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爸爸去哪儿了
禹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他想了想自己死去的父亲,望了望满眼的生灵涂炭,就奔赴抗洪一线了。
禹请来治水经验丰富的长者,和他一起率领着工匠跋山涉水,把这些水流的上流和下游仔细考察了一遍。
当这一行人快把两条腿跑断的时候,禹觉得考察得差不多了,该开会总结一下了。他认为,自己老爹的那种治水方法治标不治本,加固和修筑堤坝是没错,但不是修完堤坝把洪水一圈就万事大吉了,还必须把圈住的洪水疏导出去。
有一次,禹来到今天河南洛阳查看地势。他发现南郊的一座高山挡住了洪水的去路,想绕都绕不开。
禹认真分析、考量之后,一咬牙,决定开山挖河。开山?你开玩笑!这工程量即使在今天也是浩大无比的。的那会儿没有任何机械,铲、斧、刀、木棒就已经是开山的主力了。
这么艰苦的工作,光用嘴指挥可不行。一哥们儿正拿木棒敲石头呢,费半天劲敲不下来,老板走过去来一句“加油,我看好你哟”,然后扭头就走,准得挨一棒子——你看好我,木棒可不看好我!
禹深明此理,要让大家真刀真枪地干,自己也必须流血流汗。当时的劳动苦到什么地步呢?皮肤晒黑变成紫茄子皮色那是轻的,连腿毛都能晒秃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看似坚不可摧的一座高山,就被先民们用如此简陋的工具给劈开了,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滔滔洪水顺着这个通道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进入汪洋大海。
禹三十多岁了还没结婚。当他在治水途中来到涂山时,邂逅了涂山氏之女阿娇。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便成了婚。
大禹治水一干就是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一座又一座大山被挖开,一条又一条河渠被疏通。这期间,禹没回过一次家,还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
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儿子正在屋子里哇哇地哭。禹一听,心情那叫一个激动啊,恨不得立马冲进屋去。但他转念一想,娇妻爱子乃温柔乡也,回去了自己还舍得出来吗?他只好咬咬牙,装作没听见。
第二次路过家门时,禹的媳妇儿抱着已经会叫爸爸的娃站在门口,可怜巴巴地看着他。
第三次过家门时,禹的孩子已经老大了。他站在门口,一边使劲把他爹往家里拉,一边眼泪汪汪地说:“爹,回家吧,娘都给你炖上鱼了,回家吧。”
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对他说:“爹现在没工夫回去,你在家好好孝敬你娘。”然后他就匆匆忙忙地走了,还是没进家门。
连后来的孔老夫子都被禹的品行感动了,评价禹简直就是个完人。所以,后人为什么称他为大禹,就是说他太伟大了。
据说有一次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他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等肉煮熟之后,由于烫,禹没法下手去抓,但为了赶时间,他灵机一动,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来吃掉了。
禹发现这招很不错,以后为了节省时间,他就总是用树枝或细竹从滚沸的热锅中捞食。手下人一看,还是老大聪明,这么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沾上油腥,于是纷纷仿效。这就是筷子的起源。
在世界各国,只要是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地方,如朝鲜、越南、日本等地,都是用筷子吃饭的。发明者是谁,无从考证,总之这功劳就被记在了大禹的身上。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