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悬疑推理 > 昨夜长风听雨声 > 第 4 章 卷四:我到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27节 临安“太湖源”开发

离开江南繁华的大都市嘉兴以后,接下来做的一个课题,就是邻市临安的“太湖源”景区的开发策划了。那是几个距临安城区25公里的偏僻小村庄,离杭州市区达60公里,到上海也有250余公里。

我们一行人初到太湖源,望着散布在大山各个角落的荒僻小村庄,不由产生了一个念头,这是一块寻常的山岭,道路泥泞不堪,村外杂草丛生,溪滩成了村民的垃圾堆场,残破的老屋中夹杂着一些碍眼的“豪宅”,当地经济仅以茶叶、笋干为主,粮食产量有限。

一眼望去,跟我曾经到过的众多山村大同小异,与我当年在建德大洲乡下插队落户时的地方没有多大差别,可以说,哪是一些根本不为外人所知的荒僻村落。

那么,如何将这样的地方策划成一个设想中我国东南地区的知名景点呢?

我们环顾四周,山地郁郁葱葱,森林植被保护得相当不错,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之所以将这些荒僻的小山村取名为“太湖源”,因为从地图上来看,这里处于临安市东北面的东天目山南麓,整个区域属太湖水系河流的东苕溪源,东苕溪东流出县境注入太湖,可以说,这儿是太湖的源头。

从人文角度来看,在世世代代的国人心目当中,浩渺的太湖是江南文化的母亲水,江南的山川河流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才华洋溢的江南儿女。

历代以来,江南曾经出现过难于估算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而作为全国最富饶地方的杭嘉湖平原的多数地方,是离不开太湖流水滋润的。

仅从“太湖源”这个名称上,就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太湖源”将几个外界无人知晓的小山村一下子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仅从字面上来看,“太湖源”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其狭窄的地域范围,令人不由产生一种神圣感。

是的,江南是如此的富裕、江南是如此的繁华、江南人又是如此多才多艺,而它的“源头”又是怎样的呢?让人不由想到,“太湖源”就如同“长江源、黄河源”一样,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溯源,成为“长三角”文化与坚韧的凝聚。

不言而喻,仅“太湖源”这三个字,就会让人产生一种神圣感、一种庄严感、一种使命感。让久居城镇的人们产生一种追溯民族精神起源的冲动,去寻找江南文化的根基,以及杭嘉湖苍海桑田的发祥地,去寻找哪些我们先祖未圆的梦想….

如果没有做过旅游规划,也许很难会有这样的视野,从几个深山僻壤的小山村,联想到民族的起源,大地苍桑,人类进程的崎岖而艰难的旅途。因此,在做太湖源景观的形象策划上,我们尽可能的突破原有的框架,创造与构划一个新的理念,突显临安地域的文化渊源,它的山清水秀,它的白云蓝天,以及区内的峡谷、幽林、溪石、深潭等等,着力塑造人文意境,营造旅游亮点,使游客一踏上太湖源,就能看到大自然的粗犷本色,仿佛寻找到了生命的源头,和千百年来江南繁荣富庶的真谛。

说穿了,其实也就是一种旅游的造势活动,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相当的中国文化根基,在旅游策划上,很难做到如此大气磅礴的构思。

坦率地说,所谓“太湖源”,其实也就是苕溪的源头,苕溪,以“溪岸多苕花”而得名,《山海经》有:“苕水出其阴”之句。我们踏遍规划区的山山水水,整个区域峰峦绵延,溪沟纵横切割,水系流向复杂,这些交错纵横的地形,又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想象构划的空间。

我们所到之处,峰峻林茂,山中云雾笼罩,初到此地,令人不觉有几分有高深莫测之感。这里不仅空气清新,植被茂盛,环境幽静,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相传,古人瑞彭祖在此隐居修炼;吴越王钱弘踏遍龙须峰峦,到此指点江山;元代高僧原妙、高峰在此修炼。山中悬崖峡谷、古寺荒庙、百年巨树,充分展示了江南山水的原始风貌,人称“小九寨沟”。

太湖源,作为临安市最早提出“生态旅游”的地方,在生态旅游的品牌上就已经抢占了市场先机,但是,近年来各地旅游业发展迅速,以“生态旅游”为号召的景点与日俱增,各景区竞争激烈,特色雷同,因而,客源被大量分流,如果仍然采用仅仅以“生态旅游”招揽游客,其轰动已不复存在。还有,许多当地农居建筑显得粗糙、内容单调,缺少文化挖掘,致使景区整体格局和品位流于平常,我们的到来,就是需要让它得到进一步提升。

