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和获奖演说(1901-2012) > 第 3 章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和获奖演说第二部分
第1节 1905[波兰]亨利克•显克维奇(1846—1916)授奖词

  瑞典文学院授予显克维奇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家的显著功绩和对史诗般的叙事艺术的贡献”。
  
  授奖词
  
  瑞典学院常务秘书C.D.维尔森不论哪个民族,只要它的文学丰富多彩、广博浩瀚,这个民族的生存就有了保证,因为文明的花朵是不可能开放在不毛之地上的。但是,每个民族都拥有几个稀世的天才,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在世人面前,他们便代表了民族的性格。他们虽然珍视那个民族的历史回忆,但那只是为了加强民族对于未来的希望。他们的灵感深深地植根于过去之中,恰似立陶宛沙漠里巴布里斯的橡树,而它的枝条却在当代的风里晃动着。瑞典皇家学院正是把今年的诺贝尔奖授给了这样一位整个民族文学和精神文化的代表,他就在这里,他的名字是亨利克•显克维奇。
  
  他出生于1846年。他青年时代的作品《炭笔素描》(1877),对社会上被压迫和遭遗弃的人们表达了诚挚而深切的同情。他的其他给人们特别深刻印象的早期作品还有《音乐迷杨科》(1879)的感人故事和《灯塔看守》(1882)的出色肖像画。中篇小说《鞑靼的奴役》(1880)是亨利克•显克维奇在历史小说上初显身手的尝试,直到他的著名三部曲出版后,才在这方面充分表现了他历史小说创作的才华。三部曲中的《火与剑》出版于1884年,《洪流》出版于1886—1887年,最后一部《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则出版于1888—1889年。第一部描写的是1648—1649年哥萨克在鞑靼人支持下发起的暴乱;第二部写的是波兰人反抗卡尔•古斯塔夫的战争;第三部则是反抗土耳其人的战争,描写了卡密尼茨城堡的英勇保卫战及其终于陷落的经过。《火与剑》里的高潮是斯巴拉兹之围,以及固执的雅里梅•维什涅维茨基在考虑他这位无疑是最有实力的将军是否有权夺取最高指挥权时内心所经历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这位英雄的良心终于战胜了他的野心。我们在此顺便提一下,作者在三部曲中,三次描写了围城:斯巴拉兹之围,钦斯托霍瓦之围,最后是卡密尼茨之围,而三次围困在写法上没有一次是重复的。《洪流》里有许多出色的场景萦回在读者的记忆里。克密奇兹在小说开始时只不过是个被迫和他的国王作战的强盗,由于他爱上了一个高尚的女人,在这种爱情的影响下,他终于重新获得了别人的尊敬,并且为他的国家完成了一系列光辉的业绩。奥仑卡是显克维奇笔下众多的美丽妇女形象里的一个,她那虔诚的信仰、刚直不阿的品德和深挚的爱国热情使这个形象充满了魅力。连故事里的坏人也写得饶有趣味。例如,小说以高超的手法刻画出了武装叛国的雅诺什•拉齐维尔公爵的阴沉形象,描写他在一次酒宴上是如何诱骗他手下的军官们出卖祖国的。就连这个叛徒也不乏其动人之处。有位英国批评家曾经指出,显克维奇通过精练的心理描写向我们表现:公爵是如何和自己的良心争辩的。他固执地欺骗自己说,他叛变是有利于波兰的事业的。但是公爵没法对自己长期坚持这种一厢情愿的盲目欺骗,到底压抑不住悔恨,终于郁郁而亡。甚至连小说里那个靠不住的、轻浮放荡的保加斯拉夫公爵也有他充满吸引力的特点,如个人勇气、彬彬有礼的风度和满不在乎的好兴致等。亨利克•显克维奇是十分了解人的,因此他绝不会把他的人物千篇一律地写成非白即黑,非好即坏。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显克维奇对他的同胞们的缺点从来不是视若无睹的,他总是毫不容情地揭发它们,同时还公开表现波兰的敌人们的才能和勇气。他像古代以色列的预言家们一样,常常对他的人民讲出严厉的真话。因此,他在自己的历史场景里谴责波兰人过分要求个人自由,以致常常无谓地消耗了精力,使人们不能为群众利益而牺牲私利。他责备贵族间的争吵,责备他们拒绝服从国家正当的需要。但是显克维奇始终是个爱国者,他确实恰如其分地如实表现了波兰人民的英勇气概。他还强调了波兰作为历史上对抗土耳其人和鞑靼人的基督教世界的堡垒所起的巨大作用。这种高度的客观性最足以证明显克维奇的思想和历史观的睿智。作为一个真正的波兰人,他肯定是不赞成卡尔•古斯塔夫入侵波兰的,然而,他却出色地描绘了这位国王的个人勇敢和瑞典军队良好的纪律和组织性。
  
