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节
-
拆除历史的人/城市交给文弱书生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害怕旧城改造。本来一些城区破烂得不堪入目,改造也是一种必然。问题是谁来改造、怎么改造。有的老城区在文化人看来非常美,在一些城建者看来却是非常地丑。到底是谁错了?是文化人过于多愁善感,还是具体操作的人太粗鲁?我们观察下来,一般都是后者。一些决定拆和扒的人大半没有什么文化,有的权力不小,可惜识字不多。他们哪里谈得上什么人文素质、人文关怀,基本上属于文化方面的造反派。他们压根就不懂建筑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他们一方面改造旧城,一方面也在拆除历史。一般而言我们是没有权力拆除历史的,因为这是一个极大的权力,需要一个相当复杂的程序来赋予才行。对权力范畴的模糊无知,是一些傻大胆的愚夫干出蠢事的原因。他们哪怕面对一座几千年的古迹也敢拆,挽挽袖子骂一句粗话就可以动手。
城市建设必须交给一些“文弱书生”才行。这样的人一旦熟悉了工作就会有真正的建树。因为“文弱书生”才有长期的文明滋养,文心纤细且敏感动人,会有特别的怜惜心和完美心。我们的建设事业在许多方面之所以干得一塌糊涂,主要的问题就是用人不当。“文弱书生”的“弱”不一定是身体之弱,而是指文心的纤弱。一些武夫干起事情来总是不计后果的,这些人用来冲击和起哄当然好,但凡是建设事业,凡是谋划与平衡大局之业,往往并不是一时一事的痛快,更不是靠一阵冲击、起哄所能解决的。
无知的权力意味着灾难
在一座城市一个地区,野蛮的力量一旦掌握了城建的权力,就是普通居民的灾难。因为拆与迁一类事情是关系到许多平民利益、且决定着城市风貌的大事,所以这一类事业的枢纽要掌管在具有人文关怀的艺术型知识分子手中才好,而单纯的建筑技术专家只能是配合者和参与者。因为只有具备人文情怀,才能最好地顾及群众利益,才能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有诗性眼光。
无知的权力就一定意味着灾难,意味着腐败。那些粗鲁的开发商当中有相当数量的惟利是图者,他们一旦没有了遏制,就会给一个地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他们不会对环境负责,当然更不会对民众负责。他们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是对平民和公众利益的最大盘剥者。
相对于开发商,居民总是弱势群体。一个地区的权力由于不是在群众认可的民主机制中产生的,所以这种权力运作常常会带有极大的可疑性。这就给一些开发商带来了另一些可趁之机,使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一些藏污纳垢之所。
所谓专家/诗性成分
一切都取决于人。在城建方面,没有规划固然不好,有了糟糕的规划就更坏。长期以来,我们不仅受到不依规划乱建之苦,我们还受到了低水平规划或错误规划的戕害。现在的一些不可容忍的建筑区域的形成,有许多直接就是极坏的规划造成的。
我们讲依靠专家搞规划,但很少问一些关键问题,如找的是一些什么专家、专家又是怎样构成的,以及如何选择专家方案。在专家们形成了许多方案的前提下,我们的决策者很有可能从中选择一个最糟的方案,因为决策者的素质才是决定因素。还有,仅从专家角度而言,一些单纯的技术专家为了自己的方案被采纳,是极善于揣摸领导意图并作出许多妥协的。这样的规划结果当然值得怀疑。
所以,我们将一再地提出规划过程的科学化:让人文知识分子、特别是艺术型人才的决定性参与,以增加整个规划的诗性成分。这是我们未来城市建设能否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
许多人总是误解,认为规划与城建是一种单纯的专业技术。这种误解会给我们的城建造成难以想象的缺损。因为城市建设是最需要强调人性内容的,是立体的、多重和多元的艺术。没有什么比城市建筑更能集中和直观地呈现一个地方的人文素质和文化风貌了。
城市与人的尊严/可疑的“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居住状态和居住方式往往体现了一个时期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特别是人的地位和人的尊严。现在,中国的城市往往是很好地照顾了一小部分人的尊严,而大多数人的居住条件是很差的,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尊严?即便在一些大省的首善之区,大多数居民也没有一块活动的绿地,没有一条像样的人行道,更没有自己的社区图书馆和医疗诊所。他们作为纳税人本来是有资格享受这些的,因为这都是现代城区里最基本的东西。
现在我们只要到大多数居民区里看看,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里的环境是多么糟糕:小贩叫卖,垃圾遍地,尘土飞扬,车辆乱行,居民们没有一刻的安静,也没有起码的卫生条件。这些事实明摆在阳光下,可就是引不起多少人的痛心疾首,为什么?就因为他人已经“熬”出来了,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住到了设备较好的小区里,已经有了保卫,有了门岗,更有了花坛雪松之类,所以大可不必为平民操心。在有些人那儿,剩下的事情就是胡说八道了,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大话。
有人极愿意把“发展”、把“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挂在嘴上,并且从来不强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为什么?就因为他们自身并不住在被糟践得一塌糊涂的环境中,他们出有豪车居有华屋,当然不顾群众怎样挣扎。
其实不计后果地、像当年搞阶级斗争一样地大搞野蛮建设,就是对这个民族最大的破坏行为。
一切不能将民众的具体利益纳于视野的所谓“发展”,都是极其可疑的。
(2004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