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5节 盛极而衰上篇

  瓦岗军正式建立政权后,开始向四面发展。
  
  首先向东南扩张。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李密派元帅府左长史房彦藻率兵,先后攻取安陆(今湖北安陆)、汝南(今河南汝南)、淮安(今河南泌阳)、济阳(今河南开封市东)等地。
  
  等将东都外围的地方攻取下来后。四月,李密派孟让统率步骑两千人奇袭东都外的郭城,迫使东都居民全部迁入宫城,连台省府寺等官署衙门里都住满了人。这一胜利极大地震撼了洛口城附近的隋军,巩县长柴孝和、监察御史郑颋聚城投降,李密分别封二人为护军,右长史。接着,镇守汜水关的隋朝大将裴仁基率众举虎牢关投降,这一降一举打开瓦岗军东去荥阳的通道。隋裴仁基投降的还有其子裴行俨,这裴行俨就是大隋第三好汉裴元庆的原型,行俨每有征战,所向披靡,号“万人敌”。以及原张须陀帐下的骁将大隋第六好汉秦琼,和“四猛”之首的罗士信。慕名率部归顺的还有东阿人,《说唐》中的瓦岗天子混世魔王程咬金和赵仁基。可谓一时俊杰俱归瓦岗,这些人的到来不仅增强了瓦岗军的实力,也给后世说书先生平添了众多饭碗,毕竟如此多的好汉,每个好汉都能衍生出许多故事,比如:秦琼买马,程咬金梦中学艺,裴元庆力接赵王李元霸三锤等等。


  
  为断绝东都的粮食供应,李密派裴仁基、孟让率兵两万袭取回洛仓。回洛仓,是大业二年(606年)建成的,位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存粮300窖,是炀帝修筑的大粮仓之一。东都隋军见状,还不死命地往回夺,那可是300窖的粮食,按历史记载,隋唐时每窖大约藏有八千石的粮食,一石约合现在的300斤,一窖大约就是240万斤,一斤又等于500克,还300窖。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这些粮食足够瓦岗军支持十数年。几经反复后,回洛仓终究还是落入瓦岗军手中。李密又大修营堑直逼东都,并在多次击溃东都守军后,向天下发布讨隋檄文,历数炀帝十大罪状,号召天下反抗炀帝的暴虐统治,天下震动。越王杨侗忙派人向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告急。
  
  五月,炀帝命剑门将军庞玉、虎贲郎将霍世举率关内精兵,驰援东都。庞玉与东郡太守段达等乘李密为流矢所伤之际,连夜出兵,打败李密、裴仁基,夺回了回洛仓。此战瓦岗军损失巨大,元帅府左司马杨德方,右司马郑得韬全部战死。李密又以郑颋为左司马,郑乾象为右司马。
  
  六月,李密又率众从洛口西向东都,在都城东面的平乐园与隋军交战,大败之,复夺回回洛仓,再次对东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在此次战斗中,我们并没有找到李勣参战的史料,而且也没有见到翟让等人的踪迹。据推测,翟让、李勣等人应是留守洛口,保卫大本营,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前线。考虑到李密当时已经是一把手,所以翟让此次留在洛口,并非是“哥哥乃山寨之主,岂可轻动”。而是一项人事任命。如果李勣此战在前线,那么以其在瓦岗军的地位,应会留名。
  
  由于汜水守将裴仁基的归降,东去荥阳的孔道大开,就为瓦岗军向东北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年九月,武阳郡(即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并派出手下书记,传说中贾家楼四十六友的老大哥魏徴携亲笔书信前往李密处,“请帅所部西取魏郡(今河南安阳),南会诸将取黎阳仓”。李密见后大喜,当即委任元宝藏为魏州总管,留下魏徴为元帅府文学参军,掌记室。自此,《说唐》等书中的瓦岗两军师,魏徴,徐茂公(即李勣)正式聚首。
  
  当时,河南、山东发大水,饿殍遍野,饥民四处流亡。隋炀帝“令灾民就食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开仓赈济”。黎阳仓,开皇三年(583年)建造,乃河南、河北地区最大的粮仓,储存有大量的粮食。倘若当地官员及时赈灾,就可将河南、河北灾害损伤降至最低程度,且可挽回民心。但由于政局不稳,中央威信在地方大打折扣,黎阳仓当地官员各行其是,根本不能按时赈济,饥民日死数万。可怕的死亡,严重威胁着饥民的性命,可以说在黎阳完美的再现了秦末的局面,只差一人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遍地的干柴也只差一点火星,便可烧起燎原之火。