  人们常说三部曲中最差的一部是《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我们很难同意那种意见。只要回想一下小说里描写伏沃迪约夫斯基的妻子是如何逃脱那个兼有毒蛇和猛狮性格的、诡计多端的鞑靼人阿兹雅的,或者回想一下那位美貌而无畏的士兵妻子巴希雅本人既勇敢活泼又温柔可爱的令人赞赏的形象就够了。三部曲的最后部分更是具有大量优美的、充满人性的特征。例如巴希雅和即将爆破要塞并和要塞同归于尽的伏沃迪约夫斯基告别的崇高壮丽的场面。在一个八月的晚上,当打了胜仗的土耳其人围困了卡明尼茨要塞,而救援无望,要塞即将覆灭的时刻,这对夫妻在一堵砌死了的大门的门洞里重逢了。他安慰着她,对她回忆他们在一起曾经享受过的那许许多多幸福的时光,他说,死亡只不过是一次过渡罢了,第一个动身到彼岸去的,将会在那里迎接另一个的到来。这段插曲是完美的、迷人的。虽说它并不伤感,却充满了纯洁而真挚的感情,使人读后不能不为之感动。伏沃迪约夫斯基的葬礼也同样壮丽,不过写法不同。巴希雅直挺挺地倒在教堂里棺材脚下的瓷砖地上,由于悲痛过度而失去了知觉。牧师敲起了手鼓,仿佛在发出警报,激励死去的英雄走下灵柩台,去继续和敌人作战。接着,牧师克制住了悲愤,赞扬死者英勇无畏的气概和他的种种美德,并且乞求上帝,在祖国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派遣一位解放者来。恰在此时,索别斯基跨进了教堂。人们的眼光全都转向了他。牧师被预言的热情激动得喊道:“救主!”而索别斯基则走到伏沃迪约夫斯基的棺架前面双膝跪下。
  
  所有这些细节都具有巨大的历史真实性。因为显克维奇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也因为他具有历史感,他的人物都是按照那个时代的风格言谈和行动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提名亨利克•显克维奇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人们中间,有些人就是卓越的历史学家。
  
  三部曲里有大量出色的自然景物的描绘,它们充满了新鲜的气息。在《火与剑》里有非常简短但却令人难忘的描写,表现了春天里草原苏醒过来的情景:鲜花在泥土里挺立起来,昆虫嗡嗡地鸣叫,野鸭从头顶飞过,鸟儿在啁啾欢唱,野马看见了一支走近的士兵队伍,便鬃毛飞扬,鼻翼扇动,像一阵旋风似的骤驰而去。
  
