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中国全面抗战的号角吹响了
-
从南京回来后,高兴了没几天,阎锡山的心就沉了下来。险恶的局势不容他喘息。到8月底,南口、张家口相继陷落,晋北完全暴露,战火很快就要烧到他的家门口。
他在太原呆不住了。9月初,他匆匆拟定了一个“大同会战”计划,自己则于雁门关下的太和岭口设立行营,亲自督战。
位于代县以北40里的雁门关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名关”,它又名“西陉关”。《唐书•地理志》载:“西陉,关名也,在雁门山上,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相传每当春雁出塞时节,雁衔芦叶,翱翔半晌,叶落方可渡关,雁门关由此得名。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长城矗立在山脊上,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观其形势,确是“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势控中原”。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这座雄关能扼制住强大日军的进攻势头吗?
在一个天气阴沉的日子,阎锡山率第二战区指挥机关来到距雁门关尚有十几里路程的太和岭口。本来他想选择一个和风丽日的日子来这里的,无奈这一阵子天气一直不好,而情况又越来越紧急,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下车后,他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地势。雁门关下的太和岭口,被从山涧顺下来的一条干沟切成了两半,河西靠太原至大同公路的一侧称作西梁,河东靠雁门山的一侧谓之东梁。第二战区行营就设在东梁山脊下的一个坐东朝西的小小院落里。除了隐在山崖下的那孔穿堂窑洞外,还有一堂两屋的三间向阳瓦房。窑洞可供防空使用,平房可当会议室以及侍从们休息之用。阎锡山对部下选择的这座院落十分满意。
站在这座小小的院落里,能够看到不远处巍峨雄峻的雁门天险。早晨,往往是雾气飘荡,迷迷蒙蒙,如入仙境。过一会儿,山风呼啸,雾气被翻卷成缕缕云带,飘落在山凹,卧地枕石,悠然而歇了。此时,峰峦沐浴在阳光下,珠光水气,斑斓夺目,闪闪烁烁,犹如金盔银甲。面对此情此景,阎锡山的脑子里不由得涌出唐人李贺的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阎锡山终日被一种复杂的情感所困扰。如今,日本人又心怀灭亡中国的欲火,举兵来到了他的家门口。日军铁蹄所过之处,狼烟四起,生灵涂炭,他这个最不想和日本人为敌的人,已经没有了退路。面前这美好的河山,究竟会属于谁?对于个人前途的忧虑,常常使他夜不能寐。
此时平绥路东端的战略要地南口已经失陷,山西也已出现混乱的局面,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在晋北通往太原的各主要道路上,不断有成群的伤兵和溃兵走过,他们沿途抢夺财物,胡乱放枪,骚扰百姓,散布流言,对民心和士气影响极大。这天一大早,阎锡山在指挥部的院子里散步,突然回过头来,问他的参谋长朱绶光:“张培梅现在在哪里?”
雁门关下的崞县中泥河村。每到傍晚时候,人们就见村口的官道上有一个老人在溜达,有时见他一大早背着粪筐到田野里捡粪。他50出头的年纪,浓眉大眼,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盛气逼人,显出一身豪侠之气。他就是名震四方的前晋南镇守使张培梅。
1907年,22岁的前清秀才张培梅来到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是蒋介石的同期同学。
毕业不久,他就参加了推翻清王朝的战斗。在率队攻打山西巡抚大院时,有人说:“担当此重任,应不要命。”他慨然答道:“要命者绝不革命!”后来他历任团长、旅长、晋南镇守使等职,1926年晋升为陆军中将。
在晋军中,张培梅素以“强硬派”著称。他为人正派,办事认真,能征善战,打起仗来勇猛无比,敢作敢当。他信奉“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慈不掌兵”、“军中不斩不整”等信条。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阎锡山派4个旅的部队出兵娘子关,阻截吴佩孚调兵北上,张培梅受命指挥两个旅担任左翼作战。但这两个旅的旅长——刘树藩和龚奉山贪生怕死,畏缩不前。而且刘树藩仗着是阎锡山的亲信,拒不从命。张培梅一怒之下,将两个旅长斩首,并将两颗血肉模糊的人头挂在营门口示众。张培梅从此声名大震。
自1928年他因故辞职后,已远离军中9年。如果没有别的变故,他也许就要在乡间终老一生了。但是,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他义愤填膺,破口大骂那些不顾民族利益、胆小怕死之徒,恨不得立刻回到阔别已久的战场。他每天都阅读报纸,常常长吁短叹。就在这时,他接到了阎锡山任命他为第二战区军法执行总监的委任状,激动万分的他当下向乡亲们表示:誓与山西共存亡。
两天后,他来到雁门关下的太和岭口。阎锡山对他说:“鹤峰,眼下大敌当前,军心不稳。请你出山,是为扶正压邪,整肃战场纪律。今日起,我把晋绥军的生杀大权交付于你,如何?”
