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第四章

家贫,就去种豆,即使不能果腹。寒风袭入他的襟袖,屋里连盛饭的箪和舀水的瓢也缺少。那是守望贫穷和贫穷里的守望。种豆南山,并不总是浪漫的。一介书生,农技不济,耕田种作,收获并不稳定,常常是“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嗜酒,酒在陶渊明的生命里如影随形。“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有酒的时候就喝酒,无酒的时候心中也有酒。他写了20首《饮酒》诗,几乎让人产生错觉,仿佛他的诗文中篇篇有酒。嗜酒,不常得也不苟得,却能潇洒到悠然,哪怕是死去,也要做到“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就要醉出这份天然,这份旷达,这份平淡,这份决绝。

家境贫寒,他不能常去酒馆买酒喝。他的亲戚好友知道了,就常常邀请五柳先生到自己家里饮酒。每一次他都喝得烂醉如泥,每一次都喝得酩酊大醉,晃晃悠悠回到家,再继续读书写字。打开窗,任田野的和风和天上的细雨吹洒进屋来。他一个人坐在烟雨茫茫的破败屋檐下回味着酒香。孤独的滋味,美妙的时光。连绵之雨,洒在陶渊明的心底。他用酒抵御着来自世间无处不在的寒冷。酒水,雨水,水天相接处就被他内心一团思想的火光照亮。

他对自己的诚实,对生命的呵护,对自由的珍爱,对生死的豁达,叫人无法不去尊重他、欣赏他。所以,陶渊明的诗文是清凉的细雨,也是温暖的篝火。他的诗文不仅带给我们一种极美的享受,更让我们感到由衷的幸福,感到有所慰藉、有所依靠、有所皈依。

彻底归隐之后,幽居在家的陶渊明,也并非断了人间的一切往来。《酬丁柴桑》是陶渊明写给在柴桑县做县令的丁松的诗,可见丁松与陶渊明甚为相知。丁县令又跑去看他了。陶渊明见到当地的父母官来了,兴高采烈,便在诗作中表达自己能与好友共饮的喜悦。他说:这可不是一般的人啊,而是一位秉性正直、造福百里的好官。跟丁县令说话,会有归附之感,好像能得到生命之初最开始的善。陶渊明不愿与权贵往来,但他愿意与这样的底层好官在一起交流。这段日子,两人交往频繁,不仅关系融洽,生活中还曾多次一同出游。“载言载眺,以写我忧”,到郊外去眺望远方,就排解了他们心底那一腔热血的忧愁。他们出行都不是空手,每次都是带着酒去的。“放欢一遇,既醉还休”,带多少喝多少,喝醉了就回家。

有一年重阳节,家中没有酒喝了,陶渊明就翻过屋前的篱笆采摘了一大把新鲜的菊花,然后久久坐在篱笆旁边想着心事。他喜欢菊花的香气和色彩,饮酒时习惯放几瓣进去兑着喝。他还喜欢长时间地凝视青松,就如同看到了一个个性强烈的自己。在这个下霜的季节里,他庆幸自己远离了丑陋、虚伪、低俗和肮脏的世俗世界。这时候一位白衣人从远方策马而来,等那骑马人走近,才看清楚是一位老熟人。他是来给陶渊明送美酒的。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陶公,派人来请他去。可是陶渊明不予理睬,让人家碰了钉子。后来王弘想出这个办法,叫陶渊明的老熟人给他送酒。当他们两人喝得正有兴致的时候,王弘摇摇摆摆走过来,假装是偶然碰到的,也加入进来一起喝酒。这样总算结识了,也没惹陶渊明生气。

陶渊明有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叫颜延之。有一天,颜延之特意从远方来看望陶渊明,临走之前,留下了两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不好推脱,便收下。等送走了朋友,陶渊明随即将两万钱放置于他经常喝酒的酒家那里,方便日后随时过去喝酒。他的酒瘾让店老板瞠目结舌,不知说什么好了。

庐山东林寺著名的慧远法师邀请陶渊明去寺中做客。陶渊明知道寺庙中不可以喝酒,就没有答应慧远的要求。陶渊明对慧远说:“您那里可以允许我喝酒吗?可以的话,我就去。”慧远居然破例答应了,允许陶渊明在寺庙中饮酒。

醉意不留客,陶渊明不会嫌贫爱富,管他是贫贱凡夫还是达官贵人,一视同仁,喝多了一样下逐客令。朋友们到他家做客,陶渊明和他们喝得玉山将倒。他脸涨得通红,似笑非笑地对朋友们傻笑说:“我醉欲眠,卿且去。”

又过了几年,江州刺史换成了檀道济,这是一位名将,却是陶渊明瞧不上的人。檀道济上任不久,就亲自登门拜访陶渊明。当时陶渊明生着病,正躺在床上。檀道济就劝他说:“贤人安身立命的哲学应该是世道坏就隐居,世道好就出去做官。现在你生活在光明的时代里,为什么非要隐居,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呢?”陶渊明回答说:“我哪里能够跟贤人相比呢?我是小人物一个。”他婉转拒绝了檀道济的劝说。檀道济临走时要赠送他粮食和肉,也被他谢绝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