  这部宏伟的三部曲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幽默。小骑士伏沃迪约夫斯基的确刻画得十分出色,但是那位兴高采烈的贵族查格沃巴留给我们的印象也许更为深刻。他的虚荣,他的便便大腹,以及他对酒的爱好都使人想起了福斯泰夫,不过,也只有这些是他和福斯泰夫的共同特征。福斯泰夫是个放荡的、不可靠的人物,查格沃巴却是个善良厚道的人;在患难时刻他是忠于朋友的。查格沃巴硬说自己是个严肃的人,天生是块当神父的料,实际上却沉溺于口腹之乐。他嗜酒如命,还说只有叛徒才不敢喝酒,因为怕喝醉了会泄露自己的秘密;他之所以格外厌恶土耳其人,就是因为他们从不饮酒。查格沃巴是个聊天大王——他认为在冬天特别需要这种本领,要不然舌头就会结冰,就会冻僵。他洋洋得意地炫耀一个个勋章,拿他从没有参加过的战斗业绩来吹牛。其实,他的勇气——他倒确实有勇气——是另一种类型的。每次战斗前他都像个胆小鬼似的浑身发抖,但只要战斗一开始,他心里便涌起了对敌人的强烈怒火,因为他们不让他平平静静地过日子,于是他便会做出真正的英雄业绩,例如击败可怕的哥萨布克尔拉伊。而且,他像奥德赛那样狡猾机敏,足智多谋。当别人都山穷水尽、无计可施的时候,他总是能想出一条办法来。他基本上是个殷勤快活的、容易动感情的人,看见他的朋友遇到巨大的不幸,他会流下眼泪。他是个热爱祖国的人,而且和别的许多人不一样,他从不抛弃他的国王。有人说,查格沃巴的性格缺乏一致性,因为在三部曲的最后一卷中,这个荒唐的聊天大王变得更为严肃,获得了人们更多的尊敬。这种看法是轻率的。显克维奇正是要向我们显示:查格沃巴一方面是在发展,比以前变得要高尚一些,而同时又保留了他原来的缺点。虽说查格沃巴有那么多小毛病,但他在本质上却像一个孩子那样善良,所以这样一种相对的进步就显得更为自然。像查格沃巴这样的人物将永远在世界文学的那些不朽的喜剧性格的画廊中占有一席地位。他完全是一个独创性的人物。


  
  1890年,亨利克•显克维奇从三部曲里对战士的肖像描绘转入了现代心理小说的创作,出版了《毫无准则》从而显示了自己多姿多彩的才华。许多批评家认为,这部小说是他的主要作品。小说是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但又不同于其他许多日记,它一点也不令人厌倦。它以几乎无与伦比的高超技巧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老于世故的、宗教和道德上的怀疑派的典型,由于他病态地热衷于自我分析,而终于一事无成。他遇事永远犹疑不决,因而使自己无法获得幸福,也牺牲了别人的幸福,一直到他死去为止。普沃索夫斯基是个有卓越才能的人,但是他缺乏道德支柱,也就是说,他缺乏准则。他有过于精细的审美感,他非常成熟和老练。但是成熟和老练无法代替他所缺乏的信仰和自然天性。小说里还刻画了幽怨哀伤的安涅尔卡的可爱形象。她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生命最美好的希望由于普沃索夫斯基的利己主义而徒然消逝,然而她直到最后还是忠于义务的法则的。作者对我们透辟地指出,对于一个像普沃索夫斯基那样曾经是基督徒的灵魂,美的崇拜是无法填补宗教感情缺乏所造成的空虚的,显克维奇描绘了一种在所有国家里都存在的典型,这是一个被理性的神经衰弱症毁坏了的有才华的人物。《毫无准则》是一部极为严肃的、发人深省的书,又是一件精工雕琢的美妙的艺术品。在富于灵感的描写中流露出被抑制住的忧伤,这本书有时显得冷漠,但它是雕塑品的冷漠,是许多崇高美妙的艺术品所共有的内在特征。例如,我们就曾常常在歌德的作品里发现这种特征。
  
