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文明与考古碰撞
-
历史很有趣,它时而让一种文明沉寂,时而让这种文明浮出水面。玛雅文明就是这样。在经历了漫长的沧海桑田、日月变迁后,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得以让人们窥见其背后的历程。
“错误的相遇”
15世纪很平常的一天,大西洋上飘荡着几只小帆船。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这几只小船显得是那样的渺小、那样的不堪一击。船上的水手们也个个闷闷不乐、忧心忡忡。他们不知道自己将飘向何方,就好像自己的命运不再由自己掌控似的。他们当初的豪言壮语早已丢到九霄云外了,现在他们祈祷能得到海神的眷顾,保全性命,
当初的豪言壮语早已丢到九霄云外了,不知道能否得到海神的眷顾,平安归来。可他们的司令——哥伦布,却镇静有方,两眼注视着前方。他清楚自己是在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航行,不是从陆地东行,而是从海上西行去拜访富裕的东方帝国——中国。
当时在欧洲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遍地都是丝绸,黄金。《马可•波罗游记》把这一切描绘的如此美好。怀揣着这样的梦想,哥伦布踏上了航行之旅。然而,中国是在欧洲的最东边,现在他却带着他的船队向西航行,这不是背道而驰吗?照这样航行下去,不是越走越远吗?
哥伦布心知肚明,他航行的奥妙就在此——不往东而往西,绕地球一圈同样也可以到达在欧洲最东边的中国和印度。哥伦布为什么这么确信,因为在当时,大家已经都明白地球是圆的这个道理。
哥伦布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带着发财的梦想在寻找中国。他相信从海上西行同样可以到达东方的中国。因为当时有学问的人都已经知道大地是一个圆形的球,而在球面上的任何一个地方,无论从哪一边都可以到达它对应的另一边球面上的任何一点。
然而,人们当时对地球的了解仍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要把这个简单道理应用在地球游行上,作绕圈般的航行仍然是件极不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心,而哥伦布令人敬佩的正是他敢于冒险的精神。他率领着三条小船在浩瀚无边的大西洋行驶。
尽管哥伦布满怀壮志,但他的水手并不看好这次航行。他们恐惧万分。他们总会想起民间流传的有关海洋深处有水怪,它们伺机在等候着航行的人们。海洋的尽头是无底的深渊,靠近它的船只都会被吸进去。再加上船只的配备极其不完善,随时有命丧海洋的危险。可谓是人心惶惶。在这种情况下,哥伦布只好采取又哄又骗的办法来稳定军心。
就在他们快要忍受不住的时候,水手们爆发了,几乎要采取暴力让哥伦布转舵回航,在哥伦布的耐心说服之下,一场风暴才平息下去。凑巧的是,第二天人们看到了一只水鸟翱翔在天空上,他们仔细观察这只水鸟,发现它原来是在觅食,紧接着海面上漂来了一枝带着绿色的芦苇,随后又漂来了一棵长满浆果的小树……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附近有人在活动。果然,在那天晚上,人们看到了前方有一片陆地。他们以为到了梦寐以求的地方。水手们欢呼着,赶忙把帆收起,静静地等待天明,他们觉得自己的苦日子过去了。终于不用再担心死亡了。哥伦布则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以为自己到达了中国,以为自己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天渐渐亮起来,前方的岛屿越来越清楚,哥伦布庄重地手持西班牙王旗,率领部下乘着小艇登岸。他们来到陆地上,发现这里树木茂盛,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迎面吹来,风中夹杂着阵阵花果的清香,树上的小动物跳来跳去……这是多么宜人的美景!然而更使他们高兴的是在这里看见了人。原来岛上有人居住。岛民对这群贸然进来的人很是恐慌,不知道该怎么办。哥伦布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亲自把红帽子送给他们,把玻璃念珠戴在他们脖子上,这时,他们才打消了惊恐,知道他们没有恶意,盛情款待哥伦布他们。之后,他们带着鹦鹉、成束的棉线和木制的标枪来到哥伦布的船上,友好地交换物品。他们从未见过铁制造的刀剑。当西班牙人拿剑给他们看时,他们竟用手握住刃口,以致手指都被割破了。
这是美洲印第安人第一次接待欧洲人的情景,也是他们的第一次“相遇”。当时双方都在惊奇之中带着友好的愿望。印第安人非常友好,善良,哥伦布为当地人的纯真善良而感动,希望能和他们结下友谊,和平地建立西班牙的统治。当然,真实的历史却无情地戏弄了这些美好的愿望。印第安人绝对没有想到,从这里开始的将是他们整个大陆、整个民族遭到灭顶之灾的苦难历程。哥伦布也没有想到,他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血腥的屠杀,以及那残酷到种族灭绝的奴役与剥削!
