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节 第六章
-
该起床给爷熬药了,最后几剂。小娥木木的,点上灯,屋里立马一片黄亮。坐起来,看见窗下放了一把劈柴斧,她心里无来由地一哆嗦,受了惊吓样,像谁要用那斧砍她一下子。去年给爷熬鸡汤,她用那斧剁下十几个小鸡头。眼下看见那斧,她把事情想到了爷的脖子上。这想法太可怕,吓得她自己坐了半晌没有回过神。她想,如果不是爷,姑就不会被吊在树上羞,不会一气喝下六粒刺青梅,说不定姑真的和那画像匠人出沟了,表哥们也都跟了去,就此一辈子离开寨子沟。那多好!不是爷,三芬、七妞、萍玲、草妮,说不定都已嫁到沟外世界里。不是爷,她也不会刚十七就让三豹占了身子去,奶奶也不会连个全尸也没有。她想到爷七十五了,身子还那么结实……她心里有些苦,爷活着,她就得每天起早给他熬一碗补药汤……
她穿上衣裳,端着油灯出屋了。
院子里汪着雨水,一片清亮。风凛凛的,用手捂着灯头儿,走进灶房。生上火,她往药锅里添了一碗半水,把锅台里边的一大包药倒进了砂锅里。当又去窗台上拿那小包时,她的手在半空僵了一会儿。
那小药包里是八粒刺青梅。姑喝了六粒,死得那么惨。爷一日配药熬一粒,七十五了,依旧那么壮。她这次一气买了五十粒,还有八粒。她盯着那包刺青梅,心里不知想了啥儿,像塑了一样,直到拿过那纸包,打开看着,还是一副木呆样,脸上僵硬着一层白色,在油灯光里,呈出淡淡黄亮。纸包在她手里抖起来,发出嗞嗞哗哗的声音,就像她手里不是端了八粒刺青梅,而是一片黑森森的树林子,阴郁、昏暗、可怖,逼得她身子也跟着发颤,脑子里旋风一般,旋过了奶奶、姑、皇后四婶、宰相六伯、三豹、翠萍、七妞、收购站的小伙子……到末了,爷在她脑里就不肯离去了。脸上那层黄白色,延到了她眼里。她的眼渐渐模糊了,昏花了,手里的刺青梅也看不清了。火上的药锅,开始蒸腾出热气来,像薄薄的稀雾,湿腻腻的弥在她眼里。
戏老旺从溪里又挑回了一担水。
为见白袍小将薛丁山
樊梨花到江城来守关
岁首岁末整一年
军帐之下心如煎
忽然间丫环来禀报
自称是天下无敌的薛丁山
大老爷门外打败仗
大少爷挨了人家鞭
樊梨花听了咯咯笑
吩咐侍从备马鞍
说刀劈杨凡你们亲眼见
看今天我一刀杀了薛丁山
戏老旺老远了,那嘶哑有韵的唱腔在小娥的灶房中萦萦转着。到末了,她咬咬嘴唇,手一歪斜,那八粒刺青梅全都滑进了药锅……
九
朝廷三爷死了。
吃了几口饭,说头晕,烧心,又躺在床上睡下,就再也没起来。
小娥上山采木耳了。雨过天晴,松树林像竖起的红头发,温馨的松油香,在寨子沟里清新地流来流去。沟壁上闪着朝日的光亮,狭窄的沟显得宽大起来,顺沟望去,寨子沟如一条碧绿的大清河。几丝白云倒挂在绝崖的枝条上,飘飘悠悠,丝线一般。远处的杂木林,在晴朗的天气里仿佛是一片晃动的乌云。沟底的溪水,叮咚得格外清脆。寨子沟的石面坡,突出的石鳞上,在千年风雨中,开出了零零碎碎的白石花,像盖了一层薄薄的雪。浅凹的地场,渗出湿殷殷的泉水,长成一条条青苔带。凸鳞凹渠,青白相间,在寨子沟向外一看,像一排挂着的白蓝长围巾。空气腥鲜潮润。小娥一到寨子沟,就长长吸了一口气,一股轻松传遍了她全身。从山上倒进沟的栗木、松木和一些杂七杂八的树杆,粗粗细细,交错着堆起来,像倒了屋的空木架。干了的木耳,在雨水中膨胀起来,黑丁丁的,招风耳般站在树干上。初生的,一夜间,如黑扣一般,缀满了沟。这时是采木耳的好季节。小娥手提篮子,采几片,时不时要往沟里望一阵,直到半晌时,一个竹篮还没采满。末了,日将正顶,沟口终于有人嘶着嗓子叫:
“小娥--不得了啦--快吧……你爷断气啦……”
她猛地一怔。不知是为了爷死才一怔,还是为了村人知道爷死才一怔,仅仅就一怔也就平和了。可她出沟时,还是疯样跑,见了来人忙不迭儿问:“你唤啥儿?!”
