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第一章
-
汉武帝雄才大略,他一生中与匈奴的交战,是西汉最重要的战事。
在中国历史领域,以往一直有一个旧观念,或者说,中国存在着一个两千多年的历史现象:“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明代宋濂语)今天看来,这一旧观念反映的是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是值得反思的,它不利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不利于各民族团结。
但是,它却是中国古代两千多年间无法回避的历史现象。秦汉时,北方主要有匈奴、突厥、东胡三大族系(参见林幹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他们顽强不息地以扰边南侵的方式,要参与到与中原汉族共同缔造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来。怎样才能参与进来,并最终融为一体?一个字:打!好比两块铁,互相击打,火花四溅,但老这么碰下去总不是办法。把两块铁放到同一只打铁炉内烧红,再叠放到一起锻打,把铁碴打掉,纯铁留下,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了,牢固了。
秦汉时,这种“参与愿望”表现得最为强烈的是匈奴。
由于中原本身长期处于战乱动荡之中,因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修了一道万里长城,对北方匈奴采取了“隔离”政策。希望“闹中取静”,但“静”不了。刘邦建立西汉之初,为平定韩王信叛乱,在白登山(今山西阳高县南)遭受过匈奴军包围,史称“白登之围”。刘邦鉴于内乱未平,政权尚不巩固,对匈奴采取了退让妥协政策。但这种政策只能缓解一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我有这样的看法,万里长城其实是为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一座伟大纪念碑,纪念他们顽强不息地要参与到缔造中国历史进程中来的伟大精神。
一、汉武帝的尚武政策
汉武帝继位时,西汉已开国六十多年,经历了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五代,完成了由乱到治的过程。文、景两朝,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史称文景之治。尤其汉景帝时期,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是一个转折点,表明西汉政权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得到彻底解决,国运进入和平发展轨道。文景之治,使西汉政权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太仓之粟露于外”的富裕景象,老百姓日子好过多了,国力也有极大提升。这时,西汉朝廷对北方匈奴不断入侵扰边越来越不能容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登基后,就“欲事灭胡”,第一年就派博士公孙弘出使匈奴刺探情况,第二年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准备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以断匈奴右臂”。但是,当时朝政还受到汉武帝老祖母窦太后的制约,朝中老臣也都安于现状,主张继续对匈奴奉行“和亲加送礼”的政策(陈序经著《匈奴史稿》)。汉武帝知道不能操之过急,头几年继续沿用这种政策。
但汉武帝胸中自有打算,他着手进行抗击匈奴的各项准备。他把长期在边境与匈奴作战的两位名将李广、程不识调入京内,分别担任未央宫和长乐宫卫尉,一方面通过他们了解匈奴情况,一方面向他们灌输抗击匈奴的意图,也亲自考察他们的军事才能。元光四年(前134年),汉武帝提拔李广为骁骑将军派往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将程不识提升为车骑将军派往雁门(今山西右玉县南),驻防抗击匈奴第一线。
随后,就发生了马邑伏击战和边市袭击战,这两次汉匈交战,是汉武帝小试牛刀。
