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仕途·师徒:曾国藩与李鸿章 > 第 5 章 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做官是考出来的
第2节 从“农二代”到“官二代”——父亲为鸿章开路

  写到这里,李鸿章要登场了。李鸿章,本名章桐,号少荃(泉),他出生在道光三年(1823)阴历正月初五。李鸿章的出生并不像曾国藩那样神秘,但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李鸿章在这个日子出生,全家喜出望外,都认为是个好兆头。李鸿章的老家在安徽省庐州府合肥以东的一个叫祠堂郢村的地方,和曾国藩的家乡一样,这里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
  
  据说,李家一直喝村中的一口井里面的水,而这口井有着非凡的魔力,一路保佑李家飞黄腾达。不管怎么说,这时的李鸿章只能归为“农二代“,因为此时父亲李文安还在科举之路上奋斗着。
  
  李鸿章是家里的次子,老大叫李瀚章,比李鸿章大一岁。自小父亲李文安就没有放松对李瀚章、李鸿章的教育,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上仕途,所以在李瀚章、李鸿章六岁的时候就到父亲开设的私塾里学习。有了当老师的爸爸,自然两人的进步很大。
  
  李鸿章天资聪明,头脑灵活,打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比如说一次李文安把李瀚章、李鸿章叫到一起给他们出题,考考两个人的本事。李文安说了个上联:“年用数百金,支付不易。”哥哥李瀚章想了半天也没想到下联,可李鸿章看着窗外对答道:“花开千万朵,色彩无穷。”对得很工整,也很有诗意。随后,李文安又出题:“风吹马尾千条线。”这次李瀚章想到了下联,“雨撒羊皮一片腥。”这个下联怎么看都只能用凑合来形容,“一片腥”这三个字太粗俗了,对联这种文雅的东西,出现这样的字眼,实在是太俗了。
  
  而李鸿章也出了自己的下联,“日照龙鳞万点金。“估计就是不懂对对子的人看了这个下联也会觉得不错,龙、金这是多么好的字啊,这样说起来李鸿章至少比哥哥在文学造诣方面要强不少。和曾国藩的童年比起来,李鸿章的童年要多姿多彩一些,毕竟李家的物质条件要比曾家好一些。幼时的李鸿章可不是省油的灯,没有少捣蛋。
  
  一次,李文安和家人闲聊,说家里养的金鱼产子特别多,应该会有更多的孩子和学生能考取秀才,大家就掐手算算看谁能当上秀才。算来算去,觉得大儿子李瀚章希望很大。可到了第二天,鱼缸里的金鱼全死了,追查下来竟然是李鸿章干的。父亲就问他为什么要把金鱼全弄死。结果你猜李鸿章怎么回答的?——“别人都能当秀才,为什么独独我不能当,所以金鱼不可留。”十来岁的李鸿章偷听了大人的谈话,自己没有被列入大人的名单,他非常气愤,就把金鱼弄死了。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李鸿章性格孤傲,做事有些手腕。不过,父亲并没有责怪他,反而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开始着力培养他。和少时曾国藩相同的是,李鸿章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性格而目空一切,他仍旧孜孜不倦地苦读。不过有一点儿李鸿章是无法和曾国藩相比的,李鸿章对于做学问只限于读,而并不像曾国藩那样研究,可以说曾国藩之所以成为理学大师,与他少年时期的刻苦用功有着很大的关系,逐渐领悟到了理学的精髓,从而为日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观李鸿章,他只处在为学习而学习的阶段,和现在大多数的学生一样,只学习知识,而不懂得总结知识,泛泛地把知识作为一种负担,而不是从知识里获取真理,这就造成了李鸿章不会成为另外一位理学大师的原因。但不管怎么说,李鸿章还是在学海里努力地畅游着,期间他还跟随不少老师学习,学业突飞猛进。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七岁就考取了秀才。而他作的一首七言诗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他的少年得志、理想宏远。
  
  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
  
  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只一鸥。
  
  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这时的李文安已经在京做了官员,这给李鸿章的全家带来了无尽的荣光,也激励着李鸿章奋发图强。从“农二代”到“官二代”,可能李鸿章并没有意识到这与科举有多深的联系,但科举这一关是他一定要过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被庐州府学选为优贡,父亲就让他来北京,准备乡试。李鸿章踏上了北去的旅途,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而就是这次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为他认识了一个人—曾国藩,一个真正改变他一生的人。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