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第一章
-
一
沉重的哀乐以及连接在哀乐中的那个悲痛而又浑厚的嗓音,一遍遍掠过邓小平的心田。这些声音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如此复杂的回响,连邓小平自己都没有料到。他似乎被那个声音击倒了。他的身影与他的座椅在那一天的下午四点整,一动不动,就像一座雕塑。
直到卓琳惊惶地跑进他的书房,对他说:你听到了么?老兄你怎么啦?
邓小平的视线凝向天空,窗外若有若无的秋风里,那几片最先枯黄的叶子在颤抖着。
那些声音是如此的混杂和繁复,仿佛是一下子难以理出头绪的多声部,既有缓慢而沉重的节律,也夹杂着一个充满体谅和期许的嗓音,那嗓音的内容似乎是“我想在政治局添一个秘书长,你不要这个头衔,那就当总参谋长吧”;甚至夹杂着自己的大儿子朴方的轮椅碾过走廊时嘎吱嘎吱的声响,那声音连着十年前一个年轻人从北大物理楼的四楼突然坠落于地时令人心悸的闷响;所有的这些声音一时间都在邓小平耳边轰鸣,无序而又混杂, 一波又一波,不肯止歇。
这种令人不安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晚间。那天晚餐,邓小平吃得很少,直到洗脚上床时他也没觉着饿。在熄灯以后的黑暗中,这种复杂的多声部的声音,仍旧是一波又一波地袭来,直到五更时分这些杂乱的声音被他的咳嗽声所取代。
咳嗽声来得很猛烈,他翻身坐了起来。
黑暗中立刻传来卓琳不安的声音:老兄,你怎么啦?
卓琳拧开台灯,下了自己的床,把一只痰盂端到邓小平的床前
邓小平清了清嗓子,半晌,说了句:睡不着啊。
他的手伸向桌面,想摸烟,但马上被卓琳按住了,卓琳说现在抽烟不好。
于是邓小平不再动弹了,他的目光盯着还没有发亮的窗外,久久没有移开。
卓琳说,我也睡不着,我想起延安了,那时候延安的阳光可真是亮。卓琳后来又说,老兄啊,岂止你睡不着,我看全中国百姓都没睡稳觉。
邓小平一直没有吭声。后来,只说了一句话:追悼会,我想去参加。卓琳没有应答,没有评说这个主意妥当还是不妥当,她知道她的丈夫考虑得很多,那是个政治被搞得很复杂的年代。
没过几天,邓小平请求参加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的报告就被转递了上去。转递者是住在他宅院前面那排房子里的两位中央办公厅人员。这两个人既负责警卫更负责监管,他们负责及时向上报告“右倾翻案风头子”邓小平的一举一动。
只过了两天,答复的口信便传下来了,传达中央口信的是汪东兴副主席。汪东兴副主席带话说,你还是不要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为好。
那一刻,邓小平的腹部就有一个位置隐隐地痛了一下。他当时没有在意那只是神经受到刺激抽搐了一下,还是腹部的一个切切实实的病患。很多天后,他才明白是前列腺的问题。
邓小平一时没有说话。
这时候,卓琳说,我料到会这样。
那天晚上,起风了。不仅是堆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那些密密麻麻的花圈发出了簌簌的响声,大江南北所有中国百姓扎的那些白色的纸花都在风中轻微地打颤。
这个龙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确实过于沉重了。一月份,天安门广场就堆放过一次花圈,那是送别周总理;六月份,又是花圈,那是送别朱委员长;而到了秋天,真正的秋风还没有来临,大片的枫叶还没有转红,更为揪心的哀乐便又一次无情地敲打着神州大地,夹杂着白色的纸花,又如冬雪一样覆盖着大江南北。人们在哀痛国家失去领袖的同时,好像还在哀痛着别的东西。人们心里有一种隐隐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的形态似乎很大,但是又不明白这种恐惧感到底是什么。
就在距离宽街两个街区的一个普通的北京四合院里,一位普通的二十七岁的年轻人也连续很多个夜晚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的心里也有种恐惧,这种恐惧就像尖利的鼠牙一样啃咬着他那颗躁动的心。
这位半年前曾经因为“四五天安门事件”蹲过几天号子的名叫夏建国的年轻人,终于在毛主席逝世后第二十五天的这个晚上,悄声下床,蹑手蹑脚绕过父母亲的卧房,走到了四合院里,接着,又犹犹豫豫地敲响了对门邻居田家的一扇小窗户。那扇小窗户属于比他小两岁的伙伴田源。
田源的起身也是蹑手蹑脚的。他们俩在洒满了月光的院子里,几乎坐到天亮。夏建国再三问他敢不敢去,说如果你不敢去,我就一个人去,又说这张标语是非贴不可的,这样的话也是非说不可的。我们在清明节就是因为这些话,挨了人家的嘴巴子,也蹲过号子。但是,现在又是关键时刻,人民需要被唤醒。我们宁可再挨嘴巴子,再蹲号子,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必须由我们这些年轻人来做的,我们无可逃避。
说这些话的时候,夏建国的两道剑眉不停地耸动着,似乎要脱鞘似的。
田源说,建国,我去,你听见没有,你干吗还要问我?
