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未能终结的新时期
-
进入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又一次经历着检视和总结。作家们无不寄希望于未来。其实,关心下一个世纪文学的命运,也是关心人的命运。
我的阐述也是对当代文学的一次回顾和前瞻。为使芜杂的内容稍显清晰,我在阐述中将其分为四个部分。
要阐释当前的中国文学,无论如何不能回避已经约定俗成的“新时期”这个概念。因为今天的文学是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和继续,二者难以分割。不从这个概念追溯,实难理解时下的文学状况。
今天,中国内地最活跃的一批作家是否认同这个概念,那要看每个人自身的感受;但其中的大多数不会否认从那个时期起步。
“新时期”在作家心中可能已成回忆,但却无法与其告别。
“新时期文学”这个概念约形成于80年代。它是指从70年代末开始,多少有些突兀地变得活跃的文学创作。这当然是因为中国的政治生活发生变动,人的思想创造力试图摆脱束缚的缘故。更具体地从时间上界定,有人认为应从1976年算起,也有人认为实际上应该从1977年到1979年。
如果说70年代末的文学与以前要分开来论,要冠以“新时期”三个字,那是因为它在品质上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至少在中国内地,从1949年到70年代末的文学创作,内容上从未呈现后来的普遍的批判力,也未有类似的冲击感。即便就从事创作的人数、文学期刊的数量论,新时期也是空前的。
直到现在,任何一个经历了那场文学兴奋的作家,甚至是普通读者,都对那个时期的文坛难以忘怀。
对于中国的许许多多作家来说,其文学生涯正源于那个时期。尽管它带着最初的不可避免的稚气,甚至是致命的虚幻性,但这场文学活动逐步展开的坎坷历程,其间的个人勇敢与群体行动的悲壮的生气,较之其他时期更能够体现文学的本质。这也正是它后来能够筚路蓝缕,不断走向深闳的原因。
文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也正是本次阐述试图追寻的问题之一。且让我们一起来接近它。
如果说我们至今还处于新时期的话,那么从70年代初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我个人越来越倾向于把这二十多年看做是“新时期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把它看做一个充满危厄的、正在走向自己终点的、令人慨叹的文学运动。
在我看来,这二十余年来,新时期文学起码经历了三个阶段。这就是:最初的复兴期(1976—1985年),接下去的高涨期(1985—1995年),以及现在的疲惫期(1995年—)。
精神的背景有趣的是,我们有无数创作实绩可资证明和标志的这三个阶段,前两次的时间跨度差不多都是十年。如果遵循这个时间波动规律,那么我们正在经历的痛苦的疲惫期或许也需要漫长的十年。
时间真是个神秘的东西。“十年”由于是个很规整的数字,许多事物都非要凑足而不能停止,比如中国的“十年动乱”(即“文革”)等。如果中国当代文学真要走过十年疲惫之路,那么迎接她的也可能是真正的成熟与繁荣。
在新时期二十余年的创作格局中,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三个层面的作家。前两个阶段共二十年时间,作出最大实绩的当是“复出作家”和“知青代作家”;尔后逐渐活跃于文坛的则是“新生代作家”。“复出作家”是指新时期以来恢复创作的中老年作家。这一部分作家在过去的政治运动中被粗暴地中止创作,直到70年代末才重新复出,并再次成为文坛上的重要作家。“知青代作家”几乎是紧紧伴随上一代作家的“复出”而走上文坛的年轻一代,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这批作家的创作贯穿整个新时期,今天风格日见成熟,年龄已届中年。而“新生代作家”特指80年代末以来产生影响的更年轻一些的作家,他们当中有一小部分出生于50年代,大多出生在60年代。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