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第一章
-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刘晏已是二十五岁的青年,可谓满腹经纶,胸怀壮志。这一年,唐玄宗下诏:内外官伯叔兄弟子侄中能任刺史、县令者,有关部门可推荐。同时强调:“自今以后,三省侍郎阙,先求曾任刺史者;郎官阙,先求曾任县令者。”是年秋天,河北、河南一带二十四州发生水灾,玄宗派御史中丞张倚到东都洛阳和河北赈灾。刘晏跃跃欲试,准备离开京城长安去当“外官”。
此时刘晏在秘书省供职已经十六年了。十六年饱读诗书,其眼界之开阔,心性之高,像一只笼中飞鸟,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翅膀,想到更为广阔之地历练一番。刘晏很清楚,治国安邦,上靠宰相辅佐,下赖州县吏治。刺史是“治人之本”,县令是“亲民要职”。他能够理解唐玄宗“诸刺史县令,与朕共治,情寄尤切”的急迫心情。虽说有皇帝不断强调“外官”的重要性,但相对于京城的安逸,更多的人特别是有些权势的贵族子弟,更不愿意去那些边远之地吃苦。出任外官的,则往往是处于政治边缘没有势力或犯了错误被惩罚贬斥才被委以刺史县令。社会上形成一种现象:一旦被任命京官,则欢呼雀跃,欣喜不已;反之被放之外官,则一眼沮丧,如丧考妣。唐玄宗也看出了这一点弊端,也曾三番五次敕令内外官交流。选拔有才识的京官出任都督、刺史,同时调任政绩卓著的都督、刺史到京城做官,使之“出入尝均,永为常式”。让宏才通识的京官去任外官,推动地方政权的治理;选调体察民情的外官充任京官,改善中央辅政更切合实际。一下一上,一出一进,京官外官互相交流,无疑对提高官员素质,推动“开元之治”有一定作用。
刘晏做出了一个不同的选择,上书玄宗:“不做京城内官,自荐出任外官,不求刺史,县令一类就可。”
天宝元年(742年),有人报,在桃林县古函谷关掘得老子李聃当年所藏石函经匮玉版朱书。继而玄宗也称,在梦中曾经见老子真容。另外还有人从盩厔县掘得老子玉石雕像。于是,皇帝根据臣下的建议决定改元,以开元三十年(742)为天宝元年,并将掘得灵符之桃林县改为灵宝县。同时为唐玄元重建新庙,香火供奉,四时祭祀。大赦天下百姓所欠租税,诸色赋役全免,宣告天下“吴穹孚祐佑,万方无事。六府惟修,寰字晏如”。并宣布所有官吏和平民中有文才武略的,各地推荐。京城文武官员有能任刺史者可自荐。群臣请玄宗加尊号“天宝”,成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值得一提的是史学界公认: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罢免贤相张九龄,委政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这是“开元之治”进入晚期的标志,是唐玄宗由“明”趋于“昏”的转折点。但是,明君趋于昏君尚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其核心是陶醉于“万方无事”的“告成功”,居安忘危;迷恋于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事”,近奸疏贤;乐于歌功颂德,更喜于阿谀奉承。
这一天,勤政楼前的广场好不热闹!六钟奏起韶乐九章,钟、铃、磐、坝、琴、瑟、签、管八声齐鸣。天子乐舞八佾舞于庭,玄宗乘兴随曲起舞,与臣同乐,群臣兴奋至极。刘晏忍不住当即献诗一首《送文舞出迎武舞人》:
六钟翁协六变成,八佾绱絴八风生。
乐九韶兮人神感,美七德兮天地清。
然而,眼前的一切歌舞升平,荣华富贵,只是过眼烟云。刘晏即将面临的不是人神同感的清廓大地,而是大唐王朝日益显露的深刻矛盾。
刘晏的自荐,经中书门下省报请玄宗皇帝批准,于天宝元年(742年)阳春三月,刘晏出任京城外官——东都洛阳尉,相当于今天的县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长。
刘晏踌躇满志,抱着一试身手的十足信心,怀着对美好未来的希冀,携带家小,骑马出了长安城东春明门。
马蹄啧啧,悠悠而行,田野变得广阔起来。刘晏来到黄河岸边,不禁回首西望长安,心中升起一股说不清的眷恋之情。长安还属于自己么?这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荣归京城。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别竟是整整十八年,直到乾元三年(闰四月改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七月才重回长安。不过,那时的长安已是“安史之乱”后的长安了,一切今非昔比,故城不堪回!
在任洛阳尉的日子里,刘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洛阳属京县,设尉六人,从八品下。县尉在县中协助县令,“分判众曹,收率课调”。刘晏不光要协助县令审案,也分管财政税收。上任初始,他就和财政管理挂上了钩。对于经济管理,刘晏做起来并不吃力,甚至还游刃有余,工作不繁忙时,还有些闲暇会会朋友,在洛阳总会有些文人找到他,一起诗文唱和。
一个暖阳阳的春日,闲暇无事,刘晏在家中无事,家人上了一杯清茶,刘晏捧在手中,看着茶烟袅袅,并不多言,想着:“今日无事,如何打发这么好的春日呢?”
正在这时,家人来报,说汜水尉王昌龄来访。
快快有请,刘晏眼睛一亮,整了整衣衫,快步走出书房,奔到客厅。看到客厅已有一客坐在那里,长须赤面,眼睛很有神采,一袭青衫,身材并不臃肿。
“少伯兄,这是哪阵春风把兄吹来了?”刘晏满脸欢笑地说。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