这位皮肤白皙、身材修长的小伙子,对夏建国的所有提议几乎都愿意跟随。挨打就挨打,号子就号子,他自年初从西双版纳的农垦场“泡病号”回到北京后就压根儿没打算再回去。他想,就在北京坐段时间牢也没啥。自己的父亲在十年前就被关过整整一年的 “牛棚”。这年头的中国年轻人,反正看不到人生的前面有什么光亮。
这时候,两个年轻人发现一个披着灰色中山装的人出现在他们身后,那是田源的爸爸田志远。田志远先是问儿子,接着又问夏建国,你们刚才说要去哪儿?他问话的时候神态显得很不放心。
两个年轻人起先都没有回答,后来田源才嘟嘟囔囔地说了一句:我们商量着去送花圈。
作为负责京畿安全的北京公安局长,在听见这样的汇报时,掌心顿然渗出了汗珠,一种他早已有所预料的使人心悸的情况开始出现了,虽然说这一年北京十月上旬的气温还是相当的高。他走到卫生间,用手巾擦了擦掌心和额头,转身对坐在桌前的那位姓陈的派出所所长说,你继续说下去。
这是毛泽东主席逝世后的第二十七天。
一直沉浸在悲痛气氛里的首都,果然出现了思想上的“逆流”。这种情况可能是迟早都要来的,但也似乎来得太早了一点。半年之前在天安门广场上出现的“四五反革命事件”一直让这位公安局长心神不定。
这一次出现的异常情况,发生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西单。派出所的陈所长在汇报中说出了“夏建国”这个名字,这使得公安局长双眉一挑,这是半年之前他十分熟悉的一个名字。据陈所长的汇报,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夏建国和另外一个叫田源的年轻人起先并没有刷大字标语的迹象,而只有那些来自各个工厂的职工们在张贴各种各样的大标语,比如“继承毛主席遗志,深入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等等。这一类的大标语贴满了长安街的两侧,而这两个“居心叵测”的年轻人是在走到西长安街电报大楼的西侧时突然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叠好的大字报的。
长安街上的路人开始还不觉得什么,当突然发现这张刷上墙的大字报出现了“邓小平你在哪里”的标题后一下子就围了上来。顷刻之间,几乎半个西单的路人都在这张非同寻常的大字报前聚集起来。
据当时在场的便衣侦查员向派出所陈所长报告,那个叫夏建国的年轻人不仅从老工人的手里骗取了糨糊桶和糨糊刷子,而且在贴上大字报之后趁势骑在了同伙的脖子上,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向黑压压的群众大声朗读了大字报上的内容,他的嗓音几乎有点声嘶力竭:“毛主席尸骨未寒,江青却在勾结上海帮阴谋抢班夺权,新女皇就要登基啦!看吧,上海的工人民兵已经开始发枪了;听吧,阴谋家们已经吹响了流血的号角。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郑重呼吁,立即恢复邓小平同志的领导职务!现在的中国需要他带领我们渡过难关。可是,如今邓小平身陷囹圄,生死不明。让一切正直的中国人都一起呼唤吧:邓大人,你在哪里?”