  继《毫无准则》之后,1894年出版了《波瓦涅茨基一家》。这部作品不及《毫无准则》出色,但是在描绘有益的乡村生活和虚假的世界主义之间的对比方面,表现了极大的深度。我们在这部作品里又一次发现了一个完美的妇女形象,她就是真挚、忠诚和温柔的玛丽妮亚。批评家们对小说里的一个具体情节,即波瓦涅茨基所犯下的情欲的罪过,曾经提出异议。作者丝毫没有为他辩护,只是指出,一个并不肆意放纵、脱离常轨,更没有走上邪路的人,也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不过他会立即清醒起来,并且毫不留情地忏悔自己的过错。在小说结束时,波瓦涅茨基恢复了和他的妻子之间的联系而且比以前更加牢固。小说实际上歌颂了家庭的美德和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那个病弱的孩子李特卡的精美形象是相当迷人的。她牺牲了自己对波瓦涅茨基的稚气的爱,以促使他和玛丽妮亚重归于好。这个插曲是崇高和富于纯洁动人的诗意的。
  
  那些曾责备他的三部曲太长的批评家们,却又挑剔起他的中篇小说《让我们追随他》(1892)来,说它的步子太快了。这是一篇简洁的速写,用极富于诗情画意的手法描写患着病,被痛苦和危险的幻觉所苦恼的安特亚伯爵夫人,如何被濒于死亡又复活的耶稣基督治好了病。上面两种批评都并不中肯,因为不同的主题要求不同的处理。《让我们追随他》肯定只是篇速写,然而,它同时也是一个深刻感人的故事。因此,一位大师随手写成的粉笔素描,由于它写出了亲切的人物形象,常常和他长篇的作品具有同等的价值。《让我们追随他》是带着崇高的虔诚信念写出的,这是一朵开在十字架脚下的朴素的小花,在花蕊里包容了一滴救世主的鲜血。

  
  不久以后,对宗教题材的关注便使显克维奇动手创作一部现已举世闻名的巨作。1895—1896年,他写出了《你往何处去》。这部描写尼禄暴政的历史获得了特殊的成功。英语译本一年内在英国和美国共售出了80万册。在1901年,柏林的波兰文学史专家布鲁克涅尔估计说,单是在这两个国家,就已经售出了200万册。
  
  《你往何处去》已被译成了30多种语言。虽说我们不应过高估计这方面成功的重要性——坏书如果具有诱惑力,也很容易得到广泛的传播——但这个事实仍然明确地显示了这样一部作品的价值:这部作品丝毫无意激起人们卑下的天性,而是以高尚的方式处理高尚的主题。《你往何处去》非常出色地描绘了老于世故但却道德败坏的异教主义以及它的傲慢自大同谦恭而自信的基督教世界的对比;利己主义和仁爱的对比;帝王宫殿里狂妄自大的奢侈生活和地下墓室里悄无声息的凝神静修的对比。关于罗马大火的描写和角斗场中血腥场面的描写是无与伦比的。亨利克•显克维奇谨慎地避免了使尼禄成为作品的主要人物,但他以不多的笔墨便为我们刻画出了这个半瓶子醋的艺术爱好者的形象,充分表现了他的虚荣,他的豪华威风的蠢行,他全部虚假的至尊地位,他全部缺乏道德观念的浮浅艺术崇拜,以及他的一切随心所欲的暴行。作者着力更多的彼得罗纽斯形象,描写得更加出色。作者有塔西佗的《编年史》第十六卷里短短两章的那篇生动的随笔可供参考。显克维奇就是根据这些极其简短的提示,描绘出了一幅心理的图画,既酷肖真实,又极其深刻。彼得罗纽斯这个有高度教养的风雅人士,“风雅裁判官”,是许许多多矛盾的组合体。他是个享乐主义者,更是个怀疑论者,他认为生命只不过是骗人的幻象。享乐使他变得娇气了,但是他仍然有男子汉的勇气。他不带偏见,有时却又很迷信。他没有形成强烈分明的是非观念,但是他对美的感觉却因此而更加明确。他是个精通世故的人,在难以处理的棘手情况里他表现得巧妙沉着,而又不致有辱自己的尊严。比起斯多葛派那些粗鄙的道德家来,他更喜欢怀疑论者皮浪和享乐诗人安那克里翁。他鄙视基督教徒,对他们很不了解。他认为,一个人按照基督教教义去以德报怨,是毫无意义的和不值得的。对他来说,像基督徒那样寄希望于死后的生命,恰似有人宣布说,新的一天从晚上开始一样奇怪。由于受了宠臣提格里努斯的谗言中伤,彼得罗纽斯自己结束了生命,宁静地走向死亡。这一整段描写就其风格来说是极其完美的。不过《你往何处去》还包含了其他许多值得赞赏的内容。尤其美好的是使徒保罗在落日照耀下从容就义的那段插曲。保罗殉难前重复了他写下的那些话:“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摩太后书》第四章第七节。)


