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节 第五章
-
三、人间天堂杭州
杭州是江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城市。马可·波罗多次光顾此地,他把杭州称为Quinsay,很显然,他沿用的是南宋时的称呼——行在。马可·波罗把杭州称为“天城”,不远的苏州称为“地城”,这不由得使人想起“天上天堂,地下苏杭”这句古老的谚语,显然,不通汉语的他曲解了这句谚语。
在游记中,马可·波罗对杭州众多桥梁、街道、运河所构成的纵横交错的水陆交通,都有非常仔细的描述,也许正是杭州与其家乡威尼斯相似的美丽,使马可·波罗对杭州发出了由衷赞叹:“这座城市的庄严和秀丽,堪为世界其他城市之冠,这里名胜古迹非常之多,使人们想象自己仿佛生活在天堂。”
作为元代江南最繁华的大都市,杭州琳琅满目的商品与热闹非凡的集市,自然不会被常年经商的马可·波罗放过。在游记中,他写道:城内除掉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店铺外,还有十个大广场或市场,这些广场每边都长达半英里。大街位于广场前面,街面宽四十步,从城的一端笔直地延伸到另一端,有许多较低的桥横跨其上。这些方形市场彼此相距四英里。广场的对面,有一条大运河与大街的方向平行。这里的近岸处有许多石头建筑的大货栈,这些货栈是为那些携带货物从印度和其他地方来的商人而准备的。从市场角度看,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
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
马可·波罗所说的广场前面的大街,实际上就是南宋杭州的御街。南宋的御街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2008年3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进驻中山中路,寻找南宋御街的踪迹。经过近二十天的挖掘,在中山中路112号附近,距离地面约两米处,两段尘封了数百年之久的南宋御街重见天日。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考古工作者挖到的南宋御街是由香糕砖铺成的,但历史学家根据相关文献却说,南宋御街是条石板路。据《咸淳临安志》记载,整条御街长一万三千五百余尺,“旧铺以石”,纵横共用石板三万五千三百多块。
这次发现了两处香糕砖的道路,一处是斜的排列,比横的砖要低一些,因受力较均匀,这些斜的御街是基础,在上面后来又横着铺了一层香糕砖。这种香糕砖是宋代的典型砖,外形似香糕,较现代砖细长。这种砖比普通的砖要沉,硬度强,敲起来声音清脆。
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可能是杜撰,难道历史文献也有谬误?
很快,所有的谜团都有了清晰的答案。在香糕砖之上,考古人员意外地发现了一些南宋的石板。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压在上面的元代大街、明清大街以及民国时的道路。
南宋御街宽达十六点五米,现在发掘的只是局部。从发掘的情况看,原先的御街都是香糕砖铺的,到南宋后期,才全部铺上了石板。这次的考古发现与马可 · 波罗的记载相吻合,在元代地层,发现了一条用石块砌成的沟,正是元代大街东边的排水沟,而这条大道也都铺上了石板。现在的中山中路宽约十二点五米,元代大街相比要宽得多。
西湖是杭州最著名的景点,相信每一个到过此地的人都会流连忘返。马可·波罗对西湖景色有长篇累牍的描绘:在湖的周围有许多宽敞美丽的住宅,都是达官贵人的寓所。还有许多寺院,寺中住着众多僧侣,他们都十分虔诚可敬。靠近湖心处有两个岛,每个岛上都有一座美丽华贵的建筑,里面分成无数的房间与独立的亭子。……在湖中有大量供游览的游船,这些船长约十五至二十步。船底宽阔平坦,所以航行时能保持平稳。所有喜欢泛舟行乐的人,或是携带自己的家眷,或是呼朋唤友,雇一条船就可以到湖上荡舟。船上有很多桌椅和各种必需的器皿。船舱上面铺着一块平板,船夫就站在上面,用长杆插入湖底撑船前进。湖深不过三四米,想去哪里都可以,随心所欲。船顶的下面和船舱四壁,悬挂着各种图画。船身两侧的窗户可以随意开关,游客坐在船里就能饱览全湖风光。在湖上游览的乐趣,的确胜过陆地上的任何游乐。整个湖面宽广明秀,站在离岸不远的船上,可以观赏全城的景色,能看到各处的宫殿、庙宇、寺观、园囿、树木。在湖上还可以欣赏其他游船,它们载着游人,往来不绝,风光宜人。
马可·波罗对西湖的描绘,即使在今天,也不能说是过时的。
四、返回威尼斯,《马可•波罗游记》出版