因此,在太湖源景区的规划时,着重充分挖掘资源,塑造全新亮点,改造原有村落,完善产品布局和宣传源头文化作为主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临安地区有着相当的佛学文化渊源,太湖源处在天目山纵深腹地,天目山,我国的佛教名山,可以与太湖源生态旅游区相辅相成,在景区内增加佛教内涵,有利于提高太湖源的文化品位。区内至今有着浓郁的“山居生活劳作遗存”。我们所到之处,仍然能见到许多迄今城市中难于见到的水车、石碓、火塘等,这些山民日常生活劳作的工具对于都市居民仍有相当的吸引力。

因而,我们对太湖源风景区的市场定位是:“立足华东,开发生态旅游,以鲜明的城乡反差作为市场卖点,紧扣生态文化主题,做透都市居民中短线旅游特色,使之成为华东第一流的生态旅游景区。”在处理具体景观开发上,我们以龙须峡的优越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山、水、岩石、森林为主体,确定以“源头文化”格局,形成“两带四区”的总体布局。

“两带”,即入口区至白沙村的“休闲带”,龙须峡的“生态观光带”;四区,也就是接待区、龙须峡景区、白沙生态度假区和源头观光创作基地四个景区。

景区入口处,作为太湖源景区的脸面,我们的设想是新建一个500平米的广场,广场四周分六个井眼,将井眼边缘加宽,形成独特的休息椅。

广场中间安置一块巨石,上书“太湖源旅游区”六个标志性文字。

广场南侧为休闲长廊,游客凭栏观光休息;改建原有的山货市场,使之具有乡土特色,风格与入口服务区相协调。广场两侧山坡进行园林化设计,种植观赏花卉树木,令游客一进源区,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天目乡情。

景区道路在原有的路面上拓宽,采用栈道、卵石拼花、花廊、骑廊等,形成丰富的道路形态,增设石桥、廊桥以丰富水景;沿途设石凳、秋千、走廊等休闲设施,,令周围的山体与景观融为一体。

休闲设施尽可以结合自然环境,诸如,溪边的石凳采用天然石块,利用植被做成秋千等,尽量体现大自然的原始风貌。同时,在自然环境中避免使用对环境有污染的建筑材料,力争就地取材,尽可能采用当地的竹木、山石等,水泥采用仿生水泥等。

我们的规划设想是,对于景区旧有民居、山寺、小山货市场、茶亭等进行整体改建,使之外观符合园林设计要求,充分融合天目山区的自然人文风貌,从而体现人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利用大峡谷的山崖、岩石、建筑填补文化内涵,如沿溪的山岩、石块,可请工匠雕成传统的二十四生肖及江南名人塑像,并对太湖流域的传统风俗和文化名人加以追溯;在某些景观不甚丰富的岩石上题写对联、名句、诗词等内容的石刻。

在猴戏坪,需增加猴子数量,训练猴子等到小动物进行马戏表演,展现景区的动态亮点,以吸引青少年游客。

在铭源亭侧修筑栈道,直上仙人峰,仙人峰顶建凉亭,供游客眺览龙须峡风光。

仙人峰濒临峡谷,游客登高四望,一边是奇峰峭壁,三面是幽谷密林。每当云生雾起之时,这里云涛层叠,托起座座奇峰,景色煞是壮观。

沿溪流修整步道,直至源区末端,源区景观以原始山水为主,通过小道的设置,达到“移步景换、曲径通幽”的效果。

在景区末端建一生态广场,中间树立一个“太湖湖神”塑像,四周有题刻、石柱等,刻录太湖源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地形天灌木组合,种植桂、兰、竹、茶花等名贵树木,考虑到乔木生长周期长,可搭植物架,种植攀藤植物,形成立体绿化以为壮观瞻。

龙须峡生态观光带,绵延十里,一路上峰耸水秀,蔚为奇观。

但是游程过长,中老年游客可能力不从心,如果采用一般景区的观光索道加以解决,但是投资过大,或许可考虑部分路段修筑滑道或高空速降,既丰富景区的游览性,又增添了游乐趣味性,对于各种年龄段的人都具有吸引力。

龙须壁上的植被需定期护理,以太湖源文化为主题创作摩崖石刻。在“源字柱”附近建石质图腾柱,以龙的形象来体现景点内容,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云碧潭,潭边建仿木石桥,潭内巨石上刻写“潭碧潭”三字,潭中饲养观赏鱼类。

恩源廊,置亭廊组合,临水建戏水平台,边侧筑八角亭,整理溪内巨石,使坐禅石更显突出。千仞崖,建吊桥,加凉亭,改善高处景观。

神风谷,建造具有石器时代干栏式风格的神风谷亭;北侧,山崖建栈道,绕至醉花瀑布前,建廊桥,桥上可观“醉花飞瀑”。

从醉花瀑到竞跳石南侧的架花廊,引种藤状植物。

竞跳石南侧茶园内修一石径,穿过山腰竹林直至古佛院。

古佛院扩建并修缮寺院,塑如来佛祖等菩萨,以吸引香客群。在古寺后辟小路上山。

祭源台,台上建大型龙头雕塑,雕塑前筑一个表演平台。

两侧浮雕展示太湖流域的重大历史事件,令游客在游览中感受景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直觉效果。

