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人物传记 > 晚清第一圣:多面曾国藩 > 第 4 章 “自眼狼”是怎样炼成的:争铜背后的利益之战
第1节 第一章

天京是太平天国的首都。太平军在这里的防御力量,远不是其他城镇可以比拟的。攻克安庆时,曾国荃直辖的军队也就一万多人,但到了天京城下,这支军队迅速扩充至五万余人。大规模的扩军给湘军造成了相当严重的问题,军纪涣散、暮气沉沉。当初罗泽南创建湘乡勇时带给士兵的那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已经完全不复存在了。

对于曾国藩来说,最严重的问题是无法筹集足够多的饷银。按照常规,湘军每月需要的银两数是士兵数的六倍。也就是说,当初攻打安庆时,曾国藩只需为曾国荃直辖的军队每月提供将近十万两的白银即可。但现在,这一数目上升到了三十多万两。饷银的匮乏成了制约湘军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因素。曾国藩为此绞尽脑汁,焦头烂额。

当时为曾国藩直辖军队提供军饷的省份主要是:曾国藩直接管辖的两江三省,即江西、安徽、江苏三省;湘军的大本营湖广两省,即湖南、湖北两省;东南诸省当中受太平军袭扰最少的广东省。下面我就分别叙述各省为曾国藩直辖军队提供军饷的情况。

首先说说曾国藩的家乡湖南省。湖南一直是湘军最可靠的后方基地,在人力物力财力的供应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854年城陵矶之战至1859年石达开入湘的四年多,湖南没有遭受过太平军的大规模袭扰,又是少有的能人,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1859年石达开入湘之前,湖南的财政情况是相当好的。

然而,1859年以及1861年,太平军石达开部两次杀入湖南,湖南经济因此遭受重创。1860年至1862年的三年间,湖南又多次遭受水灾,民生凋敝,地丁漕折很难收上来,军饷来源受到限制,而士绅也没有余钱捐给湘军充当军饷。同时,江浙一带被太平军占领,江浙的货物不能运往湖南销售,厘金收入因此大为减少。这一时期的湖南财政相当困难,军饷供给也难以持续。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不但没有减少对湖南百姓的搜刮,反而变本加厉。1860年夏,曾国藩当上了两江总督,主导湘军东征,随后在湖南设立东征局,专门抽厘供给他的直辖军队。其办法就是在湖南征收厘金的基础上再加半厘。这样,过往湖南的商人就要多交一半的商业税,利润空间大为减少,苦不堪言。商人又将损失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导致湖南物价飞涨。老百姓买不起东西,日子过得很苦。

曾国藩的这一做法遭到了湖南人民的强烈抵制。有人假借岳麓书院山长之名,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将东征局说得十分不堪。湖南士大夫纷纷传诵这篇文章,弄得曾国藩名气很臭。东征局也差点因此停办。

东征局里面的那些管事人,都是曾国藩的亲信党羽。他们不甘心失去湖南厘金这块最大的“蛋糕”,于是组织起一帮笔杆子,也写了一篇长文章,逐条批驳那位所谓的岳麓书院山长对东征局的“诽谤”。

最后,在行政力量的高压之下,明目张胆地抵制东征局的行动才被镇压下去。但商人、士大夫暗地里对东征局的抵制,伴随着东征局从设立到撤销的整个过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从1860年设立东征局至1864年湘军攻克江宁的这四年间,湖南依旧为曾国藩嫡系部队供应了大量军饷,平均每个月有七八万两之多。但由于湖南本身财政情况的恶化,湖南不可能承担更多的供饷任务。对于兵员日益增加的湘军来说,依旧把湖南视为军饷的主要来源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必须从其他省设法筹集到更多的军饷才能够用。

说完湖南,再来说说湖北。自1857年初湘军将太平军赶出湖北后,一直到1861年陈玉成突破鄂东北防线杀入湖北的这四年,湖北并没有遭遇过大的战祸。擅长行政的湖北巡抚胡林翼开展了湖北新政,湖北的财政情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湖北也因此得以与湖南并列,成为湘军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然而好景不长。1861年,陈玉成、李秀成两支大军先后袭扰湖北,湖北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被终结。这时候,湖北省自顾不暇,自然不能供给曾国藩嫡系部队更多的军饷。

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1861年的9月。9月底,胡林翼在武昌病逝,湖广总督官文迫不及待地总揽了湖北的军政大权。

官文是满人,从情感上他更贴近八旗、绿营,对于日益强大的湘军,他一直存在着敌意。虽然他也为湘军的发展壮大做过一些事情,但也经常搞点小动作,让湘军遭受重大损失。当年,正是因为他不及时派兵救援,才导致湘军李续宾部在三河镇几乎全军覆没。他总揽湖北军政大权后,一改胡林翼在世时的政策,不再积极为曾国藩嫡系部队提供军饷。

除此之外,官文还有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凡是那些在湖北境内作战的湘军部队,他都积极提供粮饷。然而,对于那些在湖北以外区域作战的湘军部队,他则漠不关心,在提供粮饷的时候,总是要打折扣。

比如,李续宜的部队在湖北作战的时候,官文提供粮饷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后来,李续宜被任命为安徽巡抚,受两江总督曾国藩节制。李续宜的部队也跟随他去了安徽。这时候,官文明确表示,只愿意供给李续宜部六成军饷,不足的部分由曾国藩设法补足。至于那些与湖北毫无瓜葛的曾国藩嫡系部队,比如曾国荃的吉字营,官文更加不愿意提供粮饷。

官文的这种态度,使得曾国藩几乎完全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军饷来源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湘军军饷的紧张程度。从哪里去把湖北失去的这一块收入补回来呢?曾国藩没有办法,只好打其他省的主意。

说完湖北省,我们再来说说安徽。安徽是太平军与湘军反复争夺的地方,战争几乎没有停过。1861年,湘军攻克安庆后,安徽的局势开始趋于稳定。1862年,陈玉成被杀,湘军攻克庐州,安徽正式稳定下来。以后,安徽基本上没有遭遇过大股太平军的袭扰,经济开始恢复。

约四年的时间里,曾国藩虽然设法恢复过安徽的生产,但由于之前的破坏太过严重,一时半会还收不到太好的效果。所以,曾国藩想从安徽筹集大量的粮饷用于东征作战的计划,是完全做不到的。

曾国藩在安徽也进行了减漕改革。安徽漕折原本征收的额度就不高,各种耗羡、浮征也不多,和湖南、湖北的情况完全不一样。然而,曾国藩在安徽进行减漕改革的时候,照搬了胡林翼在湖北的办法,结果规定的征收额度过高,不但没有减少漕折的征收,相反倒是增加了不少。曾国藩可能知道这一弊端,或许是军饷筹集的困难迫使他不得不这样做,牺牲老百姓的利益,来完成他的所谓的“中兴”大业。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