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6节 小米为何要托起苹果和乔布斯的衣钵?

说到模仿苹果,崇拜乔布斯,让我想到了学佛的人一般会请高僧加持,希望借此沾上佛祖的灵光。对苹果和乔布斯的狂热追捧以及学习模仿,其实都有这种沾沾乔布斯灵气的感情在里面。

当然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而在营销、管理中,学习和模仿成功企业、成功产品,并在消费者的心智空间里打上某个知名品牌的烙印也非常好的效果。其实,谈到抄袭和模仿,似乎并非只是小米、魅族们才会做的事。

比尔·盖茨做的Windows也是抄袭乔布斯的Mac。而且后来苹果还曾起诉盖茨和微软无耻地偷窃了技术,并以此绝对的优势占领了市场份额。而国内互联网公司,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金山Office也都在创办初期对国外互联网产品进行了模仿和学习。所以对于创业公司来讲,模仿和学习是很多科技类公司进入市场的好方法。

“跟随战略”好处之一就是减少初创公司、初创业务的犯错机会。当今的科技市场变化得太新太快,几个月的时间就会冒出很多新事物,凭什么判断热点?

换句话而言,这意味着任何的结局都有可能出现,仅仅由自己主观来判断,只会导致出错的几率增大。相比之下,如果有“先行者”,就可以观察别人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然后再改进。

而当前市值过万亿的腾讯是依靠“跟随战略”获得高速发展的最好例子。从QQ开始到微信,腾讯总是某个市场的后来者,却总能后来居上,这一度让很多人厌烦和质疑。

但是腾讯并非只是模仿和借鉴,而是在跟随别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优化,这也是行业里谈的最多的“微创新”概念。

事实上,“谋定而后动”的前提是不能一味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正如狄恩·卡曼所言,顾客买的不是发明或技术,而是能解决问题的创新。

“所以我不盲目创新,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马化腾曾这样解释腾讯的创新。

然而关于抄袭与创新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有些人就发出这样的感慨:社会里充斥着成王败寇的文化,每个人都害怕失败,就没有人敢创新。因此,对于抄袭和创新的讨论似乎永远没有结论,我们也不再纠结于此。

然而从管理和营销学上来看,小米、魅族标榜是中国的苹果,以及学习苹果和乔布斯,这其实在营销学上讲是一种“标榜潮流”的做法,也是给消费者一种解释:作为一个新品牌、新产品并非师出无名!

其实,许多商家都在展示自己“标榜潮流”或者标榜传统和文化,比如,早在1919年,施坦威钢琴就在广告中自称“不朽者的乐器”。高仕钢笔(Cross)则宣称,自己的产品是“始于1864年的完美经典”。

虽然小米官方没有称自己为中国的苹果,雷军也没有称自己为中国的乔布斯,但是小米的一系列战略、产品、设计、包装等都学习和借鉴苹果,这给很多消费者的第一感觉是可靠、时尚、科技、有品位。而且苹果已经验证了这些产品和定位的正确性,小米没有试错的风险。

而创业者则最怕的就是失败,因为和巨头们开发新品不同,他们输不起。而学习和模仿苹果,也同样体现了雷军“顺势而为”的思想。在《社会心理学》上有这样的描述:

任何改变人们态度的计划都会十分艰难,改变一个人的基本信念非常困难,即使精心设计运用一些诸如心理疗法在内的复杂方法也是如此。这是可以理解的。

人类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态度,这些问题的范围非常广泛。人们似乎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特别是不喜欢什么),甚至对事实上知之甚少的事物也是如此。

既然以一种新的形态让消费者记住非常困难,那么为何顺其自然的采用他们已经记住的概念和形态呢?苹果已经是大热门,几乎所有人都向往拥有一款苹果产品,对苹果产品的外观、软件也都了如指掌,所以小米完全可以向苹果靠拢,制造出苹果的感觉,这会让消费者对小米这一新品牌、新产品没有陌生感,从而抢夺那部分想要苹果手机的潜在消费者,这何乐而不为呢?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