仙人台,从铭源亭北侧修栈道上仙人台,顶部建仙人亭,可一览龙须峡风光,此处依地形和景观环境,可开发成以文艺家为主体的创作基地,并依托附近村庄提供食宿。

“峡谷人家”以现有农居为建筑立面,形成典范的传统徽派风格屋舍,并在双龙瀑上方溪上建水简、水车、吊桥,形成独特的山村生活场景,旁设绳网、人力水车、求生桥等。

白沙休闲服务带,以现有白沙村为依托,拓展成具有山村农家特色的休闲区,开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家生活”为号召的乡俗游乐项目,形成食、宿、游为一体的山村服务中心。

整理现有村道,村旁补种果树花卉,形成“白云听涛”、“春梅迎客”等景观,区内种植多种经济作物,使之既有经济价值,又可提高山民收益的观赏作物。

改造农舍,使之成为具有传统民居特色,又有现代化厨卫设施的农家旅馆、农家餐厅,形成全村人“家家搞旅游,户户成旅馆”的格局,为当地农户致富拓宽机遇。

有道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浙西的山区生活方式和劳作对于当今都市居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村中建“天目山农居农具展览厅”,收集传统农具和日用品,并以旧式农家布置为衬托,包括水磨、石碾轮、稻桶、犁、铧、锄、簟、田圈、畚箕、铡刀等,也可以展示现代农具,诸如,插种器、植保工具等,令游客,特别是城市青少年接受农业知识,以吸引学生来此夏令营,科学家来此考察,驴友来此“探险”,游客也能在这里边“饮水思源”,有了重新认识大自然的机会。

白沙村,山水形胜,环境幽静,民风淳朴,其独特的景色,超脱平原的田园风光,可以说,一个山村度假游的绝佳地点。人们除了感受到青山绿水的旺盛生命力外,还会感叹大自然繁延生息的伟大,体验到生命永恒价值及人生的珍贵。

我们在考察中发现,源头山顶有几户农家,屋前均有空地,只要略加整理,就可以展现出一幅“白云深处人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具有诗画意境的山居图。人们在此既可以领略太湖源头的粗犷山水,感悟原始风情的真谛,会令文学家文思泉涌,如果建立一个小型的“作家度假创作基地”,应该是一个最佳地点了。

源头风貌独特,山路崎岖,曲径荆刺,峰回路转,令人有“山重水覆、柳暗花明”的别样感受,同时,此地也为驴友们开辟了一条有惊无险的探胜之路。

源头青山绿水,幽静超然,极具私密性,也是创作、蜜月、幽会的理想地点,为平时工作紧张,满于日程安排的大忙人找到了一块清静避世、自得其乐的场所,为人生做一个静思,也为来日的奔波作一次休整。

未来的太湖源景区,不仅是一个观光区、一个游览区、度假区,还将成为一个发现生命,探索人生哲学,思考人类进化年轮,感悟生活理念的地方。

在人类科技进步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人们无所顾虑地向大自然索取各种资源,今日之“气候反常、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困惑人们。但是,游人来到太湖源,面对着保护得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片绿意,这一片净土,让人有了重新认识大自然的机会。

毫无疑问,我们对于太湖源景区的规划开发,有可能提升临安市,乃至浙西天目山区旅游的总体格局,彰显鲜明的“太湖源”品牌,作为江南第一生态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将会深入人心,景区的美誉度也会随之提高。

一般说来,当时我们考虑的太湖源主客流群,将会逐步由现在的团队活动向自助旅游延伸,主体客群由沪杭团队客人、周末、黄金周等为出行时间,未来将扩大到整个“长三角”及周边区。出行时间也不会仅仅局限于节假日,游客量的周期性变化也会日渐缩小,此举将为浙西地区的旅游业开创一个新局面。

另一方面,我们也考虑到,如果仅依托太湖源的区位和资源特色及财力,在周边城镇单打独闯可能会显得势单力薄,但是,如果“太湖源”景区与临安市的总体规划系统结合,树立整体景观形象、地方文化特色,从而形成拳头产品,打造成市区际旅游线路,会起到“一荣共荣”的效果,例如,将钱王祠太湖源西天目山---浙西大峡谷串成一线,或将临安---神龙川太湖源石长城等景点连接,也可开辟区际线路,诸如,临安---神龙川----太湖源---天荒坪----藏龙百瀑等。强调整体性原则,将会延长游客在当地的逗留时间,也许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形成天目山生态旅游品牌,为临安旅游业和经济起飞开拓一片全新的天地。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