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生存与发展
-
隋末,天下大乱,李勣投身瓦岗寨,迅速脱颖而出,与单雄信并肩成为翟让的左膀右臂。李勣文武双全,翟让多纳其策。
瓦岗寨起义之后,最大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首先是到那里弄粮的问题。再有,起义的农民军分散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彼此缺乏联系,难以协调作战,不能形成强大的威慑力量。而大隋帝国中央力量还极强大,完全可将义军逐一击破。这时,初上瓦岗的李勣向翟让提出自己的建议:
今此土地是公及绩乡壤,人多相识,不宜自相侵掠。且宋、郑两地,地管御河,商旅往还,船乘不绝,就彼邀截,足以自相资助。
这一建议包涵了三层意思:
第一,东郡,即瓦岗山所在地,是翟让、李勣故乡,人多相识,地主、贫民“不宜自相侵扰”。即是不要再本乡本土打家劫舍,或许财物。这点直指义军的致命弱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起义军更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为什么成功的仅仅只有秦末的刘邦、隋末的瓦岗寨,和元末的朱元璋,关键就在于那些失败的义军在起义后,有了一定势力便为所欲为,抢劫乡里,连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盗盗跖还知道跑到千里之外抢劫,可是那些义军连“兔子不吃窝边草”的道理都不明白,民心已失,等到朝廷的军队到来,民众还不箪壶盛浆以迎王师啊!所以说起义造反这东西,你一定要坚持一点,就是我就是正义之师,哪怕这仅仅是个口号,你也要震天动地地去喊,这点水泊梁山做得就很好,一面杏黄大旗高高飘扬,上书着“替天行道”四个大字,可是这并不妨碍梁山好汉们打祝家庄、曾头市、大梁府等地时一村一村的屠,一城一城的杀。有时候口号和作为是两码事,口号只是在你成功后给在你脚下匍匐的史官看的,让他们好好美化美化自己。所以李勣才提出不能抢自己地盘上的东西,何况这地方也并不富庶。但是,瓦岗军上上下下都要吃饭啊,你不去抢指望什么养活老婆孩子啊,这帮义军大多都是些无赖,你不发钱激起兵变,都不用隋朝灭你,自个就把自个收拾了。后世的大太监刘瑾怎么死的,死就死在外地的兵变演化出的蝴蝶效应上了。不过李勣早为瓦岗军想好了出路。
第二,邻近的宋、郑两地也不要抢。
第三,只抢劫行驶于宋、郑两郡界内之御河(通济渠)的船只:就是抢官家的东西。一来官家的东西有质有量,抢一次就可支撑好几个月;二来,炀帝正忙着打高丽,运河船只往来不息,随时都可去抢;三来,抢掠的都是所谓民脂民膏,抢完虽落入自己腰包,却也有杀富济贫的味道,还可展现瓦岗寨是替天为民的正义之师:又有实惠又得名声。
翟让很爽快地批准了李勣这一建议。自此,瓦岗军供应充足,武器精良,还有余力时常接济一下周边百姓,在普通百姓心中地位越来越高,来投奔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快便发展为万余人。
而且,李勣的这一游击建议,使瓦岗军远离本土,即使因屡次打劫官船而被隋朝盯上,也会因军队不停流动而被视为流寇,从而让隋朝放松警惕。并且,瓦岗军也正是利用了通济渠一带水道复杂这一点,不停迂回游击,使隋军无法将其全歼,为义军日后获胜创造了条件。
大业九年(613年)正月,隋炀帝二征高丽,又一次全国调兵,征用民夫、物资。这激起更多的民众揭竿起义。诏令发布的正月,便有王润、杜彦冰、李德逸于平原郡(今山东陵县)起义,有众数万人;白瑜娑于灵武郡(今甘肃灵武西南)起义,号奴军。二月,韩进洛于济北(今山东东阿东北)起义,聚众数万人。三月,孟海公于济阴(今山东曹县北)起义,众至数万人;郭方预于北海(今山东益都)起义,自号卢公,有众三万人。五月,甄宝车于济北起义,聚众万余人。
当年六月,炀帝最信任的大臣司徒杨素之子——杨玄感趁炀帝北征高丽之际发动叛变,在黎阳(今河南浚县)公开起兵造反。这样一来,反隋之人更多了。七月,刘元进在余杭(浙江杭州)举兵响应,“亡命者云集”,旬月间,众至数万人。八月,朱燮、管崇于吴郡(江苏苏州)、晋陵(江苏常州)一带起义,“民苦役者赴之如归”,很快发展到十万多人……
杨玄感的起兵反隋,在山东、河南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人心更加浮动,九至十月间,就有吴海流、吕明星、彭孝才、各谦、孟让、孙宣雅、韩相国等人起义,少者数万人,多者十余万人。浙江西部、陕西等地也有数量不等的农民军。一时间,豪杰并起,千峰竞秀。后世的说书先生们更是将此段敷衍成七十二路尘烟,三十六路反王,煞是热闹好看。只是,后世看着热闹,当时瓦岗的翟让和李勣,单雄信等人可就有苦难言了。天下群雄蜂起这是好事,因为瓦岗寨并不出众,隋朝要找出头鸟打,并不会找上瓦岗,军相比之下很不出众,可能成为别人的附庸,甚至让其他强大农民军吞并。如何更好地发展瓦岗寨成了翟让等人的头等大事,也就是在此时,一位人隋末的牛人悄悄走上瓦岗山,他的到来可以说彻底地改变了历史。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