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发声的大多数
-
时间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我们无法掌握他行进的脚步,他却可以见证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变化。
1997年10月,著名学者王小波逝世半年之后,他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出版。在书中,他指出中国人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太爱说话,喜欢保持沉默,尤其“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这种被广泛“传播”的沉默,让中国民众长久“失声”。即使自身利益遭到侵害,仍然可以保持“沉默是金”的状态。
多年以后,情况似乎已经发生了变化。2003年10月,重庆云阳县村妇熊德明,在割完猪草走到家门口时,巧遇来三峡库区视察的总理温家宝。当被问到打工是否有欠钱时,与其他村民保持无声的微笑不同,她张口打破沉默:“丈夫在外面打工时有2000多元的工钱被拖欠了一年,影响了娃儿们交学费……”她的发声,不仅帮丈夫要回了拖欠的工钱,更是掀起了响彻全国的“讨薪风暴”。
沉默具有螺旋效应,“发声”同样具有螺旋效应。如果一个人在表述观点之后,看到自己的观点受到大家赞同并起到作用,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发声”。而这种发声也具有示范效应,引来更多人的效仿,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发声”。
身处现代社会之中,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开口说话”,耳边也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
2012年12月,2013年春运还没有“鸣笛开动”,一条“元旦起,将取消铁路意外伤害保险”的利好消息,以及随后“票价仅降0.5~4元”的落差,已经引发人们的爆炸式关注。相关讨论声音“早早起床”,并且以排山倒海之势“奔跑”呼啸而来。2012年12月26日,在微博上就被热议了11.4万次。
2013年1月12日,网友“卫庄”发微博建议站票应该半价。第二天,他的这条微博就被包括媒体在内的网友转发13万多次,又引发了3万多条评论。既然是众人发声,就肯定不会只有一种声音。与“卫庄”主张半价不同,网友“王志安”却主张“站票不应该打对折,在大多情况下应该比坐票贵”。这种与众不同的独特声音,又迅速成为热议的话题。一波激起千层浪,随后,各种各样关于火车票的讨论层出不穷。
至于谁的“发声”更正确,没有一定之规,毕竟双方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卫庄”的“半价论”是为买票者节省更多的费用,而“王志安”是站在市场的角度——买站票者对时间更敏感,议价能力差,应该接受更贵的票价。无论如何,这些声音已经发出,被大众和相关部门所听到,相信都对相关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事实上,最近几年,类似“火车票价格”的公共事件发生后,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听到人们发出的声音。2009年6月17日湖北“石首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出现各种“声音”巨浪滔天,人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张贴现场图片,俨然进行“现场直播”;2012年7月1日四川什邡市宏达钼铜项目开工之前,就已经有市民在QQ群、百度贴吧上对其进行议论,还有市民聚集起来组织抗议,从而引爆一场“什邡事件”,事件以项目停止施工告终……
1970年,44岁的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当选世界学术殿堂法兰西学院院士。就职时,他发表了一篇题为《话语的秩序》的演说,其中提出著名的“话语即权力”论断。在他看来,话语的功能就是“对世界秩序的整理”。如果你能够掌握话语,就掌握了整理世界秩序的权力。简而言之,掌握话语就等于掌握了“权力”。
面对公共事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破沉默,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声”不仅是简单地张开口说话,而是发表自己内心的看法和观点,并通过传播进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这种转变,与网络等新媒体提供的自由宽松表达渠道不无关系,其实质更是人们参与和维护权利意识的提高。村妇熊德明向温总理“开口”,是为了讨回丈夫被欠的工钱;网友在“票价”上的讨论,是为了能够买到更便宜的火车票;人们在“石首事件”上“发声”,是为了找出真实真相;什邡人民的抗议,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随着人们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以及第三次信息浪潮席卷而来,信息以爆炸的态势呈现在面前,还有互联网等新媒体营造“畅所欲言”的表达渠道,人们会更轻易地得知身边和远方发生的事件,越来越多的人会关心这些事件,进而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沉默的大多数,在重拾话语权之后,也就变成了发声的大多数。
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推动,也需要倾听更多的声音。但是,由于传播渠道、传播主体的局限性,人们发出的声音也有碎片化、非理性等负面性,比如,曲解事实、别有用心的谣言和充满偏见、攻击性的语言暴力。
2008年一篇“史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的帖子,引发了一场“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人们群情激奋,纷纷以“没人性”、“禽兽不如”等恶毒字眼来口诛笔伐“最毒后妈”陈彩诗,甚至还有人要代表全国人民判她死刑。此后公安部门调查,证实了这是一起谣言。这次调查虽然抹去了加诸在陈彩诗身上的“罪名”,却抹不去人们曾经击打在她身上的语言暴力。
如果说语言暴力尚且算得上出于正义的愤怒和险隘,谣言的声音却暴露了部分人在道德和责任的缺失,更是一种不恰当的声音。
2011年11月,一条“艾滋病人通过滴血食物传播病毒,多人感染艾滋病”的信息,在网络和手机短信中传来传去,引发了民众的恐慌。随后卫生部的辟谣和公安部门的调查结果,揭开了这条信息的虚假面目,这条谣言的编造者和传播者也被绳之以法。
各抒己见、相互沟通,是有益于社会的状态。我们在打破沉默之后,发出的应该是理性、负责任的声音,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并发挥话语权,恰当地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不是随意喧嚣,从一个沉默的极端冲入一个嘈杂的极端。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