  
  写完这部主要作品以后,亨利克•显克维奇又回到波兰民族小说的创作上来,1901年写出了《十字军骑士》。由于缺乏资料,这次创作比三部曲要困难一些。但是显克维奇克服了这些困难,使他的这部作品带上了浓厚的中世纪色彩。小说主题是波兰和立陶宛民族反抗条顿骑士团的斗争。条顿骑士团早已完成了他们原来的使命,这时已经变成了一个侵略的机构,他们关心的不是作为这个骑士团的成员在他们的衣甲上佩戴的十字架标志,而是权力和世俗的利益。后来以弗拉迪斯拉夫二世称号登基成为波兰国王的亚该老大公粉碎了骑士团的统治。他在小说里也扮演了一个角色,不过显克维奇的习惯是不给予历史人物以过于突出的地位,小说里只对他作了简单的刻画。小说中还有许多全凭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人物,他们更强烈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并且提供了中世纪文明的卓越范例。这是个迷信的时代,虽说这个国家早已皈依基督教,人们仍然在晚上放些食物到门外供吸血鬼和亡灵享用,每个圣徒都有他的特殊职责,阿波罗尼亚能治牙疼,利别里乌斯能治结石。不错,天父上帝确是宇宙的统治者,但这正好证明他没有时间去照顾凡人的琐碎事务;于是他便把不同的职责托付给了圣徒们。那个时代确实充满了迷信,但它也充满了旺盛的精力。骑士团巨大坚固的城堡耸立在马林堡。反抗修道院骑士的波兰和立陶宛一方也并不缺乏力量。这里有粗鲁贪婪、一心为自己家族谋利益,然而却是勇敢的马茨科。还有头脑里装满了骑士冒险的念头的高尚的兹皮希科。可怕的尤仑德则超越于一切人之上,仿佛是一尊花岗岩的巨大雕像。对条顿骑士团的仇恨使他变得残忍,最后他自己也终于成了骑士团令人恐怖的报复的牺牲品。在他受到屈辱的时候,由于他战胜了自我,具有了博大的宽恕精神,就使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崇高。他是显克维奇笔下武士形象中最为壮丽的一个。柔情的场面是和暴力的场面交替出现的。雅德维迦的形象虽说温柔,却难以捉摸。为受尽折磨的可怜的达奴莎举行的葬礼场面写得温柔美妙,像一场柔声吟唱的受难礼拜仪式。另一方面,像春天一般明媚可爱的雅金卡,浑身充溢着健康活泼的气息。所有这些创造物都有他们独特的生命。在写得出色的次要人物中有容不得任何不同意见的、急躁好斗的修道院长,还有那个卖免罪符的小贩山德鲁斯,他卖的一只驴蹄,是耶稣一族逃入埃及时骑过的那头驴脚上的,他还卖过雅各梦见的那张梯子上的一块梯板,以及埃及的圣玛利的眼泪和圣彼得的钥匙上的一些铁锈屑。小说以1410年的格隆瓦尔德之战作为结束,经过英勇奋战,条顿骑士团的军团被歼灭,这个插曲正像一场辉煌的乐剧的最后一幕。
  
