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一问一世界:青少年版 > 第 3 章 怎样选,才不会错?
第1节 你能看得更远吗?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再选择传媒行业吗?”

这是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问题,它事关选择,事关人生路应该如何去走。

我的回答是,我还会这样选择。

不过,最初做这个选择,并非是因为我有多么深谋远虑,而是因为在那时我更多地属于被选择方。工作几年后,我也开始有一些怀疑,因此只身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深造时,我选择的是国际事务学。更多的学习和体验,反而让我逐渐坚定了从事传媒行业的决心。不同的是,这一次的选择既是深思熟虑的,也是完全忠于内心的。

选择无分对错,只有好坏。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好的选择,尽管它并不会顺风顺水。但因为忠于真实的自己,我才能更有勇气和力量去抵挡风雨。

做一个好的选择,需要些什么?简单来说,是远见、洞察力、勇气,但最重要的是:无论成败,忠于内心。

历史上,很多的政治风云变幻,往往藏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之下。那些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大腕们,似乎在轻描淡写间就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但轻描淡写的背后,是他们不同常人的远见、智慧与运筹帷幄。说到这些,就不得不提及当年的“自行车大使”乔治·布什。

据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回忆,1971年,当时他只有11岁,因父亲担任尼克松总统的特别助理而有机会到白宫去参观。这一天,他看到基辛格博士正拎着一个公文包向门口的轿车走去。洪博培主动帮博士拎包,还随口问了一句:“您这是去哪儿啊?”基辛格轻描淡写地回答道:“去中国。”这正是当时美国最大的国家机密!当然小男孩完全不知道这个信息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新闻价值,而且在当时的情形下,就算他告诉了别人,也没人会相信。

此时的乔治·布什对两国最高层的秘密外交还一无所知。但作为美国驻联合国的代表,他从中国外长黄华拒绝与苏联大使握手的一幕中察觉到玄机。

1973年,美国在北京设立了联络处,对中国的强烈好奇让老布什谢绝了出任驻英国或法国大使的邀请,而要求来北京担任联络处主任。

到中国不久,布什就开启了打破陈规旧俗的第一步。一般各国政要在中国使馆区都是汽车出行。但布什却认为,既然他来到中国,就应该用中国人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再没有什么方式比在北京城里骑自行车更能打破使馆区沉闷的外交气氛了。

老布什夫妇经常踏着当时常见款式的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间穿梭。他们也常到外地旅行,访问工厂和农村,和最普通的老百姓对话,试图了解最真实的中国。朋友们称他和他的夫人是“像中国人一样骑自行车的布什夫妇”。

“尽管我对中国并不了解,但我觉得中国就是未来,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多年后接受我采访的老布什这样回忆道,“我打赌说,中国会成为一个强大的新兴国家,成为国际社会一个至关重要的成员。”他依然认为当初的选择“非常正确”。事实上,对于当时还对中国抱有强烈敌意的美国人来说,这种想法是很具前瞻性的。

他回忆说:“柏林墙倒塌之后,苏联解体,东欧政府纷纷更替。当时很多人预测中国不久就会步其后尘。但我不那么看。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让中国经济起死回生,社会不再封闭,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这样的政府不太可能倒台。如果中国的改革再晚10年,情况就很难说了。”

所谓远见,即洞察力,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它是一种稀缺资源,它不要求当事人有多么聪明,但需要他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

和他一样有远见的,还有英国的前首相托尼·布莱尔。

托尼·布莱尔是1997年5月开始担任英国首相的,此时正值香港回归在即。甫一上任,布莱尔提出了两条对华新政策:一是“英中关系要有新的开端”;二是“香港应是两国关系的桥梁,而不是障碍”。

他所倡导的这些方针,使得英国在香港回归问题上有了指导性意见,从而开始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

1997年6月10日,时任中国驻英大使的马振岗,应邀参加著名媒体人默多克的一个家庭宴会,在那儿他很意外地见到了英国首相布莱尔。

布莱尔和马振岗相谈甚欢,在这个私人场合大谈中英两国将面临的世纪大事件。布莱尔表示,在香港问题上,工党政府将会和中国政府合作,并很明确地表示他将会出席政权交接仪式。马振岗立刻意识到,布莱尔在通过自己向中国传递某种重要讯息。一般来说,这种场合,各个国家派出自己的外长代表参加就可以了,而对方首相要亲自出席,仪式的规格就会提高,同时,他的参加也可以保证交接的顺利进行。马振岗立即把这个重要讯息传递给国内。

这位细心的首相甚至还担心马振岗没有理解自己传递的信息。于是在宴会结束的当晚,布莱尔办公室的人给中国驻英使馆专门打了个电话,提示中方今天宴会中布莱尔传递了很重要的信息,不知道马大使是不是注意到了。

这个小插曲足以表明布莱尔对于香港回归的支持和重视。于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在香港回归仪式上,对比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英国在香港的最后一任总督)阴郁的神情,布莱尔的表情是轻松平和的。

他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我们不能生活在过去,必须面对现实。我当时的想法是:看,这就是中国。她很快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有一天可能成为最强大的。”

香港回归后,中英关系也很快进入了快速而良好的发展轨道。在布莱尔当政的10年中,他坚持对华友好与合作政策,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即使在他告别英国政坛后,仍在继续为推动中英关系不懈地努力着。

2008年8月,北京成功举办了让世界为之瞩目的奥运会。布莱尔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称北京奥运会代表一个新纪元,中国的开放进程已不可逆转。随着现代化中国的形象日益清晰,世界对中国的无知和恐惧会慢慢淡出。权力正向东方移动。

布莱尔还告诉我,他的儿子从7岁起就开始学习中文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