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节 理想与代价
-
东汉时代大多数人的理想,不是积累了多少财富,不是出国留学或者移民,更不是成为娱乐明星,而是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那个时代许多年轻人的偶像就是东汉初年的定远侯——班超。当年班超立功西域、万里觅封侯的事迹,就如远处闪闪发光的灯塔,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学习班超好榜样,披荆斩棘,奋勇直前。
我们知道,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要实现理想,就要付出非同寻常的代价。每一个男人都有远大的抱负,实现抱负的却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以沙场建功来说(后面会谈到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一将功成万骨枯,即便打了胜仗也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人们常说的马革裹尸还,那算是运气好的——运气差的连尸骨都找不到。如果有人像班超一样不但没有死在战场上而且获得了封侯,那实在比今天买彩票中五百万巨奖的几率还要小很多。
就如今天的彩票还是有人买,当时的打仗也照样有人去。不是不怕赔本不怕死,只是因为回报太高,诱惑太大。
依据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当收益大于生命的价值时,就会有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回报。
那么,沙场建功的回报在当时到底有多大?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谈一下东汉的用人制度。关于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或一本专著,我只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东汉时期,实行的用人取士制度是察举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州、郡等高级地方长官,在自己的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人才后以“孝廉”“茂才”(原为“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为“茂才”)等名目,举荐给中央政府,经过考核后任命为官(比如曹操、袁术等猛人)。所谓征辟,则是由皇帝或中央政府直接征聘有声望的人出来做官(牛人袁绍走的就是这条路)。
察举和征辟,中心思想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理论上来说只要你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就能获得举荐或征辟,出仕为官。这相对于战国以前实行的贵族世袭制来说,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政策是由人定的,也是要靠人来执行的。但中国人运用明暗规则的智慧向来是无穷的。
什么算孝廉?什么是茂才?就如同我们通常所说的高矮胖瘦一样,没有可以量化的具体标准,基本是有资格举荐的人事部门的领导说了算:说你是孝廉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茂才你就不是,是也不是。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出人头地是儿子的欲望。但儿子偏偏不争气不够举荐资格,这可怎么办?尤其是一些世代为官的干部家庭,要是儿子当不上干部,维持家族的繁荣昌盛后继无人,这绝对是对不起祖宗的严重问题。但官员亲自举荐儿子既不厚道又有舆论压力,急得这些干部团团转。
为解决这个难题,有人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举荐你儿子,你举荐我女婿。
对啊,成交!
于是,一些国家干部为了自己的族人、亲戚、门生能够做官,结成利益共同体,以维护既得利益,往往相互之间产生默契,采取这种方式。
这看起来是一种双赢的交易,可以说是古往今来、长盛不衰的社会潜规则。在吏治腐败的时代更是司空见惯,愈演愈烈。到了东汉末年,社会吏治的黑暗已经到了人见人骂的地步,当时就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民谣在控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
一个好端端的察举征辟制,就这样被潜规则给废掉了,最终演变成被官僚贵族集团完全垄断的内部游戏,与平民无关。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每个人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处在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
此路不通走别路。因此,在那没有科举考试的万恶的旧社会,沙场建功就成为平民阶层博取功名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成功了,你就成为新的贵族,抱负得以施展,青史可以留名。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不只是你,你的家族也从此改变穷困潦倒受人欺压的命运,进入上流社会。
当然,追求沙场建功大多数情况下是失败,失败的代价就是失去宝贵的生命。
用一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比较恰当:一步天王,一步死亡。
很残酷,但只有这一条路。
给你,你会怎么选?
实现理想的代价太沉重,改变命运的几率太渺小。
所以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平淡,在平淡的生活中渐渐放弃了自己年少的理想,忘却了自己远大的抱负,甚至美其名曰自我安慰说这是“成长”。
比如说一个混得比较背的人,年纪一大把了,依然怀着远大的理想,就会被人们认为不是傻子就是疯子,至少也会给出一句评语:你娃还年轻。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他们不同于一般人。
他们不是不知道实现理想的代价有多大,不是不知道实现抱负的几率有多小,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他们还是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
即使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到生命逝去的时候,依旧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也无怨无悔。
因为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而不是长度。人,终究是要死的。死,不足畏;生,不足惜。
重要的是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你做了什么。
人活着除了生存,或多或少还是有所追求的。很多人很多时候,是谋求生存与理想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对于普通人来说,为了生存利益向生活妥协更多一些,甚至有些人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但对于伟人来说,坚持追求理想更多一些,甚至有些人纯粹为了理想而活着,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甘愿放弃一切,乃至宝贵的生命!
人生很多时候,是态度决定高度。理想会不会实现是个能力问题,自己有没有去努力是个态度问题。
刘备就是这样的人。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他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
就算不能证明我能行,至少也要证明我不行。
唯一缺少的,是一个证明的机会。
此时的刘备,还有他的兄弟们,都在等待,等待一个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施展抱负的机会。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