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瓦岗易主
-
在李密的谋划下,瓦岗寨取下荥阳,取得对隋军主力的野战大胜。李密的声望与日俱增,渐渐盖过翟让,每次作战时,大家都去请示李密。加之翟让度量不广,性粗暴,喜鞭打士卒。渐渐被架空了!仔细回想一下,自打李密上了水泊梁山,啊,不是,是瓦岗山,做的事与后来的宋江如出一辙,宋江上梁山后便弄了个杏黄大旗,上书“替天行道”表明心迹,表示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出去打家劫舍也是为大宋王朝清扫奸臣,李密也是如此,不过对象换了,变成天下的百姓,总之,他们俩都把一支“草寇军”变成了一支有理想的“起义军”。并且,在数次胜仗后,成长为山寨的隐形核心。并且拉拢了一群山寨的高层成为自己的心腹,比如宋江与吴用、李密与李勣。
可是,翟让不是晁盖,他比晁盖要强一点。晁盖因为宋江担着血海般的干系,通知自己逃脱官府的追捕。一直视宋江为兄弟,起码表面上是如此,所以宋江搞点小动作,晁盖也都忍了。翟让可不欠李密恩情,所以看到李密逐渐坐大,翟让首先让李密自领一军,与瓦岗军分开,号蒲山公营,然后翟让率领瓦岗旧部返回瓦岗寨。翟让对李密说:“现在粮草丰足,我要回瓦岗去,你要是不想回去,就自己干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吧!”然后带着瓦岗军主力,并携带者大量的辎重离开了荥阳。
李密送别翟让后,迅速占领康城,并兵不血刃拿下周边的数座城池,获得大批辎重,重新站稳脚跟。而翟让这边,和李密分开后,帐下将领多有不满,还没走出多远,就又听说李密占据城池,威震山东(特指崤山以东)的消息,部下的不满情绪更甚。因为大家都觉得跟着翟让最多也就是做个山大王,前途不大。而跟着李密,将来得取天下的机会更大,所以纷纷要求回去与李密会合。翟让此时很生气,但是翟让也矛盾了,自己是块什么料他自己明白,眼看着李密发展的越来越兴旺,自己将来肯定干不过李密,想到这翟让也纠结起来。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李勣现在的活动,但我们可以推测,作为瓦岗寨核心人物,李勣应是随翟让部队返回瓦岗的,不过李勣心里定不愿回去,李勣已经在心底认同李密,李勣肯定在归途中反复劝说翟让回去。最后,翟让走到一半,就率军重新返回与李密会合了。
会师后的瓦岗军实力更强,初具争雄天下的条件,李密遂向翟让建议:
昏主蒙尘,播荡吴越,猬毛竞起,海内饥荒。明公以英桀之才,而统骁雄之旅,宜当廓清天下,诛剪群凶,岂可求食草间,常为小盗而已!今东都士庶,中外离心,留守诸官,政令不一,明公亲率大众,直掩兴洛仓,发粟以赈穷乏,远近孰不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先发制人,此机不可失也。
翟让回答:
仆起陇亩之间,望不至此。必如所图,请君先发,仆领诸军,便为后殿。得仓之日,当别议之。
李密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对东都情况一清二楚,对瓦岗军下一步应如何行动,对瓦岗军的远景目标都心中有数。相比之下,翟让逊色得多。李勣看在眼里,更坚定了对李密的支持。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李密、翟让率领七千精兵出人意料地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北出发突袭兴洛仓。破仓随即任凭百姓取粮,一时间“老弱妇襁,道路不绝”。瓦岗军大得人心,前来投奔者不计其数,朝散大夫时德睿也举尉氏县响应李密,前宿城县令祖君彦也从昌平县(今北京昌平西南)千里来投。自此,瓦岗军声势越来越大,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隋朝令留守东都洛阳的越王杨侗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光禄少卿房崱率步骑二万五千人攻打李密,汜水(虎牢)守将、光禄大夫裴仁基引兵西攻。刘仁恭、裴仁基约好十一日后在兴洛仓会师。有道是兵贵神速,东都、汜水距兴洛仓极近,去一趟为什么要十一日?因为,东都城中的贵族觉得瓦岗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一打就散,这次出趟军差还不跟旅游一样,顺便捞点军功为日后迁升做准备。不过我很好奇这帮醉生梦死的寄生虫,除了玩还知不知道点国家大事,能把张须陀干掉的军队会是乌合之众吗?或许,在干掉张须陀之前他们是乌合之众,但现在乌合之众却是这些只会高谈阔论的贵族子弟们。
