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节 从不知中得到知,原因是从不知中坚定了信仰
-
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碾(zhǎn)而后善博也;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知大一,知大阴,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大均缘之,大方体之,大信稽之,大定持之。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
则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不知而后知之。其问之也,不可以有崖,而不可以无崖。颉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阖不亦问是已,奚惑然为!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
所以说,脚踩到的地面本来很小,虽然很小,却要仰赖所不曾踩到的大得多的地面而后才可以走到更多的地方;人对于各种事物的了解本来很少,虽然很少,却要仰仗着对于所不知道的一切的大概把握而后才能够去探求天道的意向与表达。当你知晓了“伟大的混一”,知道了“伟大的母体”(虚静、本原、子宫、胚胎),知道了“伟大的观看”(天眼),知道了“伟大的平衡”(衡量),知道了“伟大的方位”(空间),知道了“伟大的信实”(实在性与可靠性),知道了“伟大的稳定”(永恒性与确定性),这样也就到了顶啦!有了“伟大的混一”就无不贯通,有了“伟大的母体”就理解了一切,有了“伟大的天眼”就察知了一切,有了“伟大的平衡”就能调理一切,有了“伟大的方位”就能包容所有,有了“伟大的信实”就能核对一切,有了“伟大的稳定”就能守持万物、保有一切。获得了上述这些体悟也就达到了天道,遵循顺应了伟大的一切也就得到了回应,得到了照明,进入晦暗的玄奥之中,仍然有自身的枢纽与机制,而在开端之中也就有了后续,或者还有更久远的开端。那么,一切的理解好像是没有怎么理解似的,一切的知晓好像是没有怎么知晓似的,正是在这“不知”之后方才会有所知。深入追问探求起来,本不可能有什么边际,然而又不可能完全没有边际。万物纷扰杂乱变易却有它的实在性,古今无端却不能相互替换,万物纷杂却哪个都不能缺少损坏,这能不说是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纲要与概略的吗!(这难道不是说明大千世界是有自己的章法、自己的主心骨吗?)何不再深入一步探求下去以至于大道呢?又有什么可迷惑的呢?用你的不迷惑去解释你的迷惑,再复归你的并不迷惑的状态,这样就能达到大不迷惑的境界了。
这一段在《庄子》当中非同寻常。本来庄子讲什么都是极其灵活,若隐若现,若此若彼,若有若无,强调其相对性的。可以推测,有庄子的门徒或者听众向庄子提出,越学庄越感到困惑与空虚了。庄子乃解释说:走路踩踏的地面虽然只需要很小的地方,哪怕你的鞋子是四十七码,你仍然需要更大的踩踏不着的地面,才能走得稳。有了无用的地面,才能用有用的地面,无用其实是有用的支撑。同样,你掌握了的、可以运用的知识其实十分有限,但是依靠更大的对于无知领域的估量与感觉,你才不会在世界上感到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就是说,有了无知的领域,才能把握与运用已知的领域为人类为自身做事。无知,是有知、用知和求知的支撑。
什么叫把有用与无用、有知与无知把握起来呢?这就是“大一”,伟大的一。为什么伟大呢?其伟大就在于它涵盖了全世界,包括天与地、物与我、生与死、知与无知、万象与万有,这样的大千之中有着同一的混一的法则,同一的混一的大道,同一的混一的本质与本原。知道了这个一,就是知道了一切,何困惑不安疑虑之有?“大阴”,就是《老子》所讲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就是万物的所自、世界万物万象的子宫,就是虚静的本始。生生不已,大德曰生,出自玄牝,有了玄牝出就有了源头,有了无尽的生命与非生命。“大目”,可以解释为天道之目、上帝之目、法眼(天网恢恢),也可以解释为万物皆有目,万物皆可被目所感知、所观察、所把握,即万物都有自己的色泽与形体,即最大的无所不包的物质性。“大均”是“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是道法自然的调剂与平衡。“大方”是空间与方位的无穷,既是无穷的又是肯定的确切的。所以还有“大信”与“大定”。“大信”与“大定”是从相对中找到了绝对的因素,从变动不羁中找到了法则、时间、空间(位置)、质地的确定性和明晰性。“大一”是道性、无穷性与抽象性;“大阴”是产生性、繁殖性、虚静性;“大目”是物质性、具象性、可视性;“大均”是平衡性与自我调整能力;“大方”是空间的包容性与立体性;“大信”是可靠性、真实性;“大定”是稳定性,是不断变易中的不变性、恒常性。这样的世界,这样的大道,你又有什么可不安与困惑的呢?