据侦查员报告,人群中呼应的人很多,有人说“邓小平已经被流放到贵州山里了”,还有人尖喊“你们找不到邓小平了,邓小平已经被江青害死了”。
陈所长报告说,他与几位民警是在事情发生后的十五分钟内赶到的,那时候人群由于民警的跑近已经散得差不多了。据便衣侦查员讲,这两个年轻人他们认识,一个叫夏建国,一个叫田源。当时就有部属建议陈所长派人去这两个人家里面逮人,说是这两个人的家庭地址在半年前早有记录。但是陈所长没有下这个命令,他觉得还是应该迅速向上级报告才是首要之举。
在公安局长面前,陈所长一边说一边瞧着自己的脚尖。他并没有向局长汇报的是,他当时是这样训斥那位便衣的:就知道抓人,这么多反革命你抓得过来吗?
当时还有人悄声问他:那这张大字报咋办?陈所长的回答是:保护现场,让反革命的狼子野心多暴露一会儿又有何妨?这时候,陈所长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位老者心领神会地向他伸出了大拇指。陈所长当时就转过了脸,装作没有看见。
这后半段的情况,陈所长都咽在了自己的肚子里,并没有向局长汇报。
在陈所长走出市公安局大楼的时候,天色阴了下来。
他抬眼看看云色,心里想,首都跑不了又要起风暴了,而且这场风暴的中心,跑不了还是“邓小平”这三个字。
他走下台阶的时候又想,我这一回要学得聪明点儿,再也不能像半年前那样张牙舞爪,“国家前途”这四个字的分量实在太重了,这是要每个人心里好好掂量的,而不是某个上级的某条命令就能随便定论的。
其实夏建国与田源逃离现场的那一刻,还是有人追逐的,只不过不是公安,而是七八个佩戴“首都工人民兵”袖章的年轻人,他们急于建功。
幸亏两个报信者把夏建国与田源按在小胡同深处的一个门洞里,让追逐的脚步声像雷声一样渐渐远去,事情才没有变得更糟。报信者一个是夏建国二妹夏小妹,一个是他们同院子的邻居姑娘任燕。两个报信者都像两个逃者一样累得气喘吁吁。夏建国问妹妹怎么会赶过来报信,这才得知是田源的父亲田志远看到了一份清查名单,而这张名单上“夏建国 ”“田源”的名字赫然在列,顿感事情不妙,赶紧让任燕和夏小妹前来报信,以便让两人躲过一劫。
夏建国深知上清查名单的后果,这意味着全面的人身控制。
其实,在刚才张贴大字报以及当众演讲之前,他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出发前,他就对同院的伙伴田源说过,这一次行动,很可能是要被枪毙的。这不是吓唬你,现在的政治局面比半年前的清明节还要糟糕。说你“现行反革命”那就是一句话的事儿,“砰 ”的一枪小命就完了,全国已经死了不少“现反”了。我是豁出去了,你要想一想。
田源说,你都豁出去了,我还能不豁出去?半年前怎么干,现在仍旧怎么干。
但是夏建国还是心怀侥幸的,他想用最快的速度把大字报一贴,然后挥起拳头一舞动,马上就撤。人家也不一定能马上就逮到他,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这也就安全了。然而,上了“清查名单 ”,那就是网里的鱼一样逃不脱了,只能等着人家往砧板上送了,这是实实在在的危险。
他和田源都是下乡知青,一个在滴水成冰的大兴安岭,一个在蚊虫肆虐的西双版纳。年初周恩来总理突然逝世的噩耗使这两位年轻人再也无法待在国家的偏远之处,在互相打了个电报之后,几乎在同一日赶回了北京,也几乎在同一日奔到了群情激奋的天安门广场。他们的演说和张贴的一张又一张的标语,很快就让便衣人员盯上了他们,而且得知这个姓夏的年轻人的父亲是个“反动学术权威 ”,而另一个姓田的父亲曾被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革命群众戴过“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
在思想必须严格控制的敏感时刻,准备一份清查名单并且立即付诸实施是十分必要的。田源的父亲当然知道“黑名单”的危险,他同时有一个紧急建议托任燕转告两位年轻人:赶快想办法离开北京,去南方找个城市躲一阵儿。
谁知夏建国一听这个建议就皱眉,说还能往哪儿躲呢。他半年前由于“四五天安门事件 ”就逃出北京,往南边躲过一阵子。他在四月五号那天不仅写了诗、朗诵了诗、喊了口号,还带头冲到天安门广场东南角那个民兵与警察的小灰楼指挥部,把指挥部头头坐的小轿车推倒了,甚至点上了火。那天晚上他是仓皇逃离北京的,他知道他虽然没有被捕,但是名单上肯定有他,还有田源,他不能不逃。那几天他躲的地方是上海,上海有一伙编话剧、演话剧的年轻人掩护了他,让他睡在上海工人文化宫的一个话剧排练场里。他们还说要把他的事儿写成一个话剧,争取搬上舞台。可是他最终还是逃离了上海,因为上海的风声后来也紧起来了。现在要躲,又能往哪儿躲呢?