  
  李勣见此情况,认为瓦岗军进取黎阳,向东北发展时机已然成熟,就向李密进言:“天下大乱,本是为饥,今若得黎阳一仓,大事济矣。”李勣经过长期战斗后,已经充分认识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一简单而复杂的关系。老百姓饭都吃不饱,自然要起来造反。百姓一造反,天下势必大乱。如果此时瓦岗军能够夺取黎阳仓,救济灾民,那么百姓自然心向瓦岗寨,夺取天下的宏图大业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的增加。所以,这条建议正符合李密的想法。
  
  李密当即采纳李勣之建议,命他率麾下五千人从原武(今河南原武)北渡黄河,会合武阳郡元宝藏、平原郡郝孝德、魏郡李文相、洹水(今河北魏县西南)义军张升、清河(今河北清河)义军赵君德等部,四面夹击,一举袭取黎阳仓。李勣占据仓城,一面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一面大肆宣传瓦岗军的政策,号召农民起义反抗炀帝暴政。消息传开,远近灾民纷纷涌来,人数达数十万之众。不到二十天,李勣募得兵勇二十余万,声威大振。
  
  随即,武安(今河北永年东南)、永安(今湖北新洲)、义阳(今河南信阳)、弋阳(今河南光山)、齐郡(今山东济南)等相继投降瓦岗军,占江(今湖北武汉)、黄(今湖北黄陂)之地的周法明,齐郡义军首领徐圆朗等也先后归附。连兵强马壮的河北义军首领窦建德,江淮义军首领朱粲也派人向李密称臣,表示归附。
  
  在这有必要介绍下窦建德,窦建德是河北义军的杰出领袖,当时已经是拥兵十余万人的大军阀,而且已在乐寿(今河北献县)设坛称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炀帝诏令左御卫大将军、涿郡留守薛世雄率燕地精兵三万南下讨伐李密,并命令江都北上的王世充等将领受其节制。窦建德闻讯后,连夜出兵,在河间(今河北河间)七里井大破隋军,薛世雄战死。这一仗的胜利,既扫除了自己在河北发展的障碍,又间接且有力地支援了围攻东都的李密。可如今,连窦建德这样的狠主都向李密称臣,由此可见李勣攻取黎阳的胜利,对河北的震动有多大。
  
  瓦岗大军压城,东都岌岌可危。七月间,炀帝复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江、淮劲旅,将军王隆率邛(今四川邛崃)地黄蛮悍卒,河北桃簿大使韦霁、河南讨捕大使王辨等各率所部,同赴东郡讨李密。同时令涿郡留守薛世雄率燕地精兵南下,节制诸将。
  
  九月,薛世雄部被窦建德歼灭,王隆部误期,其余各部均赶到东郡。奉命增援的河内通守孟善谊,河阳都尉独孤武亦率所部如期赶来。越王杨侗又命东都守兵以及偃师(今河南偃师)兵与王世充等部会合,共计十余万人共击李密。炀帝诏令诸军受王世充节制。
  
  王世充,古域胡人,姓支氏,年幼时母亲改嫁汉人王氏,因此随继父姓王。王世充性格狡诈,口才伶俐,熟悉经史、兵法、律令,这样的人遇到隋末乱世,可以算是生逢其时了。


  
  王世充的初露头角是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当时王世充担任江都郡丞。这一年隋炀帝营建江都宫,派了大臣张衡(当然不是发明地动仪的那个)到江都监工。这个张衡很有来历,在隋炀帝还只是晋王时就已经是隋炀帝的心腹,太子杨勇被废的阴谋,大多都是这个张衡的主意。大凡人干了不那么有面子的事,总是不愿意见到知情者,以免回忆起阴暗往事。隋炀帝也是这样,看到张衡每天在面前晃来晃去,居功自傲,不免暗生杀机。但是要杀张衡需要借口,在外人眼里,张衡是心腹中的心腹,有谁敢冒险去说张衡的坏话?就这样,隋炀帝一直没能下手,于是只好经常把张衡远远地发出去出差,这次建造江都宫也是这个意思。不知如何,隋炀帝的这种心事居然让王世充看出来了,王世充就向隋炀帝打小报告揭发张衡,罪名说来荒谬,居然是说张衡监工不严,江都宫有豆腐渣工程的嫌疑。隋炀帝收到王世充的举报后大为欣赏,立刻下令逮捕了张衡。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