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节 第四章
-
幸好奥巴马能够及时反省并提高自己。每年 11 月 10 日的杰斐逊·杰克逊晚宴(即民主党筹款晚宴。--译者注)是正式竞赛前,也就是1月3 日召开的干部会议前最关键、最盛大、最壮观的活
在一个令人不快的早上,在南卡罗来纳州的绿林市,当他面对一小群无聊的人们演讲时,人群中的一个黑人妇女感受到了他的精神状态正在逐渐下滑,她强烈地响应到--"点火!准备出发!"
一段平稳流畅的讲述引发了全场热血沸腾的呐喊,在挤满人群的杰斐逊 杰克逊晚宴上挤满了人群,奥巴马煽起了听众激情。"我有一件事要问你--你心中的那团火点燃了么?你准备好出发了么?那么,请点火,准备出发!"《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记者、著名政治专栏作家戴维·布罗德(David Rroder),看到这个场面,知道奥巴马已经渐入佳境了。这个演讲也成为奥巴马标准的巡回演说词,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从没让他失望过。布罗德这样描述奥巴马慷慨激昂的演讲尾声的影响力:"然后,当喊声越来越大,几乎听不到他说话的时候,他用这 5 个词囊括了所有的内容,让那些选民纷纷跑回家中穿上冬衣涌上街头。'让我们去改变世界!'--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布罗德在12月23日,也就是艾奥瓦州干部会议前的一周半报道说:"我所看到的每一个听众都被这样的结束语中的纯粹的力量震撼了,有些人泪流满面,有的则像是被惊呆了。"
希拉里无缘重返白宫
对那个觊觎白宫多年、与丈夫长久密谋以图重夺总统之位从而续写克林顿家族统治的希拉里·克林顿来说,她正式宣布提名的动作有些迟缓。"就她竞选总统这件事来说,我们错过了 2005年和 2006 年。"希拉里的一个顾问回忆道。对于一个以坚强不屈而闻名的人来说,希拉里在面对困境时确实毫无畏惧,有些奇怪地超然物外,并不是很愿意去当老板。有时候,她似乎不愿意放弃作为美国参议员的安稳、舒适的生活,而像被媒体和前总统认为的那样去为了克林顿家族的命运而战。2007 年 1 月的一个寒冷的上午,希拉里坐在她那温暖舒适的起居室里(这房子在华盛顿大使馆区附近的怀特黑文大街,她和妈妈住在这里,有时候她丈夫也来),和助手一起,正为参加在艾奥瓦州举行的第一次大型的竞选活动做着最后的政策准备。沉默了一会,她看了看起居室,自言自语说:"我太喜爱这个房子了,我为什么要做这些?"
她的政策主管尼拉·坦顿(Neera Tanden)和媒体关系负责人曼迪·格伦沃尔德(Mandy runwald),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希拉里继续说,"我在这里很舒服,为什么还要做这些?"
坦顿说道:"白宫也不错啊。"
"我已经去过那里了。"希拉里说。
不论是在以前的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还是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希拉里·克林顿都是一个顽强的斗士。她是一个很有才干的立法委员,而且,在参议院她实际上比奥巴马更称职更有影响力。但是,那时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管理者,甚至她都不能有效地控制她的职员,这在与奥巴马阵营的第一次冲突中,他们决策上的失误和彼此间的猜忌就暴露无遗。
2007 年 2 月底,《纽约时报》的莫琳·多德(Maureen Dowd)做了一期引人注目的专栏,他采访了好莱坞一流的电影制片人戴维·格芬(David Geffen)。按照过去的惯例,好莱坞通常都会将赞助资金投向希拉里一方,这次格芬却将大量的赞助投给了奥巴马。格芬用了大家都能理解的话语解释其原因--"我想人们都不相信在过去6年中,比尔·克林顿会突然转变,变成另外一个人。"
格芬这番话给希拉里阵营中温和的保守派带来了震动。"其实我们都在祈祷比尔的言行举止不会出乱子",希拉里的一个职员对《新闻周刊》记者说,并双手合十拜了几下。其他职员还说了些无聊的话,比如超市巨头的私人飞机、花花公子罗恩·伯克尔 (Ron Burkle)、比尔·克林顿的资助者以及旅行伙伴--"空军一号"。
