们空前愉悦和新奇之后,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不安。我们发现自己正出现从未有过的浮躁,还有不满,对整个人生和整个物质世界的极大不满。因为电视比现实的色彩更浓烈、更明亮,经过剪辑改造,配上音乐,对感官的刺激是空前强烈的。它制造出来的场景不仅强烈,而且直射视界。这种不真实的彩色光束对我们是一种灼伤——经验的灼伤,感观的灼伤,从此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坐立不安。它射入我们眼内的一切,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现实生活的参照,这就糟糕透顶。


  
  电视里边的东西,人和物,包括声音、目光,都是现实中没有的,它由一种直射光打入眼内,你等于被击中。所以你离开了这个虚拟世界以后,再看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满意、不再满足,产生了空前的悬浮感,像是染上了永难痊愈的病症。人类对现实生活的这种强烈的不满足感、不信任感,不可避免地催生出一种生命的厌烦。人类的惶惶不安,即是生存遭到破坏之后的恐惧。而且这一切一旦形成,人类就再无幸福可言了。就像染上了毒瘾一样,今天的人类正与电视相守,难解难分,真正是变得人生苦短了。人类永远都在一个塑料框子里生活,在冰冷的屏幕上生活。
  
  电视掠夺了我们的空间,并使我们失去了尊严。我们的审美是建立在严格的现实基础之上的,而电视虚拟了一个世界。坚实而持久的诗性失掉了,更广大的生活被一种魔法隔离了。我们整个生存的真实质地发生了改变,这多么可怕。从此人们将无法理解文学,无法理解美,甚至对瑰丽的大自然也熟视无睹。伴随我们的是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习惯,一种如坐针毡的心理,哪里还会有美好的阅读。
  
  曾经有一个人问作家,说出了心里的一个困惑:今天为什么还要读文学作品?理由就是有了电视之类。怎么回答他?因为首先要回答的是为什么还要写作。谁能告诉他?是的,不要说电视,即便随手拿一张报纸,上面有多少信息,什么拐卖妇女,暗杀,官场争斗,这些远比小说曲折得多、复杂得多,当然也刺激得多。电视更是五光十色,狂舞,大片,摇滚,这一切足以吸引人了,为什么还要看文学作品?
  
  可是文学作品仍然没有消亡。但我们知道它只对一部分人有魅力,我们现在回答的应该是魅力何来,是这个问题。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文学的执拗存在既然是一个事实,那就肯定是有原因,肯定是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那么到底为什么?原来电视之类仍然让一部分人有一种深深的不满足感,而且还产生了深刻的厌倦。它们最终还是无法取代阅读。古往今来的那些杰出的文学作品,即由文字编织的美妙之物,的确有别一种魅力。一本好书带来的美妙享受简直无法言说,由语言文字引起的特殊快感,它给予的联想,它所开辟的巨大无边的想象空间,绝非电视所能拥有。电视特有的优势不必说了,可是电视的闪烁不定,直白浮浅的品质,正好为语言文字艺术所克制。我们或许也有这样的经验:一本厚厚的好书看到一半的时候会有不安,会想那一半看完了怎么办?有时真的有一种惧怕,所以看得很慢很慢。这种阅读的经历是难忘的,一连多少天都在巨大的幸福和陶醉里面,只要这本书没有看完,那么这种美妙就不会完。追求一种特异的美妙感,就是追求好书。这样的日子,是活在书的世界里。当然,这样的书并非是常常可以遇到的。
  
  这样的陶醉感、幸福感,何曾是电视所能给予的。这就说明生命对于语言艺术,对于它的痴迷,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要求,这种要求可能是最终也难以被取代的。就是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这种要求就会存在一天。当然,由于一些特别的原因,这种要求也会短时间内沉睡过去,不过一旦被惊醒,就会重新获得,就会无数次地去重温那种奇异的感受。有一些好书会被人十次二十次地阅读,当一个人觉得生命最稚弱、最痛苦、最无聊的时候,看电视也难以解脱。此时对人最大的安慰还是存在他心中的那本书。他把那本书找出来,然后打开,于是就有了会心的微笑。一种内心深处敏感的撩拨拯救了他。书籍包容了巨大的智慧,而不是一般的智慧。书籍对于人性最偏僻的角落的挖掘,简直无以言表。所以说真正的纯文学作品永远存在于人的生命当中,存在于生命的旅程当中,它是人类永远的需要。


  
  曾看过一个报道,它让人深思和感动:在一个发达国家的某所小学里,正在搞毕业典礼,许多家长都被请去了。有个孩子的父母在远方不能参加,老祖母就代他们去了。当校长忘情地赞叹电视时代孩子过得怎样幸福时,老祖母就忍不住说话了,她说:不,不是这样,我们今天如果没有电视,孩子们会生活得更幸福。会场上的人愣了一下,接着是一片热烈掌声。这是心底的共鸣。
  
