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经营杂货铺,经商天赋初露锋芒
-
1942年,母亲刘氏和其他13个穷亲友凑了一笔钱,在湾仔坚拿道西鹅颈桥开了间名为“有如”的杂货铺。为此,母亲当掉了家里唯一的一件值钱的东西,也是她的嫁妆——一条金链子。
其实,杂货铺的店名原本是叫“有和”,意为大家合伙做生意,要友善和睦,和气生财。但是,在登记办证时,因为申请书上的字写得太潦草,被办证人员误读为“有如”。大家觉得“有如”两字按粤语发音近似于“有余”,既好听又好记,不管是谁,做生意当然都希望“年年有余”,如此看来,这“有如”似乎比“有和”寓意更好,也就将错就错了。
“有如”虽然是大伙合资经营的,但实际上是别人出钱,霍英东母子出力。母亲目不识丁,又不会管账,霍英东索性把杂货铺里里外外的大小事务全部包揽下来,进货、配货、销售、理帐样样都是亲力亲为。正是这家“有如”杂货铺,让两年来一直在外面做苦力的霍英东初尝当老板的滋味,也从此迈出了艰苦创业的第一步。
为了不辜负其他合伙人的信任,也为了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霍英东精心地打理着“有如”,干劲十足。每天清晨六点钟,霍英东就赶到店里面,清扫店面,调配货物,等一切准备妥当了,再打开店门,开工迎客。
当时,用来封店门的木板每块约有百来斤重,单薄瘦弱的霍英东只能一块一块地将木板搬出去。等把木板都搬完了,霍英东早就累得满头大汗了。在经营“有如”的过程中,霍英东逐渐彰显出了他的经商天赋,他让伙计们到路边招揽客人,把他们拉到自己的店里。自己则亲自坐店,热情地招呼每一个进店的客人。
“有如”做的是小本薄利的生意,主要经营咸鱼、腐乳、咸菜、腐竹、粉丝、发菜、豆豉、蒜头等普通家庭每日所需的食品。霍英东掌秤的功夫一流,从不短斤少两,头脑反映也很敏捷,心算又快又准,算完还要歌咏般读出来,顾客也不需要等待太多的时间。繁忙时,霍英东时常要一个人面对十几甚至二十几个顾客,但他每一次都能处理得圆融得体,在他的店里,也从未发生过任何争执,每个客人都是放心而来,满意而归。
霍英东还特别善于揣摩顾客心理,比如顾客要买一斤(香港一斤为16两)片糖,霍英东先是称出十四两,然后再加一块,口里还说:“大婶,不够么?那就再加一块!”其实,加了两块后才够十六两,也就是一斤,但顾客却很高兴,对霍英东自然产生一种信任感,回头客也多了起来。做杂货生意的,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固定的客流高峰,从早到晚,随时都可能有客人上门,因此,霍英东几乎一整天都是忙忙碌碌,不得清闲,就连吃饭,也很难坐下来安安稳稳地吃。
为了扩大经营范围,“有如”除经销杂货外,还要自制一些调料来卖。所以,到了晚上10点钟,“有如”一天的营业结束,伙计们也放工回家了,辛苦了一整天的霍英东却还得留在店里面,煮酱料、添甜醋、调制酱油,还要清算一天的营业状况,一直要忙到夜里12点多。为了防止老鼠啃咬货品,霍英东还要将所有的货品都封盖好,逐一检查,确保万无一失,才能离店。回到家中,他洗漱完毕,上床睡觉时就已经到了凌晨,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有时候,到家太晚了,霍英东就索性和衣而睡,第二天又是一大早就起床,赶去店里。
除了售货、做调料,霍英东还得每隔几天亲自去办一次货。当时办货需要到西环三角码头,从湾仔步行到西环,大约需一个小时左右。本来可以雇一辆小货车去运货的,但一向节俭的霍英东为了省下雇车和脚力的钱,自己改造了一辆木头车,每次办货,都是和表弟推着那辆木头车去。木头车上没装滚珠轴承,没有装货时要想拉动它就得消耗很大的气力,装上货以后,必须要一个人在前面费力地拉,另一个在后面使劲地推才能勉强前行,所以每次办货回来,两人都会累得腰酸背痛,简直比当初做苦力时还要辛苦。
经营杂货店,要起早贪黑,奔波劳碌,但这毕竟是自己的生意,所以霍英东干得很起劲,从不叫苦叫累、哀叹抱怨。也正是由于霍英东细心精明的经营,“有如”的生意日渐兴隆。虽是薄利经营,但积少成多,盈利倒也算可观,霍家的生活状况也因此有所改善。
因为有了“有如”,霍英东一家得以在艰难的沦陷岁月中生存下来,而经营“有如”,也是对霍英东日后叱咤商界的一次很好的磨炼。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