9月7日早晨,阎锡山和往常一样,5点钟准时起床。侍卫长张逢吉帮他穿衣服时,他说:“今天穿那套官服。”
阎锡山平时的穿着比较简朴,一般都穿灰布军服或马黄呢制服,很少穿皮鞋,通常是松紧口布底青呢帮鞋,天冷以后,披一件黄呢斗篷。那套上将礼服,只在检阅部队或大典时穿戴。张逢吉有些不解,阎告诉他:“今天共产党的周恩来要来。”
穿好上将礼服,腰间又佩上短剑(中正剑),他伏在窑洞里那张老式的八仙桌前批阅了一会儿电报、信件。6点准时吃早饭。他的饭食也很普通,一般都是家乡风味的素淡饭菜。给他做饭的厨师们曾私下里编了段顺口溜:“司令长官饭好做,河边馍馍大兴(村名)的糕,山药蛋烩菜把豆腐烧,莜麦壳壳麦转转(麦转转指青麦粒碾成的丝条),拌汤里加个鸡蛋蛋。”
这天早晨,他的饭桌上摆着家乡风味的山药、白菜、豆腐、粉条各一小碗,两碟咸菜,另有一碗面条。吃完之后,他带领众随从从东梁的小院步行到西梁的村口路边等候。他平时的穿着打扮虽显出一种道家风度,但难免露出“土气”,这天戎装披挂,也就显现出一个战区司令官的威武英姿。
八路军已全部开往山西,他希望山西的守土抗战能形成一个特殊的局面。听说周恩来等共产党高级将领要来,他是满心欢喜的。在日军节节进逼,晋绥军已显出败相之际,他很想听听周恩来的高见。他曾和周恩来有过接触,周恩来的智慧、性格、谈吐和优雅的风度令他信服,尽管他不大佩服别人,包括蒋介石。
两辆汽车停在太和岭口西梁的路边,从第一辆车里下来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和彭雪枫,第二辆上坐着第二战区长官部派出的警卫人员。
阎锡山笑脸相迎,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一行说笑着,步行来到设在东梁的二战区行营。从安全考虑,会谈在那孔隐进山崖很深的窑洞里进行。
张逢吉吩咐侍从们给客人倒上一杯热茶,每人面前又放一包炮台牌香烟。阎锡山不喝茶,他的面前放着一只绛紫色的小泥壶,里面盛着热米汤,渴了他就抿一口;平日里他也极少抽烟,有一个时期,为了防止风湿病,曾用长杆烟袋吸旱烟,烟叶内配有苍术、沉香等中药,但不久他就不抽了。今天许是高兴,他抽出一支烟,截成三段,将其中一段点着,轻轻吸了起来。
这次会谈主要围绕三个内容:一是坚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二是八路军进入山西后的作战地域和方针问题;三是八路军的薪饷和补充问题。会谈还算顺利。
阎锡山介绍说:“我们要搞阵地防御战,从南起娘子关,经龙泉关、平型关沿晋绥东部省界及北部外长城一线,筑有绵长的国防工事,我们要依托这些工事守土抗战。”
周恩来说:“百川先生,我们建议不要单纯死守这些关口,而应主动出击,实行侧击和伏击,来破坏敌人的进攻计划。”
阎锡山边思考边点头。
周恩来说:“我们打算将115师开到五台、灵丘地区,配合友军布防平型关一带,在侧翼待机歼敌。司令长官有什么意见吗?”
