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悲喜大变天:秦失其鹿,四海逐之
-
秦始皇前往南方巡幸的消息,其实张良早就有所耳闻了。只是,上次博浪沙一击未中,张良对这种单纯冒险的刺杀,热情已经不大——此时的张良,由于研析《三略》时日长久,渐渐领悟到即使刺杀秦皇成功,也并不一定有益于天下的道理。于是,面对兴奋的项伯,他用了好长时间,才劝慰他冷静下来,让他和自己一样等待机会。
秦始皇巡幸,不仅让在下邳的项伯热血澎湃,也让他的兄长项梁难以自抑。
原来,项伯杀人逃亡以后,项梁因此受到牵连,被关进了栎阳监狱中。幸亏好友百般相救,才得以释放出。然而,项伯惹下的麻烦实在太大了,仇家们一路跟踪,时刻寻找机会报复。无奈之下,项梁只好一路流亡,将目的地选择在会稽郡治所在的吴(今江苏苏州)。
流亡的路从来都是不好走的,因此,项梁草草收拾了一些细软,外加半箱书籍、两把铜剑。临行前,他也遣散了家中所有仆佣,单单带上了侄子项羽和项庄。
在项梁眼中,项羽,就是家族最宝贵的财产了。
项羽是项燕长子项超的儿子,项超早死,楚国灭亡后,项羽兄弟便由叔父项梁抚养成人。随着他日渐懂事,渐渐明白了国仇家恨的含义,更明白自己作为项家第三代的重任。正因如此,在项梁眼中,项羽从来不是个乖孩子。
项梁曾经传授他书法文章,但项羽根本懒得学习,舞文弄墨,当然没办法将秦皇从神圣宝座上扳倒。于是,项梁又开始训练项羽个人武艺,但项羽虽然天赋过人,却也没表现出多少兴趣。
“你究竟想学什么?”迷惑不解的叔父有一天这样问道。
项羽认真地回答说:“学几个字,不过是写写字、记记账,给秦国当当小官吏;武艺搏击,就算练好了,也只能和几个人搏斗——这些都没什么大用处。我打算学的,是能够横扫千军的真本事!”
项梁赞许地点头,心中暗暗说道:“这样的孩子,的确称得上我们将门后代啊!”
于是,流亡路上,项梁便有意传授项羽排兵布阵的战略思想、教导他临阵指挥的战术设计,从逗引埋伏、潜伏突击到山水关隘、天时节气,将平生所学所用,一一倾囊相授。
这一次,项羽学得比什么都认真。
就这样,叔侄俩很快来到了吴县。
吴,在战国时期就成为了楚国的势力范围。因此,这里的人们对“项”这个姓氏有着几乎天然的情感,今天看到项梁气宇非凡、项羽则少年才俊,让当地从百姓到豪强都敬重不已。很快,项梁就成为了山高皇帝远的吴地数一数二的社会名流。每逢城中兴建工程、征派徭役,或者重大的婚丧嫁娶,民间总以能邀请到叔侄俩参加为荣。而项梁也非常乐意领导这样的活动。因为无形中,这是为他将来举起反秦大旗所暗中进行的人脉准备。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项羽也一天天变得老练起来。
青春总是不约而至的,仅仅数年中,项羽就从个稚气未脱的孩童,一晃变成了鹤立鸡群的年轻人。这时的他,不仅继承了家传的兵法,跟有着八尺身高、过人膂力,常常在青年人中表演举鼎的绝活。这样,无疑又增加了项家在吴地的威望。
几乎和项伯得到消息同时,项梁也告诉了项羽秦始皇出巡的消息。
自从秦皇统一天下之后,他瞬间没有了敌手,便将过剩的智慧和精力花费在巡幸苦心追寻来的一统江山中。登泰山、观沧海,多次巡行之后,在其即位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的夏末秋初,秦始皇将巡行地点定在了更远距离的南方。
浩浩荡荡的队伍由左丞相李斯、中书府令赵高带队,陪同的则有小儿子胡亥。队伍首先来到了云梦(今湖北孝感),然后又向南来到传说中舜帝的陵墓九嶷山拜祭。接着,始皇帝的队伍向东而去,途径丹阳,经过浙江,观赏了此时已经闻名天下的钱塘潮。最终,他们折返向西,从余杭渡江,登上会稽山,拜祭了古代治水的大禹。
从会稽山下来,就是黄帝的归程,第一站,就是吴县。
这是秦始皇第一次巡行到这里,可想而知,官吏们比完成任何政务都紧张。为了迎接圣驾。他们忙不迭地调集民夫、黄土垫道、净水洗街,只为博得皇帝那闲极无聊时从车驾中偶然一瞥的赞许。
项梁叔侄,自然也是这繁忙队伍的成员。
好容易准备完毕,皇帝车驾终于远远而来,项梁由于在当地的名望,被允许跪倒在前列,瞻仰始皇的威仪。项羽也跟随着叔父,跪在路边。
当漫长的队伍踏起整齐的步伐走过,将旌旗和长戈的阴影推倒在人们的头顶之时,项梁忽然听见身边的侄子情不自禁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家伙,应该也是可以被取代的吧!”