田源想了一会儿说,躲啥啊?拼了算了,坐牢就坐牢,枪毙就枪毙。
任燕一听这话就火了,说,你们两个,这么自暴自弃干什么?中国还有很多大事儿在等着你们去干呢,田伯伯的“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思路是对的,这是个战略思路,你们一定得走。国家那么大,很多地方其实都控制不过来,到南方躲一躲兴许就躲过这一阵儿了。你们还是快走吧,别再磨蹭了。
任燕同时转达了田源父亲的另一个意思:目前年轻人务必不要冲动,要冷静,现在中央内部斗争非常激烈,肯定会有大的变局。作为年轻人,一定要静观其变,不可盲动。
任燕还转述田源父亲的话说,要走就得当机立断,一秒钟都不要耽误,不必回家了。
田源突然蹲在地上,举着痉挛的拳头喊,我们是为了这个国家好,这个国家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们?!我就是不走,让他们来抓吧!
夏建国一把将田源拽起来说,听你爸的,你爸的劝说是对的,姜是老的辣。咱俩分头走吧,我可以去安徽,去我妹妹的村子住几天,田源你去哪儿?田源不说自己去哪儿,只说我看这个社会这样发展下去是没得救了。任燕瞪眼说,田源你怎么能这么说话?还是要相信党相信群众嘛,国家总会有新的变局嘛,你不要自暴自弃嘛,你爸爸不是反复强调“中央内部斗争非常激烈”吗?田源说,好,好,我走,我走,干脆一走了之吧,反正也没啥希望了。
两人最后确定了各自的撤退路线:夏建国去安徽凤阳县找自己“插队落户”的妹妹夏建红,一方面避难,一方面想实地考察一下当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怎样发动农民起义的,他说我一直对揭竿而起的朱元璋很感兴趣。而田源则准备去广州躲躲,他说我见机行事吧。
任燕对田源决定去广州很是有些惊讶,她说你广州那边有朋友吗?田源不肯回答,神情有些闪烁,只说那儿天高皇帝远,容易躲避牢狱之灾,后来又说,任燕,你别问了,我已经拿定主意了。
为了安全起见,两人决定从不同的火车站走。夏小妹陪哥哥去了永定门火车站,而任燕则护送田源赶往北京火车站。直至火车的车厢缓慢地移动起来,任燕那颗扑通扑通狂跳的心才逐渐地平息。她看见了久久地伸在车厢外面那只摇动的手,又想起了半年前她在遍是花圈的天安门广场上看见的那只摇动的手。那天田源是挥着手臂在朗诵,朗诵的是夏建国临时写就的诗“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那一刻,田源的脸微微扬起,手势幅度很大,额前的头发一颠一颠地,那范儿很是有点像激动的话剧演员。
她那一刻很为田源激动,更为夏建国激动,她很不明白夏建国怎么会出口成章,一下子写出那样铿锵有力的诗句来。而且夏建国那么富有想象力,他把一串闪闪发亮的小瓶子挂在一根竹竿上高高举起来,当时广场上的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小瓶 ”与 “小平 ”谐音的这个意思,一起大喊“小平,小平 ”,声若排浪。这个重要的情节,可能也是公安部门向上报告之后引动最终镇压的原因。
现在,幸亏两列火车把夏建国和田源分别带到了离北京很远的地方,让他们摆脱了“黑名单”的威胁,这才让任燕稍稍地松了一口气。但是下一步又怎么样呢?她所在的新华社每天的政治空气都很紧张,什么时候这种空气能稍稍显得松动一些呢?走出车站的时候,这位已经入党八个月的漂亮姑娘一直在作这样的思考,眉头皱得很紧。
二
两辆军车在宽街丁字路口路北的一个院落前停下。一身戎装的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兼八三四一部队副政委刘鑫从首辆军车的副驾驶座上跳下来。在他的指挥下,片刻工夫,训练有素的两车军人迅速前后列队,等待着刘鑫的命令。
这里是邓小平在北京的住处,也是他在被撤销党内所有职务之后被软禁的地方。这是一个秋夜,气温急剧下降,凉风滑过夜空。
宽街上很安静。往年闷热的秋夜,北京的大小胡同都有不少乘凉的人,可是今天的秋夜之街却是格外安静,也许是人们享受惯了夏天的温暖,不适应如此稍许微凉的气温,也许是人们还沉浸在毛主席去世的阴影中,不愿出门感受一个天理不彰的秋夜。
黑暗中,一名警察和几个工人民兵走了过来,见到刘鑫和军人身影,惊讶不已。警察问,怎么回事儿?这是我们的管片儿呀!
