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引语
-
现在许多人也许会注意到,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现在,在长达近6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现实背景和精神背景都没有发生过如此巨大的变化。现在,作为集中体现和反映一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思想和文化来说,好像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发生了一些游离,即没有与整个的精神背景完全融汇到一起。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它既然从属于精神,就应当与整个的社会生活浑然一体。然而现在不是,起码看上去不是。
实际上,这个时期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思想者,他们的作品,已经或正在从一种普遍的精神状态中脱离出来。这个时期的精神作为一种总体背景,对于这些人来说似乎正在逐渐地开始后退——一些最重要的思维成果,正在和整个社会的文化现象、精神状态、现实生活,这种种构成“背景”的东西慢慢剥离开来。这些作家作品与一个时期的精神流向,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已不是越来越密切,越来越趋向一致,而是越来越分离,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疏离的关系。
纵观以往,似乎所有的作家与创作都融进了时代精神的内部,他们的具体存在只是构成了大的文化和精神背景的一个部分。这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得出的认识和结论。但如果从局部看,比如现在,这一切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越是好的创作、好的作家,与这个时期最普遍的现实——特别是大的精神背景,越是发生了分离。时代的精神背景相对于一些个体,正在往后退去。于是,某些个体越来越孤单地呈现和裸露在历史的视野里。
这种奇怪的现象在过去是极为罕见的,起码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未有过。
现在,最优秀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正在把这个时期思想和创作界的一切喧嚣作为腐殖,全面地营养自己,从中孕育和培植独立的生长。这与过去是极其不同的。因为中国的精神背景和现实背景从来没有呈现出今天这样的复杂感和纵深感。比如说文革时期,比如说新时期刚刚开始的一个阶段,那时候整个精神和现实非常单一,如果有复杂性,也远没有现在这么繁复和立体,没有如此深厚的纵深感,只是单薄的一层。作为一个群体,他们表达的动机和欲望以及结果,都是那么相似。那时的中国是计划经济,无论是现实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不可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纵横交织的、立体的状态。
精神的背景任何时期的精神背景都大致由现实生活所决定,它是有厚度的。有什么样的背景,就有什么样的文学和思想。因此今天这种状态,正是出现真正优秀的个体的一个基础。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将逐一走出这个背景,与浑然的背景分离出来。
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它所经历的过程和由来怎样?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