没到中午,格芬与多德的谈话就在政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是对希拉里竞选团队的第一次真正考验。希拉里的发言人霍华德·沃尔夫森(Howard Wol son)早上5点看到了这个栏目,6点钟与希拉里通了电话,7 点钟就召开了一个紧急电话会议。就在大多数美国人准备去上班的时间,沃尔夫森已经发表了一份声明,要求奥巴马谴责格芬的言论,并退回格芬的捐赠。奥巴马阵营对此的回应并没有含糊其辞(not so subtle),而是表示要卖掉比尔·克林顿管理的林肯卧室。这让希拉里阵营感到高兴--事情就像他们预想的那样,奥巴马阵营已经吞下诱饵并落入了圈套。沃尔夫森发表了一篇新闻稿:"奥巴马接受政治烧烤:拒绝人身攻击。"这是个蓄势待发的时刻,希拉里的每名职员都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以图全力推进这个故事。
太令人兴奋了!战斗开始了!第一次流血!但是由于在杂乱的谷歌、搜索和聊天短信上失利,网络上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反应过度, 希拉里阵营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对前总统行为的不安上,以及奥巴马作为一个合法的竞争者可以从克林顿阵营中刮走大笔竞选资金的问题上。奥巴马冷静地对待这些攻击,并告诉记者:"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要因其他人的言论而道歉。我感觉是格芬先生与希拉里阵营有分歧,但那和我们的阵营毫无瓜葛。"
不久以后,真相在希拉里阵营内部被揭露了,于是指责便开始了。相对于其他职员来说,马克·佩恩(Mark Penn)--希拉里的首席战略家,一直以来都是他在负责组织发动对奥巴马的攻势,但是,当他看到事情出现逆转的时候,他竟然跟比尔·克林顿说这是沃尔夫森的错误,而与自己无关。佩恩给希拉里·克林顿的建议是,由于沃尔夫森在媒体中扮演了《黑道家族》(The Sopranos)中杀手的角色,因此他也就不再适合做总统竞选阵营的发言人了。佩恩对选举阵营首要的宣传负责人格伦沃尔德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自己才是选举阵营真正的形象制作人。"你一定要处理好这事。"希拉里对佩恩说道。佩恩点了点头表示同意,然后阴沉着脸说:"我们要让他觉得该为与外界交流负责。同样的,我们也要让曼蒂觉得该为广告宣传负责"(后来佩恩又否认了这个说法)。
这是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也是这个阵营所处现状的真实写照好莱坞的一个大人物通过媒体揭露了候选人丈夫的老掉牙的通奸故事后,候选人阵营便立马惊慌失措了,他们唯恐事态扩大。这时,阵营的首席战略家想要全盘操控局势,当候选人告诉他去"处理好这件事"的时候,他却发现了削弱其他两个高级幕僚的好机会,而根本没有去处理这件事。
批评、混乱、欺诈、推诿,在克林顿白宫度过的 8 年时间里,希拉里对此一清二楚,这就是她勇敢地为之奋斗而不是反对的地方,这就是她所了解的真实世界。
希拉里选举财大气粗,花钱如流水:比如在拉斯韦加斯(Las Vegas)的百乐宫大酒店和全球连锁四季大酒店这样的高档宾馆里消费;购置大量的鲜花和缴纳数额不菲的停车费,特别是在得梅因(Des Moines)一个超市里就有 10 多万美元的杂物账单。只要可能,希拉里是不会在艾奥瓦乡下的汽车旅馆里呆上一个晚上的,她宁愿整晚呆在得梅因市的使馆套房里;或者不带记者和顾问,常常一个人坐着私家飞机到处飞来飞去。她的竞选经理是前白宫的日程安排人帕蒂· 索利斯·多伊尔(Patti Solis Doyle),她创造了"希拉里地带"(Hillaryland)这个词来形容希拉里身边那些忠心耿耿的妇女,而用"白宫小子"(White Boys)来形容克林顿身边的那些顾问。首席"白宫小子"就是神秘的幕后顾问佩恩,他是在 1994 年克林顿政府艰难的时刻,与迪克·莫里斯(Dick·Morris)一起来到白宫的。佩恩与多伊尔两人很少说话,佩恩似乎更重要些,负责民意调查的数据分析,并常常与比尔·克林顿一起分析结果,但是,他常常不会让多伊尔和其他顾问知晓。(这些人当然会认为他在隐藏那些与他的策略不符的结果)。
《奥巴马凭什么赢》
作 者:埃文·托玛斯
译 者:中雷、宁娜
出 版 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定 价:28.00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