元朝灭亡南宋后,南北阻隔被打破,全国实现了统一。为了进一步加强南北地区联系,元朝在以前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陆续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使杭州到大都的运河航道全线贯通。马可·波罗来华期间,目睹了大运河建成后所带来的奇迹,称:“河中的水宽而深,就像大河一样。它起到很好的联结作用。满载货物的大船可以从瓜洲一直航行到汗八里城。”
马可·波罗曾多次沿大运河南下,游览运河沿岸的城市。这些城市,在他的游记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在镇江是如何进行记述的。马可·波罗回忆说,在他到镇江前,在瓜洲对岸看到江中“有一座完全由岩石构成的岛屿,岛上建有佛寺一座,寺内住着二百名和尚,敬奉众多偶像”。这显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金山寺。只不过,沧海变桑田,当年在江心的金山寺,因长江南岸泥沙淤积,如今已与南岸连为一体,成为镇江著名的名胜古迹。
上面介绍的,只是《马可·波罗游记》的几个小片段。实际上,《马可·波罗游记》所记中国见闻,涉及地域之广阔,细节之生动,都是无与伦比的。
马可·波罗一家久居中国,思乡心切,多次向忽必烈提出返乡要求,都没有获得批准。但机会最后还是被他们等到了。
忽必烈的侄孙,统治波斯地区的伊利汗国君主阿鲁浑汗,在王妃卜鲁罕去世后,根据她的遗愿,派遣三位使臣到元朝,请求迎娶一位与卜鲁罕同族的姑娘。忽必烈在卜鲁罕的同族中挑选了一位名叫阔阔真的姑娘,让三位使臣带回去。
马可·波罗一家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向忽必烈提出愿意护送阔阔真一行到伊利汗国。这次,忽必烈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1291年初,马可·波罗一家从泉州港扬帆出海,从此,告别生活了十七年之久的中国。1293年,抵达伊利汗国霍尔木兹港,以后又于1295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威尼斯。
回到家乡的马可·波罗,在若干年后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并在战争中被俘。在狱中,为了打发自己的无聊时间,1299年,他开始向狱友鲁思蒂谦诺(Rusticiano)讲述自己在东方的种种见闻,由后者记录成书。几个月后,这部书已在意大利境内随处可见。这就是闻名后世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既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东方见闻录,又是一部长期聚讼纷纭的旅行记。即使在其生前,也有不少人对游记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1324年,马可·波罗去世后不久,又有一个扮作小丑模样的演员出现在威尼斯每年的嘉年华盛会上,他自称“马可百万”,总是对任何事物都夸大其词,并辅以各种夸张的表情、手势,来取悦观众。马可·波罗被视为不诚实、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直到今天,英语中还用“这是一个马可·波罗”,来形
容一桩虚假、不真实的事情。
临终前,朋友为了马可·波罗的灵魂能够升上天国,请求他取消游记中那些难以置信的说法,而马可波罗的回答却是:“我还没有说出自己所见所闻的一半呢!”
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的真伪,争论还在继续。但无论如何,它为当时封闭的欧洲世界打开了一扇文明的窗口。
西方有学者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疑是振聋发聩的,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无数的西方人为马可·波罗笔下的那个神秘的国度而着迷,被它的富庶所吸引,甚至纷纷踏上了追寻的道路,并因此而开启了人类社会一个崭新的时代。
美国蒙古学家莫里斯·罗莎比指出:“蒙古时代间接地催生了欧洲人15世纪探索世界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发现绕过好望角到达亚洲的航线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寻找由西方通往印度之路而未果时达到高峰。”
1492年8月 3 日,西班牙帕洛斯港,由三艘小帆船组成的探险船队即将起航,目的地是遥远的东方。而船队的首领,也是一位意大利人,他就是日后因发现新大陆而名满天下的航海家哥伦布。
在哥伦布的行囊中,装着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正是《马可·波罗游记》。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