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行唐县志·人物志》安仲琨同志文字资料
-
安仲琨(1915~1949年),乳名锅子,玉亭乡西桥村人,幼时家贫,6岁开始习武, 8岁入本村小学读书, 后因家境不济辍学。民国21年(1932年)春,胸怀报国之志的安仲琨,瞒着家人只身夜奔曲阳城,加入国民党第106师。由于有一定武术根基和文化基础,很快被任命为军队武术教习,并被提升为重机枪排排长。民国24年(1935年),因憎恨国民党枪口对内、消极抗日而辞职还乡。“七七事变”后,安仲琨参加了范子侠领导的抗日义勇军。民国28年(1939年)11月,抗日义勇军易帜为平汉抗日游击纵队,直属八路军129师,安仲琨先后出任平汉抗日游击纵队基干二团、邢台团、武安团与邢沙团团长、平汉抗日游击纵队基干团团长兼基干二团团长。民国29年(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平汉抗日游击纵队与八路军部队合编为八路军太行军区第10旅,安仲琨任该部独立团团长。8月,安仲琨率团参加了百团大战三个阶段的战斗。10月,安仲琨任第2军分区六纵队47团团长。经过血与火的战斗考验,安仲琨以“足智多谋,作战勇猛”享誉军营。一杆枪、一把刀杀的日军闻风丧胆,被视为“平汉纵队第一虎将”,极得部队首长赏识,在八路军129师总部,被视为“最剽悍的年轻团长之一”。胸怀报国志向的青年人,多慕名前来投军,安仲琨团的编制最多时达5000多人。
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蒋介石策动全面反共,安仲琨又踏上新的征程,相继参加了上党、平汉、白晋、陇海路、大杨湖、汤阴、襄樊等战役、战斗。民国37年(1948年)7月,安仲琨出任中原野战军12军36师参谋长。民国37年(1948年)11月,参加淮海战役。民国38年(1949年)4月,随部队横渡长江。1949年11月17日,在进军大西南的第二阶段——重庆战役马头山战斗中,安仲琨亲赴前线参加战斗,遭敌炮袭,壮烈牺牲,终年34岁。
安仲琨戎马生涯16年,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情况多么险恶,始终坚守革命理想和气节;无论军事指挥还是政治思想工作,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勇于探索,表现出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战斗中他冲锋陷阵,屡建功勋,为巩固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仲琨牺牲后,葬于四川省彭水县黄家坝,1950年春迁葬于重庆南郊北碚烈士陵园。河北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存安仲琨烈士遗照一幅及简单传略。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