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从龙之功也害人(二)

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首领,他在朱元璋称帝的过程中起到了智囊团顾问和后勤总司令的作用。淮西集团是对跟随朱元璋起兵的安徽老乡的统称。这个老乡会的实力雄厚,开国元勋中有一大半人都出身于此。与之相对应的是江浙集团,以刘基、宋濂等文人为主,其实力无法与淮西集团相抗衡。

朱元璋称帝之前,他自己是老乡会的会长,与诸位兄弟亲如一家。大明建立之后,朱元璋开始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从老乡会中剥离出来,李善长就成了会长。

时间一长,朱元璋觉得淮西集团的存在已经对朱家江山构成了威胁。自己活着还能镇压得住这帮权臣,一旦子孙失去了震慑力,这个集团将成为江山稳固最大的隐患,不得不除。鉴于李善长在淮西集团的核心地位,只要解决了这位老先生,淮西集团势必分崩离析。明朝立国初期,李善长出任帝国第一任宰相,封韩国公,其待遇比同为智囊的刘基高出很多。与李善长一起受封为公爵的只有五个人,他们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 冯胜和邓愈。这五个人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一代名将,李善长是唯一的文臣,而且他的地位还在其他五位之上。

朱元璋对他的功劳最清楚不过,曾说过“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由此可见李善长的功绩和本事都是超一流的。功高震主不是说着玩的,李善长的功勋就为他招来了灭门的灾祸。甚至有人说,整个洪武时代朱元璋最为关注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将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清除干净,至于其他事情不过是搂草打兔子,顺便混淆视听、迷惑李善长的举动。

当李善长当上淮西老乡会会长的时候,很多人都来走他的门路,希望能在朝中获取更高的地位。对此,朱元璋一一看在眼里。当朱元璋开始玩“兔死狗烹”的政治游戏时,又有很多人找到已经致仕的李善长,向他诉说心中的苦闷。这样的事情,自然被无所不在的锦衣卫上报给了太祖皇帝。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一案牵连甚广,很多与胡惟庸没有交往的人都被卷了进来,居功自傲的、胡作非为的、骄奢淫逸的都被朱元璋来了个一锅端,唯独提拔推荐了胡惟庸,让自己的侄儿娶了胡惟庸侄女的李善长却毫发无伤。表面上看,这是朱元璋的仁慈,他在兑现自己赐予李家的丹书铁券可以免死的诺言。其实天子剑已经高高举起,不是舍不得落下来,而是在等待李善长自己犯下大错,给皇上一个必杀的口实。

身为淮西集团的首脑,李善长的根基远比胡惟庸要深厚得多。所以胡惟庸死后,朱元璋用了足足十年的时间来清除李善长这棵大树伸出来的旁枝末节。

洪武十八年(1385年),胡惟庸案被再次提及,这一次牵扯到了胡惟庸的亲家李存义父子。李存义是李善长的亲弟弟,如果他真的参与谋反,李善长能幸免吗?朱元璋没有下达“彻查”的指令,只是将李存义父子流放到崇明岛,以示惩戒。在家养老的李善长听到这个消息,知道自己的大限之日已不远矣。他没有造反的打算,也知道在朱元璋的铁腕政策下,无论谁造反都没有成功的可能。他只能被动地等待某一天罪名加诸己身。如果朱元璋能念在自己昔日的功劳上,祸不及家人,那就是神佛保佑了。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经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迎来自己人生的最后一个夏天。这一年,李家的房子要扩建,他找同样在家养老的汤和借了三百名军士做泥瓦工。大明法令禁止公侯擅自役使官兵,李善长此举让汤和很为难。汤和为了自保,一边答应借人,一边写了封秘奏,向皇上表明自己的无奈。这样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成为打倒李善长的利器。

紧接着,李善长的亲信丁斌被抓,引出了李家的灭顶之灾。丁斌与胡惟庸一家走得很近,根据他的描述,胡惟庸曾让李存义游说李善长,拥立自己谋反。李善长一开始很吃惊,后来就很不耐烦,最后他实在不想听弟弟提出的“宏图大略”了,就说一句“等我死了,你们就看着办”。就是这句话,足以让朱元璋下定决心了。

利用丁斌的口供,朱元璋终于用“大逆不道”的罪名解决了最让他牵肠挂肚的李善长。李氏满门七十余口被处决,只有娶了朱元璋女儿临安公主的李善长长子李祺和李善长的两个孙子幸免于难。借丁斌之口被卷入胡惟庸案的除了李善长之外,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营阳侯杨王景、济宁侯顾时等一批权贵也随之遭殃。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凉国公蓝玉以谋反罪被诛,牵连一万五千余人。如果说胡惟庸案是朱元璋对文官集团的清算,那么蓝玉案则宣告他拉开了对整个武将系统大清洗的序幕。与蓝玉走得比较近的冯胜和傅友德也在劫难逃。

冯胜和傅友德都是开国元勋,论战功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被朱元璋册封为宋国公和颖国公。他们两个在蓝玉案发之后相继被“赐死”,珍藏在家中的免死铁券根本派不上用场。

这两位将军与徐达、李文忠等一开始就追随朱元璋的嫡系不同,他们都是在战争中被朱元璋收罗过来的。徐达死后,军队中的宿将以二人声望最高。不过相比较蓝玉的骄横,他们的行为还算收敛,但桀骜不驯的性子终究不能彻底改掉。

蓝玉案发之时,在外练兵的冯胜、傅友德一起奉召回京。蓝玉的死让他们略略不安,毕竟这两个人都曾担任过蓝玉的上司,彼此之间合作良多。定远侯王弼当时也在被召回的武将之列,他害怕蓝玉案会牵连到自己,就找到傅友德说:“皇上年龄大了,对我们这些人的猜忌越来越重,如果他的目的是杀光我们这些一起打天下的老部下,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些话被无所不在的秘线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他们的死已成定局,差别只是傅友德先走一步,王弼和冯胜紧随其后罢了。