项梁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寒颤,他开始用一种自己也感觉陌生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个自己再熟悉不过的侄子。
项羽的话居然成真了。
在这次行的归途中,秦帝国毫无征兆地失去了其统治者。
当队伍走到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时,秦始皇身染重病、不久便平静地死去,甚至平静得过于诡异。
只有李斯、赵高和胡亥这几个人知道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为了防止走漏风声,他们将千古一帝的尸体照旧放在车中,每天照旧隔着帘幕请示,一切似乎都跟平时无二。由于天气炎热,尸体开始不断腐烂,甚至引来蝇群的追逐,李斯干脆让人到处收购咸鱼作为队伍的食物补给,用咸鱼的异味来加以掩盖。
但另一面,政治上的行动却根本不用掩盖。
赵高主动成为胡亥和李斯之间的串联者,三个人很快用秦始皇的名义发下几道诏书:
第一道,指责正在长城戍边防卫匈奴人的皇长子扶苏“为子不孝”,着赐死;
第二道,指责和扶苏共事并忠心辅佐的将军蒙恬“为臣不忠”,下狱处死;
第三道,胡亥忠孝过人、才智足以承担大任,立为太子。
可以想象,一个素来依靠绝对个人力量统治的帝国,在这种情况下,是多么薄弱到不堪一击。几个小小的阴谋家,就如此戏弄了嬴政一生以来耐心经营的帝国。几天后,这支巡行队伍回到了都城咸阳,然后马上就变成了发丧的队伍。
李斯和赵高听说,扶苏和蒙恬都已经死了,立刻放心地公布了秦始皇驾崩的讯息,然后依照“遗旨”,将胡亥拥立上皇位。为了证明合法性,他们还特地安排了隆重的仪式,将秦始皇安葬到骊山下的陵墓中。
秦帝国就此进入了胡亥的时代,遗憾的是,这个时代甚至根本都不能由他染指一二。
胡亥原本依靠的就是赵高和李斯才登上帝位的。但实际上,他根本不了解作为皇帝所应该具备的才能、应该履行的义务。按照他的理解,皇帝只需要足够的凶残、暴虐、专横,再加上为所欲为的享乐,就足以成为一国的领袖。
于是,秦二世胡亥上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营造起父亲生前没有完工的阿房宫,其所有建筑的式样、规模,装饰的品位、等级,全部都按照嬴政当年的方针继续执行。
其实,咸阳的宫殿原本就不少了。在秦始皇即位之初,这里的宫殿已经堪称壮丽,在他兼并六国之后,又仿照这些战败者国家的文化风格,建造了不同的殿堂作为享乐和纪年的双重场所。但是,好大喜功的嬴政并不满足,仅仅在其死去前两年,他开始动工修建渭水南岸旁那座设想中更加宏大而壮丽的宫殿。这座宫殿甚至都没来得及起名字,只是因为它紧挨在咸阳城附近,人们将之命名为“阿房宫”——紧挨城市的宫殿。只是,这座宫殿并没有挨在秦始皇的身边,而是挨在胡亥的身边了。
依靠着不计国力的投入,阿房宫终于在秦二世的时代中基本完工。这样一座前无古人同时也想要后无来者的宫殿,前殿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度达五十丈,还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可以容纳万人朝觐,下层则能够树立起五丈高的大旗。在这样恢宏的前殿之后,是雕梁画栋而金碧辉煌的回廊、林立排列而状若迷宫的后殿,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藏有无数从六国抢掠来的宫女,可以让胡亥不用走下车辇,就能够直接到她们香气弥漫的后宫中随意加以宠幸。
即使这样,胡亥也不满意,他下令,要继续完善修葺这个硕大工程,力求超过父亲的设计,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时代风格。
不仅如此,胡亥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派人杀死了蒙恬的弟弟蒙毅,据说,这位上卿因为兄长被杀,而时刻想造反作乱。
蒙毅死后,胡亥用同样怀疑的眼光观察起自己的兄长来。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地位来得毫无合法性,因此,在赵高的支持下,一口气杀掉了秦始皇的十八个皇子和十个公主,确保自己的位置得意稳固。
可想而知,当这样骇人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到远在下邳的张良耳中,他会作何想法了。即使是并不太懂政治的项伯,也早就从秦始皇死去所带来的喜悦中清醒过来,每天,他都带给张良比昨天更坏的消息:赋税又增加了;徭役又增多了;又有某个村子荒芜了;又有一乡人因为反抗而被屠杀了……
张良的眼中常常因此饱含泪水,他恨自己的无力,也恨时机为什么总是难以成熟。但是,他更明白地告诉项伯,现在要做的并非是仇恨,而是精心的准备。因为如果那句传说中的预言如果灵验,加上秦二世如此的倒行逆施,那么,秦帝国的分崩离析已经是近在咫尺的事情了。
“究竟是哪句预言呢?”项伯迫不及待地请教道。
张良缓缓地说道:“那一年,陨石坠落在东郡,有人在上面刻了七个字,你知道吗?”
项伯茫然地摇摇头,他以前是向来不大关心这些民间舆论的。
“始皇帝死而地分。”张良说完,又打开了面前的《三略》,他明白,这种在安静的案几前苦读的时光,恐怕很快就不多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