马邑伏击战发生在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雁门关外有座重要边城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东北三十里马邑村)。马邑城里有位土豪聂壹,通过王恢向汉武帝献计道,他可以利用与匈奴边市贸易的机会,用假投降的方法吸引匈奴单于领兵前来,我们提前设伏,一定可以击败匈奴。汉武帝打击匈奴的心情已经压抑了很久,这一次,他借聂壹所献之计为由头,召集群臣讨论,先说出了自己的意图:“朕饰子女以配单于,币帛文锦,赂之甚厚”,但单于仍“侵盗无已”,边境百姓不得安宁,“今欲举兵攻之,何如”?大臣中分两派,王恢竭力支持,韩安国竭力反对。汉武帝下决心要打,采纳王恢意见,利用聂壹吸引匈奴,决定打一次马邑伏击战。汉武帝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让一位反战派头面人物韩安国担任马邑伏击战的统帅,明显失策。部署既毕,聂壹“逃”往匈奴,对军臣单于说,我准备杀掉马邑长史,举城投降匈奴,妇女财物尽归匈奴,请单于派兵接应。军臣单于一听有利可夺,允诺之。聂壹回到马邑,从监狱里拉出一个犯人杀掉,把他的人头挂在马邑北门城楼上,对军臣单于的使者说,马邑长史已被杀掉,“可急来”。军臣单于领兵十万前来,行至离马邑百余里,只见牛羊遍野,不见牧人,顿生疑惑,停止前进。这时匈奴抓到一名巡边的雁门尉史,用长矛对准他的心窝,尉史把汉军埋伏的情况全盘供出,军臣单于大惊,庆幸自己没有中计,迅速退兵。军臣单于认为这名雁门尉史救了匈奴,封他为“天王”。马邑伏击战计划全部落空。汉武帝盛怒之下,把王恢逮捕,投进监狱,迫他自杀,以谢天下。马邑伏击战后,军臣单于进行报复性扰边入侵,袭杀边郡官吏,掳掠百姓,汉匈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边市袭击战发生在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秋天。由于匈奴各种生活物资对内地的依赖性很大,边市贸易仍在正常进行。当年春天,匈奴又入侵上谷郡掳掠杀人。入秋,汉武帝命令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卫青四将各率万骑左右的兵力,乘边市赶集之日,兵分四路同时出击。但这次作战出师不利。公孙贺出云中(郡治在今内蒙托克托县东北)事前缺乏侦察,判断有误,未遇匈奴,空手而归。公孙敖出代郡(郡治在今河北省蔚县西南),反被匈奴打败,损兵七千。名将李广出雁门,寡不敌众,全军覆没,本人负伤被俘。“飞将军”李广在匈奴名声很大,匈奴俘获李广后如获至宝,用布络将负伤的李广挂在两匹马中间驮着他走。李广斜眼瞄见近旁有位少年骑着一匹好马,他运足力气,翻身跃上少年马背,抱住少年飞奔,一路逃了回来。按西汉军律,吃了败仗的公孙敖和李广当斩,他俩花钱赎为庶人。
这一仗,有位年轻将领卫青却一战成名。卫青出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对匈奴勇猛直追,一举攻破了匈奴的龙城(今内蒙古正镶白旗附近),歼敌七百,得胜凯旋。龙城是匈奴单于大会属国诸王、祭祀天地祖先的圣地。卫青攻破匈奴龙城,对匈奴震动极大,而对汉武帝则是一次鼓舞。
卫青是个私生子。卫青生父郑季是位县一级的小官,在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当差。平阳公主原先叫阳信长公主,嫁给曹参的后代曹寿为妻,曹寿是平阳侯,随夫改称平阳公主。郑季与平阳公主家的奴婢卫媪私通,生卫青。卫青小时候被送回郑季家抚养,郑季的嫡妻和嫡子们都歧视卫青。卫青稍大,平阳公主很喜欢这孩子,又让他回到母亲身边来,做平阳公主的侍从骑奴。卫媪生有一男三女,卫青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大姐叫少儿,二姐叫子夫。子夫能歌善舞,汉武帝有一次在姐姐家看上了子夫,被选入宫中,很快得宠,子夫的弟弟卫青也被召入建章宫去当差。汉武帝的陈皇后无子,得悉子夫怀孕,心生嫉妒,拿卫青出气报复,编个理由将他下狱,准备杀死卫青。汉武帝的侍从公孙敖与卫青是一起练习骑射的骑友,约了几位壮士劫狱救出卫青。这件事被汉武帝知道,他不仅没有责备这几个年轻人,反而任命卫青为建章宫宫监,做自己的侍中。子夫生下儿子后,封为皇后,卫青升为太中大夫。卫青没有辜负汉武帝对他的关爱栽培,初次领兵出战就立下显赫战功,被封为关内侯。从此,卫青成为汉武帝手中的一张王牌,成了抗击匈奴的主将。
二、河套战役
万里黄河,唯富一套。黄河全长五千余公里,最为富庶的是河套地区。河套以南,史书上称“河南地”,水网密布,农牧皆宜,离长安又很近,成为汉匈争夺的核心地带。秦始皇“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击北胡,略取河南地”,夺回的就是这一地区。
汉武帝大举反击匈奴,最先取得突破性胜利的也是在这一地区,史称“河南之战”。这与现代人概念中的“河南”相去十万八千里,不如改称“河套战役”更明白。
河套战役的主将是卫青,战役持续时间长达两年,分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秋天,匈奴兵分三路扰边。左路两万余骑攻辽西郡(今辽宁义县西),杀死辽西太守;中路攻入渔阳郡(今北京密云西南);右路攻入雁门郡(今山西右玉县南)。卫青率三万骑出雁门,李息率兵一部出代郡,将匈奴军击退。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