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节 班容量
-
不跟班教我原来的学生,是因为,县里对农村初中学校的布局进行了调整。
以前,基本上是一村一校,小学和初中合在一起,要知道,历史形成的自然村有大有小,有的村人口不过千,学生不过百。
这些小村小校,搞复式教学,不利于提高质量;每个年龄段都办一个班,班容量又太小,有的小村每个班仅有十来个学生,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
集中办学可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理论上是有百利而无一弊。
理论上说得过去,马上轰轰烈烈地付诸行动。不能不说,当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是相当的重视。
县里要求,每个乡(镇)原则上只办一所初中,也就是把各村的初中学生集中到一所学校上学,这个初中名字叫“乡(镇)办初中”。
我们乡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坚,能容纳24个班的乡办初中终于建成了。
要按初中最佳班容量45人来说,24个班能容纳1080个学生,可是我们乡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就有600到700人,初中三个年龄段就是2000多学生。
没办法,加大班容量,当时好像上面对班容量也没有什么硬性规定,再说,就算现在有硬性规定了,你看看城区的那些“名校”,几乎班容量都达到了80多人。
一个班加到了60-70人,这样大概容纳了1600个学生,还是不能保证全乡的适龄少年都来乡办中学上学,没办法,就保留了一所较大的村办初中。
就是这个村办初中,后来十几年,教学质量几乎每年都比我们这个乡办初中要好,后来,全县大多乡(镇)初中都走到了“瓶颈”,学生大量向城区流动,可这个村办初中居然还能办的有模有样。
为什么?这里有太多的原因,我一个教书匠,说的已经太多了……还是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自然而然,大鱼吃小鱼,乡办中学就吃掉了我们这些小鱼,我和李老师,吴老师等一批老师就被分配到乡办中学。
注意是“一批”,不是全部,因为,那时临时教师多,老师还是很短缺的,乡办中学抽调老师,要的都是“好”老师,其余的留给村里的小学。
村里这下不答应了,难道小学就不需要好老师?
有了意见分歧,自然要协调,自然村里要做些大的让步,自然乡里也要做些小的让步。
最后的结果是:调到乡办中学的老师,这一学期的奖金村里不发了,由乡办中学发。
这个决定不要紧,就为这几个奖金闹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波。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