  (五)网络
  
  现在正普及网络。如同电视的出现改造了世界一样,网络正使这场改造走得更远更快。它也像电视那样,兼具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角色,人们发明了它,却无力降服它的魔性。从此它与电视、小报、电台等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无可比拟的威力和效率。它使一切都传播得更迅速、更便捷,而且可以让人更方便地参与。比起电视,它不仅更具有速度性和传播广度,而且传播方式特异。比起报纸和电台、电视,网络可以容纳无数的匿名者,他们将完全不负责任地发布信息,随心所欲地制造各种文字和图片。这种超级的信息场和垃圾场会使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秩序世界彻底崩溃。人类为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人类才走到了今天,并且也将拥有明天;人类如果进入了匿名时代,各种可怕的败坏也就开始了。
  
  信息对人的欺骗和包围会形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一个人失去了跟真实的世界打交道的机会和欲望,只满足于一个又小又冷的屏幕。孩子失去的太多,如跟动物打交道、跟天气跟树木跟自然界无限复杂的活生生的物质和生命打交道的机会,他们变得没有了能力,也没有了兴趣和时间。看起来他们懂得很多,实际上更加无知。人的整个心灵世界变得非常狭窄和单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见识和见解,更没有个性,因为大家的信息都来自一些同样的地方,来自虚拟的网络世界。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不得了,什么都懂,说由于网络的出现,他们的智力已经被大大提前地开发了。这是多大的误解。产生这种认识的误区的原因,在于没有兼顾一些最基本的事实。从小在网络上生存的人会有强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吗?会拥有真正而坚实的知识吗?他们只能是芜杂的集合体,是思想的畸形儿,是无法与现实经验对接的一代。网络使他们失去了童年,他们的童年被网络淹没了,提前消失了。真实的思维材料他不懂,草和树、动物,一概来自网络和其他传媒。一个人面对真实所必要给出的概念和定义,还有必然做出的表述、产生的感慨,对他来说全都消失了,因为不存在这些机会。
  
  网络人仿佛懂得很多,实际上懂得极少。所以有人开始苦恼,问写作怎么才能没有报纸腔、学生腔,怎么才能写出自己?有个办法虽然简单可也很难做到,即尽可能地把电视和网络之类回避掉,要让自己亲自出门观察,到农村、到大自然、到人群当中,去看一看真实。你要使自己看到生活中的一棵树,遇到一棵新的树,你要想法怎样准确真实地表达这棵树,因为这次你看到的是一棵具体的树,要使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离开网络之类,你遇到的一切,土地、人、建筑,所有的这些都变得非常具体,也非常坚实,从此你的思考和表述也就有了强大的根据。
  
  网络跟电视不一样,因为它有更大的虚拟性,它还是匿名者的空间,是信息、娱乐、视听等等各个方面综合而成的超级武器。
  
  (六)文化问题
  
  每个民族都需要捍卫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因为这是生存的必需。我们是一个儒家社会,我们有自己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我们力图综合其他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丢弃自己的文化。任何丢掉了自己文化的民族,使自己的文化崩溃的民族,都没有好的下场。文化是民族的基因。
  
  可是我们不能说现在的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儒学社会。我们不太自信这一点了。因为儒学在社会生活里缺乏过去那种深入的影响,仁义理智信不再被提倡,也不再致力于营造一个知书达理的社会。报纸上讲东南亚儒家文化圈之类,其实非常笼统,聊以自慰而已。现在,老一代的还好一点,年轻一代哪有什么儒学的影响。他们接受的是“五四”以后慢慢形成的一种综合文化,“孔家店”被打倒了,半通不通的西方文化进来了,从此文化的怪胎在中国生殖繁衍。这种影响多么可怕。儒家文化最美好的部分被歪曲、被利用,最后又被连根拔掉。既然如此,一个民族又将怎样生存?
  
  更年轻的一代中,有的嚼汉堡包,喝可口可乐,听摇滚,跳迪斯科,看无厘头电影,翻文字垃圾,成为最浅薄、最庸俗的一拨。这些人没有是非,只有利益,是一种文化崩溃之后的溅渣和泡沫。美好的文化对人的影响,如我们的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的成长,只能是秩序的组成部分。现在有欧洲的基督教文化,有改革开放之后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那种商业主义、消费主义文化,还有一部分残存的儒学、道家和佛教,还有苏俄社会主义的公社文化。但这几种文化在今天已经无法综合,因为最强势的是美国的消费文化对人的影响,它已经覆盖了一切。
  
  到今天为止,许多人认为我们的文明,即儒家文化已经在崩溃。任何一个民族,当她的文化崩溃时,总是要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说伦理问题、各种目不暇接的社会问题。各个方面都开始零乱无序,精神上没有指标没有向度,处于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没有立场的极困难极尴尬的时期。任何时期的文学既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其最大的综合与表征,所以文学要在一种文化的母体上生长,文化既然如此,文学又将如何?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