刘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命令递给警察说,我们奉命执行重要任务,你们的公事完了,可以收队了。
警察愣了愣神,看看刘鑫和军人们,侧目对几个工人民兵说,八三四一部队,御林军出动了,肯定有大行动,没我们事儿了。
在警察和几个工人民兵屁颠儿屁颠儿走了以后,刘鑫便径直去敲大院的门。大门打开了一扇小窗户,里面的人见是刘鑫,并没有多问,门扇对开。
这是位于宽街十字路口路北的一处不起眼的小院落。这院落离东面的增归园只有五十米远的路,增归园是民国时期外交总长顾维钧的住宅,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先生就病逝于此。邓小平“文革”复出后和家人一直住在这个普通的两进四合院里。前院住着几个中央办公厅派来的监管人员,后院住着邓小平一家。院内中央搭着一间地震棚。墙壁上有些裂缝,明显留有大地震的痕迹。
院内的大屋和里屋靠着一盏光线微弱的灯勉强维持着照明,足见主人的节省。大屋里高挂着披着黑纱的毛泽东遗像,下面是一捧鲜花,略显哀伤气氛。里屋不时传来调试半导体收音机的声音。
洗脸架边,一位老人提着暖水壶往半旧的脸盆里兑热水,一只手在盆里试着水温。壶口冒出的热气映出一张慈祥沧桑的脸。这是刚刚度过七十二岁生日的邓小平。
卓琳走进屋来说,老兄,还是我来吧。
邓小平放下暖壶说,你刚从医院回来,眼睛不好,要注意休息。
老两口端着脸盆走进里屋。邓朴方正躺在床上摆弄收音机,从床头一大堆半导体零件看出他的摆弄似乎并不顺利。邓小平看到满身大汗的儿子很心疼,从妻子卓琳手里拿过毛巾递给儿子说,来,胖子,擦擦身子吧,当心捂出痱子。
邓小平喜欢这样叫自己的儿子,一来是邓朴方生下来就比较壮实,二来胖子这个词叫起来更显得亲人间的随和。
邓朴方放下收音机说,爸,我自己来。邓小平说,想法是好的,但你身不由己呀,有些事要靠别人呀!来,把上衣撩开。
邓小平弯下腰给儿子擦身体,卓琳在一旁帮忙涮毛巾。热腾腾的毛巾在邓朴方身上来回摩擦着,邓小平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额上冒出了汗滴。接下来,老两口又费力地帮助儿子翻过身来,继续为儿子擦身。
邓朴方把头深深地埋在枕头里,眼泪夺眶而出。邓小平假装没有看到儿子的眼泪,坐上床沿,轻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让他注意穿好衣服,当心着凉。朴方没有回答,一时,老两口难过地看着大儿子,相对无言。
半晌,邓小平打破了尴尬的宁静,转移话题,关切地问儿子修理无线电的技术达到什么程度了。朴方小声告诉父亲,每天都有一点心得,只要钻下去,肯定能学会。往后,只要国家政策允许,他就用修收音机的技术自食其力,挣钱养家。
听了儿子的话,邓小平感到一些宽心,又感到一阵心酸。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都想凭着自己的真本事吃饭,这是父亲很愿意看到的事情。
急促的脚步声就是这时候传进屋里来的,慌慌张张进门的是小女儿邓榕和小儿子邓质方。邓榕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咱家附近全是解放军,好像是“八三四一”的,院子里也添了好几个人,像要出事。邓小平摆摆手,示意孩子们都不要紧张。他问,除了当兵的之外,还有谁来了?质方说是那个刘副政委。邓小平问,刘副政委说要见我吗?质方说,没有,就说是要加强警戒,做好保卫工作。
邓小平想了会儿,挥挥手说,大家都去睡吧,没有事,这也是正常情况。
邓小平回到卧房之后,点燃一根烟。
他心里明白,警卫的突然增多,八三四一部队副政委刘鑫的突然现身,并非正常情况,中国的政治肯定是有一根弦正在绷紧。随着毛主席的去世,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角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宽街的这所小宅院来说,事情有可能向好的方面转,也很有可能向坏的方面走。如果有某一种政治势力飞速膨胀,那么 “反击右倾翻案风 ”加码升级,甚至将“右倾翻案风的头子”加以极端措施以剪除心腹之患,都是有可能的。