答说宰相六伯去给朝廷三爷商量沟里事,入门一叫不应,手一摸,三爷身上已冷了。见床边吐了一堆肉食饭菜,酒气扑满屋子,才知道三爷是喝过量,酒火攻心,不知啥儿时死在了床上。
朝廷三爷就这么死了。
寨子沟像是倒了一根顶天柱,立马,满沟老少都往乱石盘村拥。屋前空地上,惊惊慌慌站着一片人,说着三爷,说着酒;说三爷死了,沟里没了主,日后寨子沟的日月不知该咋过。男人们被宰相六伯指点着,慌慌张张架灵铺,女人们被皇后四婶召唤着,一针一针缝寿衣。年轻媳妇和姑娘娃儿们,一堆一堆,归林鸟似的嘁嘁喳喳。
“酒攻心……是酒三分毒。”
“日后俺男人打死我,我也不让他喝酒。”
“小娥呢?”
“采木耳了。”
“可怜的,往后一人咋过哩?”
“立马和三豹成亲嘛,十七了,能生能养啦。”
“三爷一死,朝里没主,沟里该乱了。”
“六伯满肚子主意,又识文断字,说不定不用像三爷那样威风就治了女娃们。”……
小娥回到家,朝廷三爷已被抬出来安放在正堂灵铺上,穿了一套从箱里翻出来的新衣,黑绸布,闪着亮;一块白布盖了脸,直挺挺的,如一截老树一样。她一唤爷不应,就跪在灵前哭得死去活来,声音凄凄切切,悲哀得抬不起头。直到这当儿,满沟人才都想起来,朝廷三爷死了大半晌,灵前还没有哭声哩。小娥一哭,女人们才觉得,人活在世上好可怜,连朝廷三爷这样的沟主说死就死了,何况别的人,于是,伤了情,也跟着掉了泪,有人也就跟着哭起来,一时间,灵前跪了一片,呜呜的哭声,掺和着溪里流水,林涛样响动了,很热闹。
一切后事都是宰相六伯安排的。
朝廷三爷死了,六伯就是朝廷六伯了。停尸三天后,六伯从沟外请来两班响器,吹吹打打,满沟凄情,满沟乐声。笙声、箫声悠悠扬扬,时喜时哀,一阵如阴天乌云,乐声闷闷地压着人们;一阵如流水轻轻从人们心中淌过去,把那沉闷带走了;又一阵,如风风雨雨,叫人觉得心急心烦,好像有场灾难在等着大伙儿;又有一阵,乐声慢下来,如丝丝细风,撩得人心中痒痒。寨子沟有史以来还没有这般热闹过,连沟里深处,十年不下山的人,都专程赶来了,一来为三爷磕头做祭,二来也看看三爷死后的排场热闹。葬费的开支,六伯说他一人全包了。三爷是辉辉煌煌一辈子,死后自然也要辉辉煌煌的。六十过世为喜丧,一切都是按喜庆筹划谋略的。按照他的指派,寨子沟的人,凡娶媳妇立下门户的,或男或女,一家出一个孝子,去他家领到一块孝布,在三爷身边守灵一夜。到了来日一早,日未露红,东天才显一片清光,送葬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开出了乱石盘。