刚开始,朱元璋并没有直接“赐死” 傅友德,只是将他打发回家养老。傅友德仿照秦朝大将王翦的做法,主动向皇上索要土地,以显示自己眷恋家财、胸无大志。可惜朱元璋不是秦始皇,傅友德此举不但不能为自己免灾,反而招来一顿训斥。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在皇宫举办了一场大型宴会,文武群臣悉数到场。他端着酒杯环视四周的时候,发现门口有一个侍卫没有按规定佩戴剑囊,这个侍卫恰好就是傅友德的三儿子傅让。

傅友德发现了皇上的愤怒,就站起来想为自己的儿子说句好话。朱元璋立刻命他不许站起来,也不许说话。傅友德当着诸多同僚被皇上呵斥,只好闷头坐下喝酒。这下朱元璋更生气了,对他说:“去把你儿子叫过来,好好管教管教吧!”

傅友德领命出门。朱元璋认为傅友德有怨气,对自己态度不恭敬,就扔给他一把剑,说:“你干脆把那个不懂事的小子的首级带过来吧!”傅友德愕然,以为自己听错了。他本来有四个儿子,已经有两个战死疆场了,剩下的三子傅让就是他的心头肉。可是皇命难为,傅友德把心一横,竟然真的出门砍了儿子的脑袋带了进来。

当朱元璋看到傅友德一手拿剑,一手提着儿子的首级,目光不善的样子,顺势就骂:“你怎么能做出如此残忍之事?连亲生儿子都不放过!”

这下朱元璋彻底触怒了傅友德。他是久经沙场的猛将,血性不减当年。他看到连自己最疼爱的儿子都不能保住,知道朱元璋要对傅家大开杀戒了。于是傅友德没有了昔日的恭敬,高呼:“你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今日就让你得偿所愿。”说完,他拿剑自刎,血溅大殿。

朱元璋嫌傅友德让自己下不了台,立刻传旨,将傅友德全家发配云南。傅友德之死,不可谓不惨烈。傅友德死后不到三个月,王弼也被朱元璋找借口杀了。

“蓝玉案”之后,德隆望重的勋臣们已经没剩几个人。冯胜看着昔日的袍泽弟兄们一个个死在自己面前,自知命不久矣。奈何他偏偏是仅存的开国将领中功劳最多,又活得很结实的一个。据说他在家中用碌碡打稻谷,声音很大,有人就告发他私藏兵器。冯胜惶恐地向皇上谢罪,解释自己是在干活,不可能私藏兵器。朱元璋大度地表示谣言不可信,还赐给他美酒佳肴。在宫里陪着皇上吃完酒之后,冯胜刚到家就死了。他死之后,冯家子弟被剥夺了继承爵位的资格。

冯胜是大将军,哪怕他的家中真有兵器,也罪不至死。况且他家的免死铁券上分明写着 “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除谋逆不宥,尔免二死,子免一死”等语。

倒也不是所有的开国功臣都倒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信国公汤和、武定侯郭英就是两个幸运儿。

汤和也是安徽人,比朱元璋还早一步到郭子兴的麾下效力。当朱元璋在义军队伍中脱颖而出的时候,其他与他同辈的老乡们都不怎么尊重他,只有汤和不但老老实实地听从指挥,对他的态度也总是恭谨有加。这一点让朱元璋非常满意,越发肯定汤和是一个值得结交的兄弟。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第一次给属下封爵的时候,汤和并没有踏入国公的行列。和他资历相当的常遇春、邓愈、李文忠一个个都成了“国公”,他只是个侯爵。汤和也曾趁喝醉之后发过一句半句的牢骚,说邓愈军功在自己之下,爵位却在自己之上云云。后来他发现朱元璋对功臣们渐生不满之后,马上收敛锋芒,安分守己。这样到了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第二次大封功臣的时候,汤和得到了“信国公”的头衔。

“功成身退”是汤和保命的秘诀。在所有的将领中间,他是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请皇上允许自己回乡养老的。对此,朱元璋一面挽留,一面高兴地拨款给汤和在凤阳老家建造府第,送他衣锦还乡。

回到老家之后,汤和依旧奉行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从来不结交地方官。他每天的生活就是不问世事,含饴弄孙,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汤和就如同在帝国的棋盘上消失了一般,优哉游哉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享年七十岁。朱元璋也没有忘记趁汤和的葬礼宣扬“顺我者昌”的理念,他将老臣风光大葬,并追封其为“东瓯王”。

郭英少年时期就跟着朱元璋起兵,负责宿卫的工作,被朱元璋亲切地称为“郭四”。他的妹妹成年之后嫁给朱元璋,被封为宁妃,他就成了国舅。不过在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的岁月中,郭英能够善终绝不仅仅是因为与皇家的姻亲关系。当时与朱家结亲的人不止郭英一家,冯胜、徐达、蓝玉等人都把女儿嫁给了皇子,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人的儿子也都把公主娶进了家门,对于这些亲家,朱元璋杀起来毫不手软。

明朝建国之前,郭英跟随徐达、常遇春等人平定中原,身经百战,伤痕累累,据说全身找不到一块完好的肌肤。与其他被杀的功臣相比,郭英也不是白玉无瑕,他私养家奴一百多人,还曾擅自杀死其中的几个,朱元璋有心杀他的话,郭英也难逃一劫。朱元璋念在他从少年时代就忠勇追随自己,后宫也少不了郭宁妃统理的份儿上,郭家的爵位得以承袭。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