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冒险是因为这样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做赌咒。违抗君命擅自退兵,不把皇帝的圣旨放在眼里只有死路一条。但此地陕郡,无险可守,一旦战事起,这数十万人马等于是羊入虎口。如果退回潼关,可以凭借潼关之险阻敌于关外。
另外封常清和安禄山打过几仗,他几乎被安禄山打怕了。
但有一个大问题就是,这里还有个第三者:监军。
作为天子之耳目的监军,发现这一情况自然会马上上报给唐玄宗。不久安禄山的军队赶来,封常清和高仙芝几乎就没抵抗就下令撤兵。一时间人马相互踩踏,死伤无数。待敌人追到潼关,幸好高仙芝先入城已做好防护。安禄山大军此时正在洛阳搞登级庆,这样一来,潼关暂时安全了。
在这短暂的停滞中,双方都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
没有江淮之财源,唐军则无财力打赢这场战争。安禄山看到这一点派兵向东南进发,但遇到了东平郡太守嗣吴王李祗、济南郡太守李随起兵抗拒,单父县尉贾贲率 官吏百姓向南进攻睢阳,杀掉了张通晤。伪河南节度使李庭望奉安禄山之命,欲引军东进,听说后不敢继续进军而撤还。安禄山向东南扩展的企图遭受挫折。
唐玄宗又命永王李璘为山南节度使,江陵长史源洧为副使;颍王李璬为剑南节度使,蜀郡长史崔圆为副使。二王皆不出阁,节度使事由源洧和崔圆主持。这实际上 出于杨国忠的策划,源洧和崔圆都是杨国忠的亲信,其目的是做长安失守时的退路。玄宗还做了令太子监国、御驾亲征的打算,安禄山的进军速度也放慢了,战事一 度出现了停滞。原因是安禄山后方局势开始不稳。河北诸郡起事,使安禄山感到有腹背受敌的危险。
安禄山是自陈留引兵西向,在潼关途中,听到消息的。
河北诸郡起事首倡者为平原郡太守颜真卿,呼应者是其堂兄、常山郡太守颜杲卿,还有河北诸郡县唐朝官吏。
颜真卿较早地觉察到安禄山将反,在安禄山反叛之前已利用霖雨天气,修城墙,挖城壕,检阅丁壮,储备军粮,做防御的准备。但在安禄山眼里颜真卿不过是一介书生,顶多也就是毛笔字写得好,能写上几篇文章。安禄山根本就没有把颜真卿看在眼里。
安禄山起兵后,命颜真卿以平原郡和博平郡的守军七千人防守黄河渡口,颜真卿立刻派司兵参军李平走偏僻小道至骊山,把这一重要消息上奏,唐玄宗才确信安禄 山已反。听说河北郡县皆望风瓦解,玄宗很伤叹地说:“河北二十四郡,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贞之士吗?”李平告诉他颜真卿正在组织义军抗击叛军时,唐玄宗大喜: “我还没有见过颜真卿呢,他能作出这样壮烈的举动,实在难能可贵!”颜真卿派亲信,把朝廷通缉安禄山及其叛党的文书传达到各郡,各郡纷纷响应。
河北诸郡纷纷起义,抵制安禄山军。
饶阳太守卢全诚闭城自守,不接受安禄山派来的新任太守。
河间郡司法参军李奂杀掉安禄山任命的长史王怀忠。
李随派游奕将訾嗣贤渡黄河,杀安禄山任命的博平太守马冀。
他们各有数千或上万人的兵马,共推颜真卿为盟主,军事上皆禀颜真卿之命而行。
再说潼关。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城北,古为桃林塞之地,“塞”就是边塞、要塞,边界险要之处。这里西接华山,南靠秦岭,北临黄河,东面山峰连接,崖绝谷深,只有 一条小道通过。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常作为关中防御的大门。此地当秦、晋、豫三地要冲,所以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之说。
