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巴扬寺
-
巴扬寺四十九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静穆的微笑,一一从我心中升起,仿佛初日中水面升起的莲花,说服我在修行的高度上继续攀升……
吴哥王朝的建筑端正方严,无论是尺度甚大的吴哥城,或是比例较小的寺院,都是方方正正的布局,有严谨的规矩秩序。
宇宙初始,在一片混沌中,人类寻找着自己的定位。
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论,在汉代时已明显具体地表现在皇室的建筑上。“明堂”四通八达,是人世空间的定位;“辟雍”是一圈水的环绕,象征天道循环时间的生息不断。
吴哥王朝来自印度教的信仰,空间在严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的发展。通常寺庙建筑以五层坛城的形式向中心提高,由平缓到陡斜。每一层跨越到另一层,攀爬的阶梯都更陡直。角度的加大,最后逼近于90度仰角。攀爬而上,不仅必须手脚并用,五体投地,而且也要专心一意,不能稍有分心。在通向信仰的高度时要如此精进专一,使物理的空间借建筑转换为心灵的朝圣。稍有懈怠,便要摔下,粉身碎骨;稍有退缩,也立刻头晕目眩,不能自持。
坛城最高处是五座耸峻的尖塔。一座特别高的塔,位于建筑的中心点,是全部空间向上拔起的焦点,象征须弥山,是诸神所在之地。
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也追求信仰的高度,以结构上的尖拱、肋拱、飞扶拱(Flying Batress)来达到高耸上升的信仰空间。
但是,哥特式大教堂的信仰高处,只能仰望,不能攀爬。
吴哥寺庙的崇高,却是在人们以自己的身体攀爬时才显现出来的。
在通向心灵修行的阶梯上,匍匐而上,因为愈来愈陡直的攀升,知道自己必须多么精进谨慎。没有攀爬过吴哥寺庙的高梯,不会领悟吴哥建筑里信仰的力量。
许多人不解:这样陡直的高梯不是很危险吗?
但是,从没有虔诚的信徒会从梯上坠落,坠落的只是来此玩耍嬉戏的游客。吴哥寺庙的建筑设计当然是为了信徒的信仰,而不会是为了玩耍的游客。
我一直记得吴哥寺的阶梯,以及巴扬寺的佛头寺塔。
巴扬寺是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在位1181~1219【注】)晚年为自己建造的陵寝寺院。他已经从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许多原始欲望官能的骚动,逐渐沉淀升华成一种极其安静祥和的微笑。
使我在阶梯上不断向上攀升的力量,不再是抵抗自己内在恐惧慌乱的精进专一,而似乎更是在寺庙高处那无所不在的巨大人像脸上静穆的沉思与微笑的表情。
阇耶跋摩七世使吴哥的建筑和雕刻有了新的风格。
印度教观看人性的种种异变,就像吴哥寺石壁上的浮雕,表现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的故事。罗摩的妻子喜妲(Sita)被恶魔拉伐那(Ravana)抢走了,天上诸神因此加入了这场大战:天空之神因陀罗(Indra)骑着三个头的大象;大翼神鸟迦鲁达(Garuda)飞驰空中,载着大神毗湿奴(Vishnu)降临;猴王哈努曼(Hanuman)也率众徒赶来,咧张着嘴唇的猴子,圆睁双目,露出威吓人的牙齿……
战争,无论诸神的战争或是人世间的战争,到了最后,仿佛并没有原因,只是原本人性中残酷暴戾的本质一触即发。
晚年的阇耶跋摩七世,年迈苍苍,经历过惨烈的战争,似乎想合上双眼,冥想另一个宁静无厮杀之声的世界。
我攀爬在巴扬寺愈来愈陡直的阶梯上,匍匐向上,不能抬头仰视,但是寺庙高处49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静穆的微笑,一一从我心中升起,仿佛初日中水面升起的莲花,静静绽放,没有一句言语,却如此强而有力,说服我在修行的高度上继续攀升。
战争消失了,尸横遍野的场景消失了,瞋怒与威吓的面孔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极静定的微笑,若有若无,在夕阳的光里四处流荡,像一种花的芳香。连面容也消失了,五官也消失了,只有微笑,在城市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使我想到经典中的句子:不可思议。 这个微笑被称为“高棉的微笑”。
在战乱的年代,在饥饿的年代,在血流成河、人比野兽还残酷地彼此屠杀的年代,他一直如此静穆地微笑着。
他微笑,是因为看见了什么?领悟了什么吗?
或者,他微笑,是因为他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想领悟?
美,也许总是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可解的,属于理性、逻辑、科学;不可解的,归属于神秘、宗教。
而美,往往在两者之间,“非有想”、“非无想”。《金刚经》的经文最不易解,但巴扬寺的微笑像一部《金刚经》。
那些笑容,也是寺庙四周乞讨者和残疾者的笑容。
他们是新近战争的受难者,可能在田地工作中误触了战争时到处胡乱埋置的地雷,被炸断了手脚,五官被毁,缺眼缺鼻,但似乎仍庆幸着自己的幸存,拖着残断的身体努力生活,在毁坏的脸上认真微笑。
我是为寻找美而来的吗?
我静坐在夕阳的光里,在断垣残壁的瓦砾间,凝视那一尊一尊、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面向四面八方、无所不在的微笑的面容。远处是听障者组成的乐班的演奏,乐音飘扬空中。 我走过时,他们向我微笑,有八九个人,席地坐在步道一旁的树荫下,西斜的日光透过树隙映照在他们身上。一个男子用左手敲打扬琴,右手从肩膀处截断了。拉胡琴的较年轻,脸上留着烧过的疤痕,双眼都失明了。一名没有双脚的女子高亢地唱着。
我走过时,他们欢欣雀跃,向我微笑。
我知道,在修行的路上,我还没有像他们一样精进认真,在攀爬向上的高梯间,每次稍有晕眩,他们的笑容便从我心里升起。
他们的笑容,在巴扬寺的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哭过、恨过、愤怒过、痛苦过、嫉妒过、报复过、绝望过、哀伤过……一张面容上,可以有过多少种不同的表情,如同《罗摩衍那》里诸神的表情。当一切的表情一一成为过去,最后,仿佛从污泥的池沼中升起一朵莲花,那微笑成为城市高处唯一的表情,包容了爱恨,超越了生死,通过漫长岁月,把笑容传递给后世。
一次又一次,我带着你静坐在巴扬寺的尖塔间,等候初日的阳光,一个一个照亮塔上瞑目沉思的微笑,然后,我也看见了你们脸上的微笑。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