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本来就可以第一次做对

        克鲁斯带着食物和水走进密道。没走多远,他就遇到了金色的小精灵。小精灵一再地对他说:“朋友,你准备好要去寻找宝藏了吗?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要想通过密道,必然会遭遇很多阻碍,走很多弯路的!”
    “这还用说!”克鲁斯不以为然地说,“不过,我机智、灵活、有头脑、有知识、经验丰富,而且有的是精力、体力和智慧,这点小事算不了什么。再说,干我们这行的,什么事没见过?什么难走的路没走过?所以呀,做事情别那么较真,差不多就行了,何必让自己活得那么累!”
    结果,克鲁斯费了好大劲,把自己弄得狼狈兮兮,伤痕累累,好不容易快要到终点了,却因为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变成了一尊石像……
    换换脑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克鲁斯的‘愚’就在于没有意识到必须要把事情全部做对,才能最终顺利地完成任务。智者常常是谦虚谨慎的,而愚人总是自以为是,类似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零缺陷”博士总结道。
    克鲁斯认为:把事情做对有很多机会。如果一件工作有10次做对的机会,第一次没做对,第二次没做对,第三次没做对……做到第九次做对了,结果是做对了;如果第一次没有做对,第二次做对了,结果也是做对了。最终的效果其实都是一样的!
    德普认为:我们对工作的要求是要努力做对,并且在开始时就按自己所制定的标准去做,尽量不要有过多的耗损。
    李认为:第一次没有做对,必然要修修补补,可能要做第二次、第三次……这些都是额外的浪费。如果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浪费就会最少,效果也是最好的。
    “其实很多事情,本来就可以第一次做对!”保罗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叫了起来。
    “这是一定的!”博士说道,“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世界上有哪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不能把手术做好?有哪个司机不能遵守行车规程?有哪个煤矿不能按要求作业……追溯曾经发生过的每一桩不幸事件的起因,在这些成千上万的错误里,我们不难发现:人们能否做对,并不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能力,而是取决于支配行为能力的思想观念!”


    接着,“零缺陷”博士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当年,我的导师克劳士比先生应一位著名企业家的邀请,为他的企业做咨询。这位企业家对克劳士比先生报怨说,自己忙得没有时间去赚钱。问其原因,得到的答案是他的工厂总是不能按期完成生产计划,总是延期发货,客户们为此怨声载道。为了赶工期,他不得不新招聘来400名工人加班加点地赶工,但是生产进度永远赶不上增加的订单。
    于是,克劳士比先生去他的工厂进行了一次考察:那是一家非常现代化的大工厂,厂房明净,规划整齐、生产设备也是最先进的;有七条装配线可以把不同的部件组装在一起;在每条装配线的尽头都设置了检查站,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问题,质检人员就会记录在一张单子上;而几乎每台机器都会在某个环节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出现问题的产品被送到返工站,那里搭建了几个工作间,由最有经验的工人负责返工的工作;返工之后,产品就可以出厂,发给客户了。
    整个过程中,克劳士比先生一言未发。午餐的时候,企业家终于忍不住问克劳士比先生:‘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返工的次数减下来?’他还列举了一些不能不返工的条件:
    1.机器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和问题的。
    2.所有的工人都很敬业,他们为了返工可以工作到夜里12点,这已经是工作的极限了。
    3.技术上的改进在未来两年内是实现不了的。
    克劳士比先生笑道:‘实际上,我给出的方法非常简单——取消返工区。你不妨试一下。’
    ‘取消返工区?哦,不,先生,您是在开玩笑吧?这样的话,返工的产品在哪里重新修复加工?要知道返工的产品占了全部产品的30%!’
    克劳士比先生告诉他,实际上只需要做一件事,就可以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而且以后永远不会出现返工。
    ‘这是不可能的!’企业家叫道。
    克劳士比先生没有说话,只是拿出纸笔,写下了这样的建议:
    ☆关闭返工站,让在那里工作的人都回到各自的生产线当中去,做指导员和培训员。
    ☆在生产线尽头摆上三张桌子,让质量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专业工程师各管一张。
    ☆将出现的缺陷按“供应商的问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设计的问题”进行分类,并且坚持永远、彻底地解决和消除这些问题。
    ☆将机器送回生产线修理。
    ☆建立“零缺陷”的工作执行标准。
    虽然心存疑惑,但是这位企业家还是照着克劳士比先生的建议进行了改进。结果,他们发现了许多管理问题。比如,订购零件时,只看价格高低;没有对生产线的工人进行很好地培训;有的人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就是一切都需要返工……
    几星期之后,他们的生产进度发生了质的飞跃,无论订单如何增加,他们总是能够按时甚至提前完成。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制造车间立了一个标志板,上面写着生产无故障、无缺陷产品的天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越来越大,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而且他们还学会了检查新产品的好方法:工人一边装配,一边将出现的问题提出来并解决掉。不仅如此,工人们也不必每天加班到12点,而是按时上下班,有很多时间去享受工作以外的生活。
    最让他们兴奋和自豪的是,由于他们生产速度快,提供的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很快便占据了本行业最大的市场份额。日本人原本已进入了这一市场,但由于看到了该公司的领先水平,最终选择了退出。这家企业也成为了所属行业中第一家打败日本企业的美国企业。


