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西山踏雪(1)

2013年3月20日,春分日,这一天在旧京本该是皇帝在日坛祭日为江山社稷、天下苍生祷告的,但昨夜古都却飘起了雪,这也许是告别壬辰年漫漫寒冬的余韵残雪吧!

今晨打开窗帘被北京的美震撼了,目光所及之处是一片银白的琉璃世界,雪很松软,树挂厚厚的,早晨的气温还很低,但毕竟是春天了,雪已经在慢慢地融化。走在小区里,匆忙赶去上班的行人也会被这美景拽住脚步,掏出手机留住这最后一场雪。此时的我突发奇想,今天不如去感受一下西山晴雪吧!作为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名声大得很,但是在当下这繁忙的大北京中还能有心去赏的人毕竟是少数了,想想今人的生活,其实不是不想放慢,实在是不敢放慢啊!

八百多年前的金代,金章宗为当时还是金中都的北京钦定了“燕京八景”。那也是一个冬日,雪后初晴,金章宗去西山观雪之后返回都城,到达皇城之时金章宗从颠簸了一路的马车上下来要舒活一下筋骨,当他回头望向来时的路,只见残阳照耀下,雪后的西山美不胜收,此时的天空蔚蓝,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金章宗默立了良久,深邃的目光望着西山,吟出了两句诗“西山御屏江山固,积雪润泽社稷兴”,于是燕京八景中便有了“西山积雪”。此后这个名字几经修改,元代时称“西山晴雪”,明代时称“西山霁雪”,直至清代,那位风雅潇洒的乾隆帝为西山写下了一首诗《西山晴雪》:“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日,千林琼屑映朝晴。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只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碗伴高清。”从此以后明代的“西山霁雪”正式改称“西山晴雪”并且沿用至今。

此景颇受历代帝王的独宠,以至于若干年后乾隆又一次诗兴大发,咏叹西山晴雪之美,“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数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这首诗被刻在了石碑上,这就是矗立在香山半山腰上的“西山晴雪碑”,而今的游人大多以看到此碑便认为自己观赏到了“燕京八景”之一,实则差矣,西山并不单指香山,雪后初晴也并不是此碑处景色绝佳,今天我去西山踏雪便没有选择香山,而是悠然地走进了樱桃沟。

每每来到西山一带,我并不怎么登香山,而是独爱植物园、樱桃沟,虽然香山有勤政殿、双清别墅、香炉峰、西山晴雪碑以及现代化的登山索道,但总是觉得这里不如樱桃沟使人怡然。回想当年曹雪芹选择黄叶村著书《红楼梦》想必是有他的理由的,樱桃沟好似有一种自然与人文赋予的节奏感,引领着你的脚步去探幽。

走进植物园的大门便是一条长长的甬道,道路两旁各种花卉的园圃,让你在尘世间躁动的心渐渐地息了下来,暂时忘却身后那都市的繁杂,只一心地去面对山谷前行。此时的节奏是舒缓的,一路坦途、美景相伴并不觉得累,待到筋骨完全舒活开来,甬道开始上扬。抬头望,一座四柱七楼的灰瓦牌楼赫然矗立,正面额书“智光重朗”,背面额书“妙绝横玄”,这座牌楼便是卧佛寺的起点了,原本是一座木质牌楼,但因为解放初期破损严重,所以现在这座是1984年重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了。

穿过牌楼,身旁的花圃变成了两行参天的松柏古树,而刚才一路走来舒缓的节奏也顿时变得庄严肃穆了起来,因为甬道开始上坡,人们必须向前弓着身子才能前行,这也是告诉每一个即将进入寺院的游人,要心怀恭敬。走上斜坡的甬路,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琉璃牌坊,牌坊的正面写着“同参密藏”,背面写“具足精严”,这都是乾隆的御笔。牌坊下有一大两小三座汉白玉拱券门,寺院的三座门分别代表着“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也称“三解脱门”,寺院的一切无不是表法的,三解脱既是佛法的境界也是佛陀对众生的期许,但是穿过此门是否真的会“解脱”,当然还是要看众生自己的心性了。

卧佛寺有五大景观,古往今来一直被大家所津津乐道,走进山门便是古寺第一景——放生池。寺院修建放生池意在宣扬佛教护生的理念,但是也要因地制宜,所以据我所见到的北京有放生池的寺院多在山中,比如西山大觉寺、八大处灵光寺、凤凰岭的龙泉寺,但那几处寺院的放生池都是方形的,而卧佛寺的放生池却是半月形状,这一点点的改变却为这本该肃穆的山间寺院平添了几分情趣,一架单孔石桥横跨池上,这样的建制在京城实不多见。石桥的栏板上、院中的树梢上积雪未化,而放生池中的水却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泛出粼粼波光,成群的锦鲤在池中串游,池边三两闲适的游人捧着鱼食往池中撒着,无论是人、是鱼还是树,好似一切的众生都在这佛门净土中享受着西山晴雪的这个午后。

古寺第二景——腊梅,在天王殿前,据说这一丛腊梅栽植于唐贞观年间,曾经一度枯萎,后来又神奇般地发出了新芽,所以也被后人称为“二度梅”,取“梅开二度”之意,每到早春时节梅花盛开,自然是摄影爱好者追捧的对象。

古寺第三景——银杏树,卧佛寺的三世佛殿东西两侧有两株古银杏,树龄都在八百多年,银杏树又称“公孙树”,因为它的树龄长,祖辈种下,待到孙辈时方才长成,所以得名。众所周知佛门的圣树乃是菩提树,因为当年佛陀正是在菩提树下静坐成佛的,但因为菩提树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北京的寺院多用银杏树代替菩提树,所以这也是北京佛寺里的圣树了。

古寺第四景——乾隆罗汉像,这一景就需要进到三世佛殿观瞧了。三世佛殿因为供奉三世佛而得名,据说殿堂正中端坐的三尊木质金漆佛像是唐朝的遗物,在三世佛的两侧是清代泥塑彩绘的十八罗汉像,其中有十七位都是身披袈裟,只有一位格外的惹眼,只见他头戴金盔、身穿龙袍,据说这是乾隆皇帝因为一心向佛但身为一国之君又不能出家,所以他命人把十八罗汉去掉一位,换成了自己的塑像位列其中。

古寺第五景——铜卧佛。穿过三世佛殿便是卧佛寺的精华所在了,那尊铜卧佛就静静地躺在卧佛殿里。卧佛寺其实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便建立了雏形,当时叫兜率寺,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卧佛寺的古腊梅是唐朝所植的了。后来寺院在历朝历代几经更名,直到清朝雍正十二年重修时赐名“十方普觉寺”一直沿用至今,而元朝重修寺院的时候在至治元年十二月铸造了一尊重54吨、长5.3米的铜卧佛,这也是元朝高超冶炼技术的体现,因为这尊铜卧佛太有名气了,以至于大家早已忘记了寺院的本名,而习惯性地称呼这里为卧佛寺了。其实卧佛寺在历史上是有两尊卧佛像的,一尊是唐代檀香木雕刻的卧佛,原本供奉在三世佛殿里,明朝时佛像不知所踪,现在寺里只留有一尊元朝的铜卧佛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