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自序
-
我本人一直坚持一种做法,在做完一件事后,就要把它忘掉,不能让它影响后面的工作和生活。我把这种做法叫做“按删除键法”。所以,我活得还算是比较“本我”、颇为自在的。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为什么会在本书被动员重印时多次婉拒、一笑了之。
然而,从出版商那里得知,我的这本书早已售馨,还有许多人拿现金来提货,甚至压仓底的书都被人买走了。因此,本书的再版,是被出版社一致看好的事情。
作为作者,听到这些不由地会有些“飘”——尤其是这一切都是在“自然生长”的情况下发生的。因为就在本书面世不久,原策划人因故远行,所有的宣传计划全部落空。换言之,本书一出生就被一下子扔进了茫茫书海,任其随波逐流、自生自灭了。曾有出版界资深人士对我感叹道:在当今善“炒作”、精“打榜”的图书市场,本书能够“自然地”畅销实属难得。
本书的第一版曾经在新浪“读书频道”做了一个连载,竟然有一百多万的点击率,而且好评如潮。我当晚就上去看了,真是不敢相信,尤其对各位读者自发的情绪反应与颇为感性的抒怀感到兴奋不已,也因此联想到许多小故事。
曾经在一次研讨会上,建行的一位处长说起他为什么来参加会议时说,他有一个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找本书来催眠的。不巧,有一天他拿起了本书,竟然一口气读完了,不仅没有催眠反而失眠了,所以,他第二天就打电话给出版社,然后找到了克劳士比学院。
有一次,某知名外企的一位女性高管对我说,她有一次在家炒菜,盖上锅盖后,接着读书,结果,忘了时间,菜炒糊了。可见,本书也让她印象很深。
不过,让我印象深的总是一些质朴的“真实瞬间”:在上海某家外企,全公司所有管理者人手一本书,在研讨会的期间,他们纷纷利用各种时间找我签名,并告知我读后的感想,着实令我倍受鼓舞;还有一次,在北方某海滨城市的机场,接我的司机一下子就认出我来,开车前特别把放在车上的书拿出来让我为他签名,然后,便兴奋地在路上向我谈他的“读后感”。
令我记忆深刻的事还是在大连,COSCO船务集团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马智宏博士对我讲到他们与克劳士比的“缘分”。他当时负责主抓“安全和质量”,在“安全”方面他们创新出“一目了然工程”,在“质量”方面也进行了“质量体系三合一工程”。但他总觉得没有抓到点子上,缺少“有灵魂的”东西,而当他读过本书后,他便决定在广州的集团工作会议上组织大家学习。可遗憾的是,广州的书店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他们便组织人到深圳图书城以及周边城市去买,一时间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洛阳纸贵的情景。对此,我是心存感激的,尤其是在他们以此为契机,持续地提出“创零缺陷管理法”,并深入地在连云港等下属企业进行试点。
这一切,促使我下决心修订后再版。一是要增加、调整一些故事,尤其是对“开篇”故事的重新演绎,使本书主题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充实;二是调整部分人物的情绪变化,并做了部分文字的润色,以使得叙述更富有趣味性;三是增加了部分实践的案例,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尤其是企业界的管理者们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与思考,可以有效地促成整个组织质量文化和习惯的培养,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根植到组织的文化基因里面。
由于总是出差,天南地北地跑着,所以,我对本书的修订工作基本上都是在酒店里和飞机上完成的,而且很多时候,还不得不参与应酬。更让我头疼的是,另一本新书的最后校订工作也是火烧眉毛了,时不时地会接到编辑催稿的电话和邮件。有时候,我也在问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如此忙碌呢?是什么让我乐此不疲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感激,对每一位关心和爱护我的人和广大读者们,以及每一位积极地参与和支持中国的“零缺陷”事业的人们,我都心存感激。尤其是本书的编辑王舒和高雪蕾两位女士,缘于对本书的热爱,她们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地辛苦的工作,不仅在本书的行文中,而且在体例上,都凝结着二位的智慧和才华。在此,我向她们表达深深地谢意。
也许是我的真诚感动了上天,今天北京一扫往日的阴霾,阳光穿透层层迷雾洒落在这座传统而又时尚的城市。看着窗外身着冬衣、步履匆匆的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就想到了李打开宝盒的时刻,我一时竟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跑到楼下,尽情地享受这冬日暖阳。虽然温度还是很低,但我的心却无比温暖。
现在我要做的,无他,唯真诚地期待着你们的批评与指正也。
你们真诚的朋友
杨钢(fyg@ci21.com)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