邓小平缓缓地喷出一口烟,用缓缓的声音对老伴说,该开个家庭会议了。
三
邓小平的思虑并没有错。
中国的政治局势,在毛泽东主席逝世后,正依照自己的惯性,不可避免地朝那个方向滑去。一系列严重的情况都在向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华国锋的案头聚集,或清晰,或模糊,但都很说明问题。
江青一再纠缠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张玉凤,要求把主席的全部文件转交给自己,说自己是遗孀,理应得到这些文件;然后又去纠缠纪登奎,要查看保存在毛家湾林彪住所的相关材料。这些政治动作,显然是想控制或修改毛泽东的文件,以便为自己更上台阶“加封”。不久,江青又赶往清华大学,激动地鼓励年轻学生“战斗到底”。而张春桥的弟弟张秋桥,这位时任总政宣传部的副部长,悄悄赶往某坦克师活动。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也是动作频频,先是为自己拍“标准像 ”,然后又擅自在中南海设了一个“值班室 ”,用中央办公厅的名义通知各地,说凡是重大问题,都要向这个值班室请示报告。他还火急火燎地去了一趟上海,特别要求上海民兵“加强训练 ”,做好“拉出去”的准备。张春桥这时候也托人带口信给上海方面,说是“上海有大考验,要打仗 ”。其时,上海民兵指挥部的实力已经是三十个师、七个独立团、两个高炮营,是一支颇有实力的武装力量。而《光明日报》又杀气腾腾地推出了一篇署名为梁效的文章《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叫嚷“任何修正主义头子,胆敢篡改毛主席的既定方针,是决然没有好下场的”。
不仅华国锋对这些情况忧心忡忡,住在西山的叶剑英也是终日坐立不安。他在看了《光明日报》十月四号发表的这篇杀气腾腾的文章后,当即就去找了华国锋,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命运的担忧。而在这之前,华国锋也已经委托李先念上了一趟西山,秘密地会见了叶剑英,商量了必须阻止“四人帮”篡权的果断行动。李先念的那一趟西山之行,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略,他假托要去北京植物园赏红叶,继而摆脱了跟随的警卫,悄悄地走进了叶帅的西山住所。
在那些天里,叶剑英几乎每个晚上都没有睡好。他回忆起临终前的毛泽东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用眼睛久久地凝望着自己,嘴唇不断地翕动着。他凑近耳朵去听,但是也没能听清一个词汇。他知道毛泽东是有“嘱托卫护江山”的意思的,但是这座以中国千千万万革命志士的鲜血与生命打下来的江山,到底如何卫护,是一道严峻的考题。叶剑英好几次在半夜里披衣下床,盯着桌子上的一排电话机,咬着牙关想,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用鲜血凝成的红色江山,绝对不能落到几个搞极左路线的人手里。
叶剑英想,这恐怕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这应该是全党的想法,是全国人民的想法,很可能也是已经与世长辞的毛泽东主席本人的想法。任何一种考虑,都比不上“人民的江山依旧掌握在人民手里”这一点来的重要。解放军是干什么的?解放军就是干这个的。
在那些夜晚,叶剑英的手轮流地抓起了电话机,一架又一架。
还有华国锋,还有汪东兴,他们都是彻夜不眠。
为了中国健康的前途,正直的中国领导人拉满了弓弦。
箭在弦上。
这关键的一箭是必须射出去的。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