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民族企业高奏凯歌上篇

 
  1917年10月20日,上海南京路上人山人海,人们不是在躲避战乱、也不是在游行,而是在疯狂地涌入一家正开业的商场——先施百货。
  
  这条宽不过十几米、长不过两公里的上海南京路,见证了中国近代百年动荡屈辱史,也见证了中国百年商业兴衰史。
  
  1914年8月的一天,一位名叫马应彪的澳大利亚华侨从他的高级轿车中走下,踏上南京路。马应彪看到南京路上人群川流不息、商品琳琅满目,闻到了商机的味道。于是,他买下了日升楼易安茶社旁边的一块地,三年后,上海第一商业高楼赫然竖立,先施百货也就成为第一家由华人自建的民族资本大型百货公司。
  
  自香港割让给英国后,香港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商贸中心。在公司的发展方面自然领先中国大陆,包括当时的上海。先施百货早在1900年就在香港创立,1909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先施百货开业第二年,营业额已达439万元,正当马应彪筹备1周年店庆的时候,郭乐及其弟郭泉在先施百货的对面开设了一家永安百货。与先施百货一样,早在1907年,永安公司就在香港创立。
  
  有趣的是,两大公司以拼楼高的方式展开竞争。当得知永安准备建一座6层高的商业楼时,先施百货马上把5层楼改为6层。永安百货也不甘示弱,立刻在自己的楼顶上加盖“绮云阁”。先施百货咽受到“俯视”后,又硬加盖了3层“摩星楼”。


  
  先施百货不单纯是一个购物的场所,而是一个集购物、戏院、旅馆、豪华餐厅一体化的消费中心。一时间人山人海,甚至有人流连忘返,数日不归。
  
  先施百货和永安百货的开业,掀开了上海南京路繁华的商业序幕,从此“中华第一街”美誉冠绝海内,延绵至今;也标志着中国民族企业开始以昂首的姿态进入“黄金岁月”。
  
  之后,先施百货出来的刘锡基、蔡昌先后在南京路开设了新新百货和大新百货。先施百货、永安百货、新新百货和大新百货,成为当时著名的“百货四子”。有意思的是,“百货四子”四位创始人的祖籍都来自孙中山、郑观应、唐廷枢、徐润、容闳的家乡,它就是近代如雷贯耳的广东香山。
  
  在中国百年商业历史中,有一个家族的名字赫然醒目、光耀夺人,它就是荣氏家族!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荣氏家族的百年光辉基业就是在这个“黄金岁月”里建立的,奠基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荣毅仁之父容德生及其伯父荣敬宗。


  
  十年过去了,荣氏兄弟在无锡的面粉厂和纱厂已具有相当规模。抓住商机、追逐财富或许是企业家的本能,但是真正吸引荣氏兄弟冒险开创基业的或许不是财富、权力,而是冒险本身。正如荣德生所说:“非恃有充实之资本,乃有充实之精神,精神为立业之本。”
  
  1913年,荣德生留守无锡,荣敬宗离开无锡赴上海与人合资创办福新面粉厂,产品还未出厂,栈单便早被抢购一空,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盈利率达80%。
  
  尝到暴利甜头的荣敬宗,采取“非扩大不能立足”的冒险疯狂扩张策略,主张“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在“快”而“多”的鞭策下,荣敬宗一边开设新厂,一边疯狂收购对手,到1922年,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面粉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各厂面粉畅销全国。其“兵船”牌面粉,更远销英、法、澳及东南亚各国,一战间出口达80万吨,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面粉厂的成功经营策略,在纱厂中如法炮制。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后,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等地疯狂收购纱厂,并都更名为申新纱厂,最后一直扩张到申新九厂。其中申新二厂就是收购日本纱厂更名而来,在当时民族情绪高涨的时代,此事被国人称道。
  
  就这样,荣敬宗冒险进攻在前,荣德生稳重经营在后,兄弟二人默契配合、相得益彰,荣氏产业后来居上、势不可挡,荣氏兄弟名噪当时、威望甚高,被誉为近代中国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难能可贵的是,荣氏兄弟日进斗金的同时也广办公益、兴办教育,创办公益铁工厂,开设公益工商中学、纺织院校、面粉院校。如此“心正思无邪”,后生肃然起敬。
  
  荣氏纱厂以咄咄逼人之势扩张,并没有威胁到张謇纱厂的发展,相反,大生一厂、二厂顺势猛进,连年赢利,盛极一时。仅1919年两厂赢利就高达380多万两,创下最高纪录。总计从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间,大生两个厂的利润高达1000多万两,一时间大生股票洛阳纸贵。
  
  荣氏产业和张謇产业的兴盛,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棉纱产业和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国的锭数从1919年的658748增到1922年的1506634,其中63%属于中国厂主。1920年至1922年两年时间,全国成立了47家纱厂,而直到1928年全国才只有120家纱厂。1917年至1922年,全国开办了26家面粉厂,同时兴办了部分榨油厂。
  
  经营纱厂并非当时张謇的全部,民国时期的张謇大部分精力回归到政治理想中。清王朝时期,他高中状元却孤行弃官忍辱从商,一定程度上被判了儒家传统。当他叱咤商场时,却一直没有放弃“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大清末年,张謇立宪改革,多次请愿,失望而归,后大搞南通自治。


  
  民国初定,革故鼎新,合共建制,张謇的政治抱负油然而生,应孙中山之邀担任民国内阁实业总长。不久,他又选择了拥有军权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被任命为农商总长。
  
  处在风云突变的时局中,跨越多重身份的张謇是复杂、矛盾而孤独的,世人应该用“理想”而“务实”观点去理解他。
  
  理想的是他希望尽快结束这种战乱、羸弱,实现“尧舜之治”;务实的是他一再顺应时局,选择合适的人,利用最好的办法结束这一切。
  
  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便号召全国“和衷共济,丕兴实业”。后袁世凯倡导“宜以实业为先务”。一时间兴办实业风潮席卷全国,“环视吾囯,谋祛贫弱之病,佥曰振兴实业”。
  
  然而民囯初建,政局未稳,金融萎缩,财政赤字,经济尚待恢复,法制尚未建立,国民虽有兴办实业之心,但兴办实业之举仍障碍重重、困难重重。就连时任民国农商总长的张謇也毫不隐讳地指出:“民国肇新,破坏之业已终,建设之事方始,然而环顾全省(指江苏省),金融停滞,生计凋残,失业之人骈踵待命,加以军政财政错杂纠纷,稍一举歩,天荊地棘,此诚艰难困危之秋也。”
  
  作为振兴实业的负责人,张謇深知责任之重大、期望之殷切。“今欲巩固民国,非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不可”。务实的张謇本着勤勤恳恳、尽责尽力之精神,既继承又开拓、既顺应潮流又切中时弊,提出并积极实施了近代中国最为务实、最为全面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制度改革纲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