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典型事例二:温柔的抚摸
-
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荫路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会悠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致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这个小矮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康德。
歌德说:“当你读完一页康德的著作,你就会有一种仿佛跨入明亮的厅堂的感觉。”康德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杰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另外他还著有《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言》(1783年)、《道德形而上学》(1785年)和《永久和平》(1795年)等书。 创立了康德自成体系的哲学世界并深刻地影响到后世以及今世人们的思想。
同样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春日里温和的阳光透过层层的树叶,斑斑点点的阳光洒在林荫道上。康德要到哥尼斯堡大学去上课了,他略微整整衣裳,然后就出了门,他忠实的老仆人拿着一把雨伞跟在他的后边。自从那次下大雨,康德照旧慢慢地从哥尼斯堡大学走回住处,浑身淋了个透心凉,患伤害在病床上呆了一个多月之后,这老仆就每天拿着一把雨伞跟随着康德到大学里去上课了。
邻居看到康德主仆来到林荫道上了,下意识地伸手掏出自己的怀表看了一下:三点半,一秒不差。在温和透亮的林荫里走着,康德的兴致很高。走着走着,主仆二人突然听到前面传来小孩“哇哇”的大声哭泣声,康德不仅皱了一下眉头,老仆也加快了脚步,紧跟随着主人。
原来这哭声是从路旁的一所小木屋旁传来了,一个少妇正在手足无措地照看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孩。她时而给婴孩喂奶水,时而大声喝斥着小孩,时而拿玩具逗着孩子,可孩子根本不理会她,照旧“哇哇”地大声哭着。少妇愁得眉头都皱成了疙瘩。
康德见状就来到少妇跟前,少妇当然认识这位远近著名、如时钟一样“准时”的大哲学家了。康德让那位少妇轻轻抱起婴孩,一边用手抚摸小孩的背部,一边说些温柔的话语,只过了一会儿,小孩就安静下来了,还睁着蓝莹莹的大眼睛,瞅着妈妈和康德笑了起来。
康德又和老仆继续走向了林荫道,上课的时间快要到了。老仆不解,问康德,为何小孩的妈妈百般哄弄没有效果,而他只让小孩的妈妈抱起小孩来抚摸几下,说几句温柔的话,小孩就破涕为笑了呢?
康德说:“对于孩子,温柔的抚摸胜似千方万计,善良的话语更是甜蜜的蜂糖。”
[案例分析]:
彻底的信任与关怀支持是罪行恶径良心上最可怕的敌人。佛家也有言,一念之间,或成佛或成魔。善良与邪恶之间仅仅只是一线之隔。康德终身未婚,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他所生活的小镇,在他逝世之前的几十年内,他日复一日地行走在哥尼斯堡的一条林荫道上,从他的住所到哥尼斯堡大学,两点一线,日日如此。可他的思维却超越了这个地界,超越了这个时代,至今仍散发出思辩的光芒。
他的看似孤僻与不近人情的生活却没有阻挡他的思维在人性方面的思考。“对于孩子,温柔的抚摸胜似千方万计,善良的话语更是甜蜜的蜂糖。”康德显然是在告诉我们,关怀与爱的行动与语言所能带给人我动力远远胜过了批语与斥责。这也在语言沟通方式上给我们提出了启示,在生活中的语言交际当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少些咄咄逼人、争锋相对,多一些和风化雨、艳阳高照。关怀与爱的语言往往让他人觉得你特别地理解他、能够懂得他的想法,觉得与你有共同的语言,交往起来也得心应手,因而能够得到他人更多的信任与帮助。而批评与斥责的语言则作用刚刚相反。
但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多一些和风化雨、艳阳高照并不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当老好人,不管好事坏事都“哼哈”几声了事,我们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尊重,最核心的还是能够事实地看待事物与人,并做出正确的、理性的判断,而关怀与爱的语言是这种判断的助推器、加速器,是生活的润滑剂。我们是正确的,我们同样要彬彬有礼地表达,用理性的温和给他人更多的理解与关爱,让真理在和风化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