    在克劳士比先生告诉他们取消返工区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他们看来‘第一次就做对’只是一个理想的状况,它不会在现实中发生。谁都不可能在第一次就制造出无缺陷的产品,尤其对于他们的企业来说,这简直就是个神话!
    而实际情况是,‘第一次就做对’是如此地简单、容易。此后,他们先后兼并了七家工厂,这些工厂也都无一例外地做到了“第一次就做对”。即使是那些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工人,也照样做到了‘没有返工区’,且每家工厂的利润都翻了10倍以上。”
    听了克劳士比先生的故事后,保罗、弗兰克和罗琳无不瞪大了眼睛。他们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的巨大威力。
    “零缺陷”博士抿了一口茶,接着说道:“当初我在美国学习时,克劳士比先生就告诉我,出身医疗世家的他自幼就被灌输了这样一种观念——工作标准必须是百分之百,必须是零偏差、零失误。正是这样的观点,让他把所有心思用都在预防问题的产生上。而用现代的物理学和数学所提出的‘偏差’的概念和‘无限趋于0’的思维,所建立起的标准就是‘允许犯错误’,也自然无法避免‘快乐返工’的情景。”
    “可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区域,对于同一种产品的质量标准是不一样的。”保罗说道。
    “你说的的确是个问题,这就是我要讲的另一个故事。”博士向保罗投去赞许的目光,看起来,他已经能够抓住一些问题的关键点了。接下来,博士的故事开始了:
    “在中国有一家以焦炭生产和销售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他们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流水平的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而且他们的产品在欧洲的销路一直都非常好。
    后来,他们将部分产品转销国内,以为这些在国外销得极好的产品,在国内也一定会销路大开。可是,结果却与他们预想的大相径庭,他们的产品在国内根本就卖不出去,造成了大量的库存积压,这让他们非常疑惑,一直在寻找问题的根源。
    经过一番细致的调研和分析,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产品质量存在问题,而是因为,他们的产品价格定得太高。于是,企业把产品的价格降了下来,但这样一来,生产成本就增加了,根本没有什么利润可图。后来,他们在一年之内先后派了四位高级管理人员来听我的课,请我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实际上,问题的原因非常简单:他们销往欧州的产品质量标准是固定碳含量‘86’以上,而国内的产品质量标准是固定碳含量‘80’即可。把‘86’当作‘80’使用,是用‘86’的成本来核算‘80’的利润,所得利润自然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国内客户在使用他们的产品时,并不需要‘86’的含量,而是要去掉几分后才用。但就是这几分,使他们浪费了很多的成本,利润也自然为零了。
    他们终于明白:他们为客户所付出的高质量、高成本,并不是客户所需要的。他们每天所说的‘为客户着想’,实际上是他们强加给客户的主观意愿。
    尽管第一次没做对,但在了解了‘第一次就做对’理念之后,他们迅速调整了产品策略。结果,仅仅生产成本一项,就节约了3000万。”
    讲完了故事,“零缺陷”博士看着三个神情专注的学生,说道:“刚才我所讲的克劳士比先生和焦化厂的故事,其背后的哲学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理念的核心元素:


    ☆首先要确定你工作的目的: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工作,而不是自己的主观意愿。
    ☆建立一次做对的基本准则:“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
    ☆消除达成这一准则的障碍:建立预防系统,取消工作中的“返工区”,尤其是精神上的。
    ☆最后努力工作:所有的努力都会有高额的回报。
    博士把这四个元素写在了白板上,并对三个学生说:
    “现在就请你们来说一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