最前面三爷的远房侄儿抱着三爷的像,后边一对孝子,各端六碗、六神油炸供品,一只半熟童鸡,卧在一个白盘里,一块半熟的猪头肉,横在一个白碗里,绑了葱的红筷子,插在肉中间。再后,是三爷同姓的低辈近孝们,各人手持一根缠了白纸条的柳木哀杖。接下,是一口黑漆的柏木棺材,四寸半厚,十二人对抬,个个压得咬牙。另有一帮杠人,散在周围,不时来和这十二人对换。棺材后是对吹的两班响器。响器后是按门户对出的孝子们,各提一个纸扎的童男玉女,或金马银马,或金山银斗,花花绿绿,拉开长长一串,再后是看热闹的闲人们,一队一团。送葬队伍的阵势,犹如一条没头没尾的龙。三天一过,三爷魂入天堂,为之大喜。两班响器先吹了一曲《送终调》,就都开始吹喜喜乐乐的《入天堂》《江河流》《三月风》《百鸟朝凤》《万雀归巢》,一曲一曲,如江河开堤,溪水跌崖。宏大的,滚滚来,哗哗去;细微的,响声泠泠,叮叮咚咚。整个寨子沟,都是民乐声。时而炸起的两响炮,“咚!叭!”一高一低,一脆一闷,在乐声中,像一台大戏中点缀的重锤鼓。
戏老旺好久没有听过音乐了,他满脸光彩,静静听着,手里挎个大的柳条篮,篮里装满了白纸钱,不时地抓一把扬到天上去。那纸钱飞上去,旋下来,打着转儿落到送葬的人身上。望着那些钱,戏老旺听一会儿箫笙,自己忍不住就哼句什么,到末了,他就索性不停地唱下去。乐声太大,没人听得清他唱了什么词,好像他是翻来覆去地重复着一段儿的那么几句。他用力把声音抬高些,有人听见唱词是:
人在梦里梦在人中
死在活里活在死中
哭在笑里笑在哭中
升天堂实是入地狱
入地狱实是升天堂
迷迷迷你迷我不迷
谜谜谜看我来破谜
……
宰相六伯走在最前边,步子很慢,脸上很平静。为张罗后事他已经几夜没合眼,可眼里依然闪着亮光,很有神儿。好像是因为队伍太长,好像是为了让响器多吹一曲,他正走一会儿,又倒过身子,踮脚察看一下这少有的壮观场面,退走一会儿,压着前边想赶路的孝子。他像一队人马的总主事,统领着孝子们,干什么都极有节奏,一点不乱,显出了和朝廷三爷一样的气势和威武。
小娥走在棺材后,在女孝的最前边。她身着重孝,一套白袍。整个孝队,像飘在山沟的一带白云,又像缓缓爬山的一群白羊。小娥就如头羊一样,先还哭着,后来人人都在听乐声,她也就止了哭声,和人们一道听那对吹的响器。
三爷的坟在葫芦沟垴上。那是一块风水宝地,坐南向北,避风朝阳,前有河,后有山,左有日出,右有林地。说是三爷埋在这里,能保寨子沟人平安度日,天旱有水浇,天涝有沟排,风来了,有山挡,雨来了,有林避。一切葬式都按着习俗。墓用石砌了。三爷入土时,孝子全都不言不动,盖完黄土,把灵杖插在坟前,纸扎全都烧了,最后两班响器同吹了一曲《大丰收》,孝子们都在坟前磕了三个头,并向乐班、土工致了谢礼,才算完了一切。
该走了,人都一动不动。三爷去了,沟里不能没有朝廷爷,于是人们都眼望着宰相六伯。
六伯很和善地瞟一眼大伙儿,站在坟头上,终于亮开嗓子说话了。他说:
“三爷为寨子沟操劳一辈子!因为有了三爷,才有了咱寨子沟这几百口子人,男男女女,才都安心在这沟里过光景。今儿三爷走了,我们日子不能不过!俗话说朝上不能一日无主,寨子沟也不能一日无头。沟外世界上,镇有镇长,县有县长,村有村长,承包组还有小组长。我们寨子沟,不是镇,也不是村,归乡管,乡长不知道寨子沟有个乱石盘;归村管,村委会没有一人进过寨子沟,连寨子沟多少口人都还闹不清。我们不能按沟外的规矩选镇长、村长啥儿的,可不能不选个像朝廷三爷那样的人来主沟里事。念及我年岁较大,大伙儿又都叫我宰相六伯,我今儿组织各户人家,在乱石盘里开个会,议议这事儿。”
“有啥儿议,就你主事嘛!”六伯话一落音,皇后四婶好像怕烦一样,在人群中高声叫了句。接下,人们就都说开了。
“别议了,六伯你主事。”六伯从坟头走下来,“我哪行。”
“你行,议了也是你。”
“是我也得议一议。”
“啥儿时议?”
“回去听枪声--还是三爷的老线枪。”
终于,孝子队伍跟在响器后,听着那轻松的乐调,下山了,回村了,解散了,像一片白云被风吹开了,不见了……
十
中午一罢饭,日头就昏花,像有了一丝疲累那样,炽白没有了。三爷一走,小娥家的老屋,冷冷清清的。宰相六伯搁下饭碗,嘴没擦,就来了三爷家。要召集沟里各户主人议事了。这是他第一次主持沟里的朝议会,没到三爷家,他就扯着嗓子叫:
“小娥!”
没回应。老屋门上挂了锁。
“小娥--”
依旧没回应。到处都很静。
“哪儿去了。”六伯嘟哝着,走进灶房,见没人,就又到房后茅厕前咳几声,不见动静,就大唤:“有人没?”然后,进茅房看一眼,沮丧地走出来,到石桌前等一会儿,又等一会儿,到那三间老屋门一看,锁是开着的,心里一亮,开了门,独自进屋,到三爷床前,见那老线枪原样挂在墙上,七尺长筒贴墙闪着亮光。想到这支老枪今后就由自己鸣放召人了,六伯觉得浑身的血都由下朝上涌。没有犹豫,他跪在床上,卸下老线枪,很有味地掂了掂,然后到屋外,借日光看看筒里,药已装好,就找来三爷的火香,点上,插入香孔,站在石桌上,把枪托朝肩上一架,正想勾,觉得太阳耀眼,就转过身子,枪口正对着头顶焦饼似的圆日,抠响了扳机……
“轰--”
随着枪响,六伯尖叫一声,就倒在了血滩里。
朝廷三爷留下的老枪爆炸了。那炸声人们一听就知道,不是一般的猎炮声。近邻从家里跑来时,六伯半边脸被掀掉搁在石桌上,血流一地,那人一见,就对着村子叫:
“不得了啦--枪炸啦--炸着六伯啦--快来人啊--”
叫完,去晃宰相六伯,六伯不动弹,于是,又急叫,“快来人呀--六伯过去啦……”
说话间,三爷家和三爷死时一样,立马又挤满了山人们。有人一眼看出来,朝廷三爷的老线枪里,装的不是火药,而是炸药和铁沙。火药是前射的,炸药是横炸的,把六伯炸死了。
宰相六伯就死了。
……
宰相六伯的葬礼远不如朝廷三爷的那般隆重,可还是去了不少人。去的人,孝子或帮工,都问小娥哪儿去了,又都说不知道。直到六伯入土,一七、二七、三七、百日、周年,还没有人知道小娥哪儿去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