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节 短暂的大学生涯
-
刘备十五岁的时候,卢植已经人到中年。此时的卢植,除了在学术方面有些声望之外,还没有举世瞩目的名头,而且当时他的身体健康似乎不怎么好——他刚从九江太守任上休假养病。
卢植也是涿郡涿县人,与刘备是老乡。有着老乡这个身份,再加上皇族支脉的名头,刘备得以拜卢植为师,开始了短暂的大学生涯。
刘备读的民办大学,教学方式有点像今天的研究生教育,一个导师,辅导一拨学生,专攻几部经典。教授自然是卢植先生。史书上留下姓名的学生,除了刘备,还有两位:刘德然和公孙瓒。
刘德然与刘备同宗,只是辈分搞不大清楚。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通过观察刘备在卖草鞋这个没有前途的职业中的优异表现,认为刘备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青年。由于刘备与刘德然上学的地方离老家很远,在京城洛阳附近的缑氏山中(今河南偃师东),因此上学的学费和路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这就难住了靠卖草鞋勉强度日的刘备母子。为了让刘备读完大学,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刘元起,多次不顾老婆的反对资助刘备,甚至给刘备的开销与自己的儿子一样多(与德然等)。
有人说,这是一种政治投资,其实未必,因为贫寒之家亲戚好友相互帮助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他们这么做并不全是为了回报。
虽然这个世界上许多人活着就为两个字——利益,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有一些不掺加利益的成分,不能一概而论。
韩信为一饭之恩报以千金,漂母却不是为了得到千金的回报而施予一饭。
另一个同学公孙瓒,字伯珪,是幽州辽西郡令支(今河北迁安、迁西一带)人氏,出身贵族家庭。
公孙瓒同学虽然有着令人羡慕的贵族身份,却同样有着让他无奈的地方——他的母亲不是正妻。在以嫡长子为继承人的世袭制度下,母亲身份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此,公孙瓒同学长大后没能像袁术、曹操等大贵族家庭的嫡子一样,一出道就被推荐为“孝廉”或“茂才”(当时还没有科举考试一类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实行的用人制度是察举征辟制,后边会有分析),然后直接任命为级别比较高的国家干部。公孙瓒同学刚开始只是在当地政府部门做了一个小公务员(郡门下书佐)。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公孙瓒同学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这句话的最佳定义。他凭借俊朗的帅哥形象,加上声音洪亮嗓门大的优点,很快得到了当地一把手太守大人的赏识。太守大人不但让他做了自己的东床快婿,而且公费派遣他到卢植门下深造进修。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教授卢植,研究的是儒学,刘备和他的同学,自然跟着学习的也是儒学。
东汉末年,儒家教学一般是采用儒学“五经”(《毛诗》《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当时还没有“四书”之称)等著作作为教材。因此,刘备和他的同学们学习的主要课程正是这些儒家经典。
儒学经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变革之后,取得正统地位。儒学的精髓,被董仲舒归纳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儒家学子的理想,也被总结为四个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的儒学讲授,多采用这种思想。
在卢植教授的谆谆教导和倾心传授下,刘备和他的同学们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刘备,从他日后的所作所为来看,做人行事完全符合儒家的标准。
此外,身教甚于言教,卢植教授一身正气、忠心为国的为人处世风格,对刘备等人也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以说,刘备日后的做人理念和行事原则,正是在卢植门下读书的时候打下的基础。
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不是用来忽悠人的。读书受教育,虽然不一定能够得到金钱和富贵,但一定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将人格塑造得更加完美。
在同学当中,刘备和公孙瓒非常合得来,两人称兄道弟,关系好得不亦乐乎。这也是刘备上大学期间的又一收获。后来他能在汉末乱世中混出头来,得到了公孙瓒师兄的不少帮助。
可能是受到公孙瓒师兄的影响,草根出身的刘备,也喜欢上了当时贵族子弟的生活——喜狗马(打猎)、音乐、美衣服。
从这些喜好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内心强大、很能合群的人。在贵族子弟成群的大学,草根出身的他没有顾影自怜、自卑自弃,而是和同学们和睦相处打成一片。
小时候能不能合群,是一个人长大后能不能当带头大哥的重要标志。一个小时候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的小朋友,长大后往往会成为一个孤僻偏激心理不成熟的人。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刘备的人生道路远远比同龄人曲折艰难,少年丧父,又卖过草鞋,但刘备的身心还是健康发展的,没有走向偏激不合群的地步。
刘备读大学的时间很短暂。原因在于,一方面当时的私人教学,没有固定的学制,另一方面卢植当教授也只是兼职,不是像孔夫子一样专职搞教育。
卢植教授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做国家干部,东汉政府哪里需要他,就会派他去哪里。毕竟他还不到不惑之年,正是为国家出力的大好年华。
卢植同志养病期间当兼职教授,过了差不多两年时间,东汉政府需要他了——扬州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造反了,组织上决定派一个恩威卓著又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前去开展工作。
这样的人才很难得,而卢植正是这样难得的人才。接到中央政府的通知后,卢植收拾行装,准备远赴庐江去担任地方上的一把手——太守。
于是,刘备同学的大学时光也宣告结束了。算起来,还不到两年时间,比现在的研究生学制还短。
离别的时刻,黯然神伤。当然最伤心的是刘备同学。
教授卢植,踌躇满志,目的地很明确——庐江,在他辉煌的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行。
师兄公孙瓒,泰然自若,目的地很明确——辽西,在很有前途的公务员队伍中继续打拼。
学弟刘备,迷茫无奈,目的地没得选——回家,未来不知道在何方。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