  显克维奇肯定是第一个承认他受到古老的波兰文学影响的人。这种文学的确是丰富多彩的。由于亚当•密茨凯维奇的伟大史诗里所充分表现的诗歌的全部本质,因此他是波兰文学的真正的亚当,是波兰文学的先驱。在波兰文学的天空里,像灿烂的群星那样闪烁发光的名字中,有斯沃瓦茨基,这是个有丰富想象力的人,还有克拉辛斯基。像科热尼奥夫斯基、克拉舍夫斯基和热乌斯基,都曾成功地进行过史诗艺术的创作。但是亨利克•显克维奇却使史诗艺术达到了它的高峰,呈现出了最高度的客观性。
  
  对于考察显克维奇的成就的人来说,他的成就显得既巍峨高大、又浩瀚广阔,同时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高尚和善于克制。他的史诗风格更是达到了艺术上绝对完美的地步。他那种有着强烈的总体效果和带有相对独立性插曲的史诗风格。还由于它那朴素而引人注目的隐喻而别具一格。正像盖杰尔指出的那样,这方面的大师是荷马,因为荷马在单纯中发现了庄严。例如,他把战士们比做围着一桶牛奶嗡嗡飞的苍蝇,又如,当帕特洛克罗斯帕特洛克罗斯是阿喀琉斯的好友,在特洛伊战争中被赫克托耳杀死。后来阿喀琉斯为他报了仇,杀死了赫克托耳。哭泣着请求阿喀琉斯让他去和敌人作战时,荷马把他比作一个哭哭啼啼的小姑娘,她紧紧扯住妈妈的衣服,要妈妈抱她。有位瑞典批评家注意到显克维奇笔下的比喻具有荷马的形象化比喻那种清晰性。因此,一支撤退的军队被比喻成一个退回去的浪头,它在海滩上留下了蚝贝和蚌壳,而刚刚开始的第一阵枪炮声被比做村里一只狗的吠叫声,它马上招来了所有别的狗的齐声吠叫。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一支被围困的军队,正面和背后受到夹击,遭到来自两边的炮火的进攻,被比喻成一块田地,两伙收割庄稼的人从田地两头开始收割,准备到田地中间会合。在《十字军骑士》里,那些从垄沟里站起来攻击日耳曼骑士的时母德人,就像一群被一个不小心的游荡汉损坏了蜂窝的黄蜂。在《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里,我们也看到了出色的比喻,在判断它们的价值时,我们应该记住,在荷马的作品里,用作比较的两件事物往往只在一点上会聚在一起,而其他方面都是模糊的。伏沃迪约夫斯基挥舞起他那柄举世无双的宝剑,杀死了他周围所有的人,其速度之快,就像做完弥撒后,唱诗班的童子用长长的灭烛器一根接一根地熄灭圣坛上的蜡烛一般。土耳其军队司令官侯赛因•巴夏本想从通往雅西方向的那扇门逃出去,但是没有成功,于是,他回到营地,想另找一条路逃走,正像一个偷猎者被堵截在一座猎园里,一会儿试试从这边逃走,一会儿又试试从那边逃走一样。《你往何处去》里准备就义的基督徒殉难者们就像驾船离开了码头的水手一样,已经远离了尘世。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既有荷马风格又同样优雅自然的例子:例如在《十字军骑士》里,当雅金卡突然看见像一位王子似的兹皮希科时,她一下子待在门口,手里的一桶葡萄酒也差点掉下地来。
  
  亨利克•显克维奇的文学创作到现在还远未结束。目前他正在创作一部描写索别斯基时代的新的三部曲《在光荣的战场上》(1906)。
  
  他自己的文学事业的确是在光荣的战场上展开的。他获得了人民对他表示热爱而献上的种种珍贵的心意。这种热爱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虽然是个无比热诚的爱国者,对自己的祖国却从不阿谀奉承。人们在他创作事业25周年纪念的日子发起了全国性的募捐活动,买下了原来是他家族故居的一座城堡作为礼物奉献给他。人们派来了代表团向他致敬,发来了祝贺信。华沙剧院为他举行了庆祝演出。
  
  现在,在这些赞美的表示里又加上了来自北方的致敬,因为瑞典皇家学院已经决定,把19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亨利克•显克维奇。
  
  文美惠译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