由于时间拖延过长,此次行动被李密、翟让侦知,他们精选士兵,分为十队,交由李勣,单雄信指挥。在隋军到来之前,瓦岗军就已经布置完毕:其中四队埋伏在仓城东边的横岭下面,专门等待裴仁基;六队列阵于仓城西边的石子河东,专门迎击刘长恭,这一部署充分体现了一个原则,即捡软柿子捏的原则,先打掉刘长恭率领的那帮贵族兵。然后回过头来打裴仁基。
大业十三年(617年),虎贲中郎将刘长恭率军渡过洛水,刚要扎营埋锅造饭。远处翟让率领的瓦岗军出现在洛水的西岸,刘长恭和手底下的一票贵族子弟,瞅见对方的人数稀少看,仅仅是自己的几分之一,于是也不顾自己体力还未恢复,纷纷请战,刘长恭也想摊这份头功,遂下令作战。两军刚一接触,隋军仗人多,靠一时激情将瓦岗军队冲得有点凌乱。李密马上带兵从侧面杀入,稳住战局。恶战、死战开始后,长途跋涉的隋军一击即溃。刘长恭换衣潜逃,其余大部被歼。
瓦岗军乘胜追击,凯旋。裴仁基得到刘长恭打败的消息,马上收兵回防百花谷。
翟让在有防备的情况下竟被东拼西凑的隋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李密力挽狂澜才扭转了战局,瓦岗人心大部向李密靠拢,李勣都看在眼里。因为无论是把握全局,还是具体军略作战,翟让都不及李密。翟让狭隘的利益观念,更不适合继续担任以取天下为己任的义军首领。李勣心里已经活泛起来,同样持此观点的还有瓦岗猛将王伯当,于是二人“说翟让奉密为主”。大势去矣,翟让自己也明白自己不是李密的对手,而且,帐下这些当初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弟兄也都这么想,自己要是不同意估计就会被人火并掉。于是也就顺水推舟说自己早就不想干这个位置了,早就想让给李密兄弟,答应下来。
于是翟让等人请李密上尊号为魏公,以统领瓦岗军,刚开始李密坚辞不受,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一旦有人让你当皇帝,或者是一个部门的领导,只要不是上面指派而是众人劝进的,你一定要辞,不光要推辞,还有做痛苦状,指天骂地的表明心迹,说自己一无才学,二无资历,你们劝进等于害他等等。如果时间过于紧迫,比如你带大军驻扎在陈桥驿,你就应该装醉,等黄袍加身后找几把枪放在身后,表明自己是被逼的,自己不当下面的孩儿们恐怕要造反诸如此类的脸面工作,一定要做好。李密三辞之后,同意了众人的请求,自号魏公,“改大业十三年为永平元年”,大赦天下;同时组建行军元帅府,作为最高指挥部,下设长史等官员;李密的魏公府设三司、六卫:
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亦置长史以下官吏,减元帅府之半。不能不说这是李密为了抚慰翟让做出的安排,但是这一安排也为日后瓦岗山的动荡埋下了祸根。开府从来都是形成个人小集团的必要条件,三国时期,诸葛亮死活不同意同为先帝诏命臣子的李严开府,分担自己的权力,就是这个道理。全瓦岗有两个政府班子,早晚会闹出大乱子,这种情形屡见不鲜,包括后来的李世民,若不是李渊过于宠溺他,许他开府任事,形成自己的权力集团,他怎么能与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抗。只是现在瓦岗上下都没有觉得什么不妥。
李密又以单雄信为左武侯大将军,李勣(时名徐世勣)为右武侯大将军,各领所部,主掌军队;房彦藻为元帅府左长史,邴元真为右长史,杨德方为左司马,郑得韬为右司马,祖君彦为记室;其余诸人亦各有封赏。
李密自号魏公,也就意味着瓦岗寨成为独立于隋朝之外的一个新兴政权,意义可谓重大。加上当时人们符命,谶语观念严重,在当时的民间就有“李氏应为天子”的谶语,童谣也称:“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桃李子”意指逃亡在外地的李家的孩子,“莫浪语”正对李密的密字。当时的人因科学不发达所以格外迷信,这些符命,谶语加深了大家对李密的敬畏和对李密这只隋末强力股的看好程度,何况李密还是大隋名将李宽的儿子,家世也好。种种的一切都使得李密作为瓦岗寨的领袖,有格外的魅力和号召力。
李密即位魏公消息一传出来,“赵、魏以南,江淮以北,群盗莫不响应。”曾转战山东、江淮一带的孟让,平原的郝孝德,以魏郡林虑山(在今河南林县)为根据地的王德仁,济阴(今山东曹县)的房献谷,上古(今河北易县)的王君廓,长平(今山西晋城东北)的李士才,淮阳(河南淮阳)的李六儿、李德谦,谯郡的(今安徽亳州)的张迁,魏郡(今河南安阳)的李文相,谯郡的黑社、白社,济北(今山东东阿西北)的张青特,上洛(今陕西商县)的周比洮、胡驴贼等,都率军归附李密。李密全给他们封官晋爵,且让他们统领本部人马,并编制百团营簿,把各路义军一一登记在册,以便统领。投奔瓦岗军的人络绎不绝,瓦岗军迅速增至数十万人,攻占了河南大部分郡县。
李密从此成为“赵、魏以南,江、淮以北”的农民义军盟主;瓦岗军成为中原最强大的农民义军,正式形成以洛口城为临时都城的王国。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