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战旗下的军魂壮歌》创作札记

几年前,笔者就在《行唐县志》上见到过安仲琨的名字,不过,他仅是作为词条收录进了“革命烈士英名录”而已,除了载有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参加革命年月、牺牲年月、牺牲地点和牺牲时职务等内容外,再也没有其他介绍了。一个牺牲时职务为“师参谋长”的阵亡烈士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传奇,始终无从知晓。

笔者能够接触安仲琨的事迹,着手创作《战旗下的军魂壮歌》,首先得益于县党史办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建国60周年之际,《重庆晚报》时政新闻部的一封寻求帮助查找安仲琨家乡资料的邮件,引起县党史办的高度重视。

几经联系,寻访安仲琨烈士的亲属,了解相关情况,积极和重庆方面进行沟通,并嘱咐笔者将来写一篇关于安仲琨烈士的纪实文章。所有前期准备工作,都是由县党史办负责完成的。

一个多月后,安小楼撰写的上万字的纪念文章《英魂忠骨应犹在》放在了笔者案头,其手写文稿素材丰厚、事迹感人至深。在此手稿的基础上,笔者才开始了再创作。可以说,如果没有县党史办做这些繁杂的前期工作,没有安小楼几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的大量的鲜活素材和史料,就没有《战旗下的军魂壮歌》,安仲琨烈士的事迹恐怕至今依然鲜为人知。

“我作为远在重庆的一个记者,深为行唐人民有安仲琨这样优秀的儿子而感动。我准备到重庆北碚区民政局去一趟,看能不能找到有关安仲琨安葬的一些情况。总之,就像电影《集结号》里说的一样:总不能让我们的英雄没有影子啊!”《重庆晚报》时政新闻部记者张卫如是说。

安仲琨烈士的事迹,打动了远在重庆的报社记者,甚至在2009月7月1日的《巴渝都市报》“特别报道”栏目,推出了千字人物故事《魂系马头山》。然而,安仲琨的事迹却在家乡的故土上始终尘封。

一定要创作出像样的纪实作品,将革命先烈的事迹在社会上公开张扬出去!最起码也要在行唐的党史上、县志上留下一抹色彩!——这是笔者下定决心创作《战旗下的军魂壮歌》的初衷。

安仲琨烈士的侄儿安小楼,现年65岁,受父亲、叔父重托,多年来一直寻找着烈士的遗骸下落。他对伯父一往情深,十几年来致力于搜集整理相关史料,到安仲琨生前所在部队、陵园走访调查,拜访当事人、老领导,掌握了许多细节和鲜活事例。感叹于烈士的传奇人生和英勇事迹,至今安小楼每每提及于此,依然是热泪盈眶!

经过笔者几个夜晚的连续奋笔疾书,三万多字的《战旗下的军魂壮歌》于6月28日完成初稿。后来,笔者又和安小楼多次沟通联系,核对修订文稿讹误,正式定稿。

《战旗下的军魂壮歌》创作完成后,适逢县志办二轮续修《行唐县志》,赶了个修志的尾声。经笔者再次精简摘要,整理出千字左右的“人物志·安仲琨篇”,提交县志办审核通过,遂填补了县志记载的人物空白。

2009年8月31日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