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北狄的军队像潮水一样涌来,又像潮水一样退却。但它的战斗力并没有受到削弱,它避开了齐国军队的锋芒,但却并没有放弃攻击其他弱小的目标。那么,面对大大小小的各中原诸侯国,北狄军队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呢?
他们选择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卫国。这个眼光非常准!因为这个时候的卫国非常疲塌,内政不和。这就说到了一个新的话题,就是卫国的亡国。现在,卫国君主是卫懿公,懿就是美好的品德。这个卫懿公他虽然叫懿公,有懿德,但那是他死后才如此评价他的。在他活着的时候,很不讨卫国老百姓的待见。这里面有近因,也有远因。
先说远因,远因是什么?是他的“底儿潮”,他的出身就不太对劲儿。这个要从他的爷爷,也就是卫宣公说起。卫宣公年轻的时候,先跟他父亲的妾结合在一起,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公子伋,又叫伋子。转眼间就是一二十年过去了,宣公就给这个伋子定亲,因为已经确立他将来接班。跟哪儿定亲呢?跟齐国,新娘子就是后来的宣姜。结果,新媳妇就要过门儿了,突然宣公发现,这个宣姜太漂亮了!一看见她,宣公的那点儿为人父的体面就崩溃了,他神魂颠倒,什么老公公,什么体面,也不顾了!于是,他就决定这媳妇不给儿子了,给自己。而且,还在卫国通往齐国的边境大道上修了一个台,叫新台,这个新台一直到魏晋南北朝还有痕迹呢。俩人在上面成了亲,虽然俩人年龄差得比较多,但宣公对她百依百顺,她也撒娇抛媚的,很得宠。人家的肚子也“给力”,就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寿,一个叫朔。
小老婆一旦有了儿子以后,就要开始向着自己的儿子,就要开始收拾前妻生的儿子,好让自己儿子将来掌权。宣姜有了这种心思,主意不难出,要点是得到宣公同意。可是宣公这个老风流鬼,他能不同意吗?于是这对老夫少妻就定计要害死公子伋。
怎么害呢?找个机会让他出差,当使者,到齐国去聘问。他特意嘱咐伋子,路上打白旗前往。然后,宣公宣姜又在卫国跟齐国交界的地方,埋伏下刺客,等到打白旗的来了,上去把他杀死。
这个主意很简单,并不算高明,但是挺毒辣。历史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小说,情节曲折。结果呢,这个事情被宣姜生的那个公子寿知道了。俗话说,一棵树上的果子酸甜不等。父母合谋想害前妻生的儿子,可是寿,偏偏铁了心要救这个哥哥。他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就去找伋子,说:你赶紧走吧,别上齐国出什么差了,你很危险,实际上就把父亲跟母亲怎么定的计,告诉了伋子。伋子一听这个消息,非常绝望,自己的妈,虽然是后妈,也是妈,还有亲生父亲,想把自己置于死地,作为一个儿子,心情可想而知。
但是他拒绝了寿的好意,他说:我是一个孝子,我违背了父亲的意志,到天下任何一个国家都没人能容纳我。他说这话,实际是他铁了心地要尽这个孝。不过,这种孝,按照儒家的观点是“愚孝”,可是伋子就想尽这个愚孝。而寿呢?你要尽愚孝,我非帮你不可,多仁厚的人啊!
寿铁了心要救哥哥,他也想了个办法,出差总有日期,到了伋子准备带着人马出发的时候,寿就拿了酒,拿了菜,跟哥哥把酒话别。他故意把伋子灌醉了,然后,自己拿着白旗,带着仪仗,装扮成伋子上路了。走到了刺客埋伏的地方,刺客便抽出刀来把寿杀了。
一个时辰后,伋子醒来,发现寿和出差的家什都不见了,当下就明白了。于是就赶紧追上去,结果还是晚了,只看到了寿的尸体。这时候,刺客还没走。伋子对刺客说:你们杀错人了,我才是伋子,刚才你们杀的,是我弟弟。
刺客说:行啊,反正为了保证我们能够回去交差和拿奖金,也把你杀了,不就完了嘛,这个很方便!于是就把伋子杀死了。
现在的结果倒是如愿以偿,伋子死了,寿也死了,就剩下朔了。等到卫宣公死了以后,朔就水到渠成,做了卫国的新君主。然而老百姓对他的父母害死伋子这件事很厌恶,当时有一首诗,据说是写寿跟伋子的。“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诗经•邶风•二子乘舟》)
按照传统的说法,这是卫国人纪念那两个死了的兄弟的。“二子”,就是两个兄弟在一起乘一个舟,“泛泛其景”,是说他们在水上留下的影子。“愿言思子,中心养养”是说我很思念你们,内心充满忧伤。第二个“二子乘舟”以下的句子,意思与前面的一样,最后一句是说但愿你们没有遭到伤害。诗写得很短,如果联系历史背景,却很深情,可能代表了卫国人对兄弟二人的一种哀伤的心情。
当然这里边也有问题,说这首诗与他们兄弟两个有关系,只是遵循的一种传统说法,可是这传统说法有问题。刚才我们说他们走的是陆路,怎么会有水呢?还乘舟?这个也可以解释,可能是走一段黄河下游的水路,再走陆路。总而言之,这样一个文学作品,或许跟这事情有关系。从中也可以看到,卫宣公和他小老婆、儿子朔做的事,很不得人心,尤其是一经文学表现,就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