潼关最早建造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据说起初叫冲关,因为远望黄河自北直冲而来,故名。现在我们如果站在潼关故址北望,看到的是,黄河劈开秦晋之间的群 山,滔滔而来,南下直扑华岳,至此陡折向东,转折处小于九十度,隔河与风陵渡相望。后因此地西有潼水,改名潼关。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曾修建潼关,在函谷关 西五十公里处,作为辅助函谷关的第二道防线。函谷关在三国魏正始元年(240年)废弃,潼关便成为关中东面的主要门户。
这个由山川自然组成的军事要塞,历来被誉为“三秦锁钥”。古人曾慨叹:“人间路止潼关险!”人们把潼关同“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相提并论,云:“畿内之险,唯潼关与山海为首。”(《山海关志》)作为军事要隘的潼关,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高仙芝、封常清都是名将。高仙芝与宦官边令诚也是老搭档,当年高仙芝远征小勃律,边令诚就做监军。战争最危险时,边令诚胆怯,高仙芝很照顾他,让他留守 后方。这次高仙芝东征,唐玄宗又让边令诚任监军使。边令诚多次以私事相托,高仙芝大多没有听从,这让边令诚怀恨在心。伺机入朝奏事报复,边令诚向唐玄宗打 小报告极言高仙芝与封常清逗留失机,招致惨败。他说:“封常清夸大贼军声势,动摇了军心;而高仙芝丢弃陕郡数百里之地,盗减军士粮赐;又擅自撤兵,退守潼 关。”封常清基于和叛军交战的感受,分析敌我双方态势,提出退保潼关的建议,本来是合理而高明的,却被边令诚诬以动摇军心;高仙芝退保潼关,也是明智之 举,也被加上失地丧师的罪名。至于盗减军粮问题,更是莫须有的诬陷。唐玄宗此时也被这场战争乱了心智,对边令诚的说法完全听到心里,他什么也不说就再次派 边令诚带上圣旨去潼关斩杀高仙芝与封常清。这个糊涂的皇帝甚至都不给这两位将军解释的机会。
封常清明白自己的处境,在丢掉东都 洛 阳之后,就派人给皇帝陈述他兵败原因,希望玄宗了解当前形式,了解安禄山之军之盛。可玄宗这时耍开了小孩子脾气,你封常清不是夸过海口能把安禄山除去吗? 可一旦真和安禄山打起来,除了败退就是败退,还有什么好解释的?任你再派多少人,皇帝就是不见,当然也不听封常清的解释。
封常清自感大事不好,只好自己亲自去吧。但他还没有走到长安就在半路上碰到了边令诚,边令诚下旨消了封常清官位及一切称号,封常清变成白衣一个。仍回高仙芝军队效力。
边令诚到潼关之后宣读唐玄宗旨意。先斩了封常清,可怜的封常清被斩后只用苇席草草裹之。随后带一百多名士兵将高仙芝拿下,斩杀了高仙芝。斩杀高仙芝时,其士兵大呼冤枉,但在大声冤枉之中,高仙芝被杀,将军李承光代替了高仙芝的职位。
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病废在长安寓所,他与安禄山、安思顺兄弟素来不和,势同水火。唐玄宗想借哥舒翰的威名,命他统军出征,拜他为兵马副元帅,率兵八 万以讨叛军。敕令天下诸道四面进兵,会攻洛阳。哥舒翰以病重坚决推辞,唐玄宗不答应。以毌良丘为御史中丞,充行军司马,起居郎萧昕为判官,蕃将火拔归仁等 率各部落兵从征。加上高仙芝的部下,号称二十万,驻扎在潼关。哥舒翰病重,不能理事,军政全都委托毌良丘,而毌良丘又不敢专断。命王思礼为骑兵头领,李承 光为步兵头领,二人争地位高低,无所统一。哥舒翰军法严明,却不体恤士卒,士气低落。为了鼓励哥舒翰的斗志,加大哥舒翰的威望,朝廷加哥舒翰为左仆射、同 平章事——以宰相身份兼潼关守军司令、前线总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