“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这概括得精当巧妙。你穷尽了你的认识(眼界、活动与感知领域),被穷尽的领域之外仍然是天,是自然,是空间,是大道的无穷无尽。而一切的次序、规律、法则,都是有征兆、有照应、有案可查的。冥冥中、幽暗中、深藏中有枢纽,有中枢,有运转的机制,有驱动的核心。而一旦万物万象的运动开始了,物质是不灭的,能量是不灭的,运动是无尽的。这里说的是什么呢?我愿意命名为对于世界与人生的信任感,而不是只有模糊感、未知感、不确定感。
这一类的根本性玄妙性问题,解之似不解,越解析解读越是说不清楚。知之似不知,越去积累知识与智能,越是像无法去求知认知得知。在这种迷糊之中,没有把握之中,半信半疑之中,你才获得了对于世界与人生的真知,你才安稳下了你的心。这是不解中的解、不知中的知、不放心中的放心,这是对于大道的靠拢与切近的体悟。
这样,就来到学问切磋的边际了:学问有没有底线?有没有禁区?有没有边界?如果说有,学问就不能建立与发展;如果说没有,学问就变成了汪洋大海,只会把求学问者吞没。我们具体地听取的授课、阅读的书籍、研讨的科目、论述的话题、写作的论文,都必须是明确的、有局限与界限的、对象清晰的。否则,无法求学也无法论学。同时,学问的整体是无穷的,是不可以画地为牢的,是永远要保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状态的。所以说大千世界,纷纭繁复,却又各自有其实存性,有其时间与空间的规定性。屈原是纪元前三〇〇年左右的人士,是湖北秭归人士,不能把他说成是二十一世纪的加利福尼亚州人。获得二〇一〇年足球世界杯冠军的是西班牙队,不能说成是大宋开封的高俅。这些规定性是不能亏欠,不能打折扣,不能缺斤少两的。这些讲得都极好,世界是奥秘的又是明确的,是无穷的又是具体的,是运动中的又是不变的,是永远没有绝对把握的又是清楚的,昭昭日月,朗朗乾坤,哲学的伟大并不会压迫我们凡庸之人,而是帮助我们更加踏实和明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老王说:反复阅读体悟,我认为这一段最具有神学意味。大一、大阴、大目、大均、大方、大信、大定,这七个大,就是大道,就是终极,相当于庄学的上帝。什么是大?天大,地大,至大,无穷大。一,就是统一性涵盖性无所不包性,一切的一(语出郭沫若的诗《凤凰涅槃》)。阴是本原性,是圣母。均是无私性均衡性,这其实仍然是统一的表现,不均衡就只能是四分五裂,而失去大一。目是可视性、可感知性,世界存在的一大特性是它是可以被感知的。你要感谢天眼,也就是感谢天给你的两只肉眼。方是无穷的空间感、空间的无穷感。信与定则既讲世界宇宙,也讲信仰的坚定与明确。在讲了无数遍恍惚、晦瞑、茫然、不知、深潜、躲避之后,在这里,《庄子》多少透露了信仰主义的坚决与敬服。
而这一切又从脚踏地面甚小、扩展的地面则需甚大讲起,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人其实大可不必自思自叹,大可不必悲观焦虑,七个大就在你的心中。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