阎锡山沉思片刻,表示同意。他说:“关于贵军的物品补充,二战区可以解决。并负责将贵军迅速运送到平型关东面的涞源、灵丘一带。”
会谈结束后,气氛更显融洽。阎锡山半开玩笑地说:“周公来山西也真会选陪同者呀,把你们的军事家、我的五台同乡徐向前带来,与我谈判了……你此次来山西除了商谈合作,共同抗日,再没别的用意吧?可不要带徐向前来挖我的墙脚啊。”
他边说边冲徐向前笑了笑。
周恩来笑说:“百川先生多虑了。我这次和徐向前一块儿来,因为他是山西人,要他给我们几个带路的。徐向前又是百川先生二战区第129师副师长,以后是你的部属了,和你见见面,以后还要请先生多多关照呢。”
看着周恩来带来的这几员共军大将,阎锡山眼热得不行。他想到,八路军还有朱德、刘伯承、贺龙、林彪、聂荣臻、叶剑英等叱咤风云的战将,难怪共产党怎么也剿不灭。而自己的手下呢?王靖国、孙楚、杨爱源、赵承绶、李服膺、傅作义等人,除了傅作义高出一筹外,其他的虽说一个比一个听招呼,就是本事不济。傅作义倒是个将帅之才,偏偏又后脑勺上长反骨,不听使唤……他不由得叹了口气。
蒋介石视浙江人为心腹,阎锡山这方天地更痛快——“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挎”。在晋军中掌权的,大都是五台及附近各县如崞县、定襄、忻县的人,阎视他们为亲信。这多少带点“中国特色”。对于徐向前,阎锡山的心情颇微妙。五台老乡里——而且不是一般的老乡,两家只隔着一条滹沱河——出了个徐向前,打遍了半个中国,名声在外,但就是不为他所用。他铁了心跟共产党,有啥办法?
他曾经对不少部下说过:“徐向前缺少粮弹,蒋介石剿了他几年,都没剿垮,你们要多加留意。”他还说过:“政治上依靠薄一波,军事上依靠徐向前。”人各有志。到头来,又有哪个能依靠得住?
但阎锡山还是对徐向前说:“我阎某人可不是不通情达理的人,‘亲不亲,同乡人’,我准备派朱参事(朱点,徐向前原配妻侄)陪你看看父母老小。问问父老,我阎百川有没有对不住他们的地方?我可不是蒋介石,他还让我注意你徐向前的行踪呢!”
徐向前说:“谢谢司令长官。军情紧急,以后再回去吧。”
最后,阎锡山请周恩来等人帮助写一个第二战区作战计划。他们商量了一下,仅用一天时间就写了出来。阎锡山看后,吃惊地说:“写得这样好,这样快。如能这样打,中国必胜!”
他又说:“周先生的确是个大人才。国民党是没有这样的人才的!”他遗憾地摇摇头。
9月9日,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等人又赶到大同,和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见面,谈了两三个小时。这时,傅作义和阎锡山的矛盾已很突出,阎曾多次流露,对他不大放心。傅作义向周恩来表示,大敌当前,他拥护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坚决抗战,服从阎锡山和第二战区长官部的统一调度。
徐向前后来回忆说:“恩来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很善于谈判,讲话能打动人,傅作义对他很佩服。”
当晚,他们折回雁门关,在火车站过夜。谛听着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以及嘶哑的汽笛声,他们渐渐沉入了梦乡。
9月21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左权等人率八路军总部进抵太原。当天下午,阎锡山派一名高级参议接朱德到太和岭口去商谈,周恩来陪同前往。
也许是受到一直和阎锡山打交道的薄一波的启发,这次二战区副总司令朱德同总司令阎锡山的商谈更具“艺术性”。
创建由各党各派各军各界参加的战地动员委员会,实际是为共产党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基,由于冠之以“第二战区民族革命”,阎锡山欣然同意了。
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由于戴上“第二战区民族革命”的帽子,竟也获准施行。阎锡山并且允许八路军驻区的群众工作由八路军负责;不好的县长可以更换;允许给游击队发枪,还允许在八路军工作地区实行减租减息。
朱德、周恩来此行,收获够大的。
8月下旬,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曾指出红军的作战方针——红军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独立自主和游击战,这是红军的两个作战原则。阎司令长官在他的辖区内基本满足了共产党人的这两点要求。
“山西将成为华北的特殊局面。这根本的是因为有红军,其次则是阎锡山与我们结合起来。”毛泽东这样说。
朱德同阎锡山告别时,阎锡山再次要求八路军帮他抵抗向山西进攻的日军。朱德用他高亢的嗓门说:“好,好,司令长官放心,八路军很快就会有所动作!”
1937年秋天,北方的庄稼——高粱、大豆、玉米、谷子即将成熟的季节,中国全面抗战的号角终于吹响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