公元1502年,哥伦布再一次来到美洲,这是他最后一次踏上美洲,当然也是距离他发现“新大陆”整整10年。这是多么的有纪念意义!他们在海上漂泊了数月,终于平安到达。他们在洪都拉斯湾靠岸,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兴奋地踏上久违的陆地。这里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在当地市场上,一种陶盆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种陶盆制作精美,非常漂亮。卖主告诉哥伦布,这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玛雅,这个神奇的名字,欧洲人还是第一次听到。
差不多又过了10年,从巴拿马开往圣多明各的一艘海船,极其不幸的在途中遭遇大风,最后被沉没。12名幸存者在海上漂泊数日,最终战战兢兢地登上了尤卡坦半岛。这些人漫无目的在尤卡坦半岛上行走,饿了就吃树上的果实,渴了就喝泉水。两周之后,他们与玛雅人相遇了。玛雅人看见这些外地人闯进他们居住的地方,认为冒犯了他们的神灵,很是生气,把他们全部抓起来,并要把他们作为牺牲献给神灵。幸运的是,有7个人逃脱,连滚带爬回到了西班牙占领区,而那5个人永远地留在了玛雅土地上。欧洲人与玛雅人的首次相遇,竟是这样的场面!
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率领军队征战墨西哥,征服正处于鼎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此时的玛雅文明已接近尾声,但在尤卡坦半岛上,还存在着一些玛雅的小城邦,那里的玛雅人还在继续创造文明。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险队来到尤卡坦,他们试图在这里建立殖民地,并推行基督教信仰。没有想到,受到了玛雅人的千般阻拦。他们之间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争,直到1697年,玛雅城邦的最后一个失去战斗力,才结束了这种反抗与被反抗的斗争。
惊人的发现
1566年,来自西班牙的兰达修士看到丛林中高耸入天的神殿时,惊讶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难以置信,在丛林中会有如此雄伟的建筑。他这样写道:“这些建筑都是用雕凿得十分精细的石块砌成的,尽管当地没有任何金属器具可用。”
1786年,西班牙的探险者安东尼奥再次来到了这片丛林地带。他花费了整整半个多月的时间对这里进行了大清理,结果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占地大约有几十平方千米。尽管大多数建筑都已经坍塌了,破烂不堪,但在一些底层的金字塔群落里,还能清晰地看见神殿,而在神殿下面是一座城市。
安东尼奥收集了很多的手工艺品。和他一同前去的还有一位画家,这位画家还绘制了很详细的草图。但是,很遗憾,当时的政府并没有对这个隐藏在热带丛林中的城市产生很大的兴趣。
其后,一位荷兰人杜贝对墨西哥境内的玛雅城市帕伦克进行了探访。他在这里仔细地收集资料,考察这里遗留的古迹,后来他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报告。在这篇报告中他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生活在帕伦克当地的印第安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应该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后裔。他们一直生活在帕伦克,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在这里建立了伟大的文明。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民族最终灭亡。杜贝的报告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轰动。很多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虽然这一报告最终还是发表了,但由于印刷质量的问题而无人问津。伴随发现玛雅的过程,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探险家、考古学家乃至谎言编造家。而对玛雅文明的解读最早是从文字开始的。
早期的西班牙探险家带回了大量玛雅文字的材料,于是相当一部分学者投入到解读玛雅文字的工作上来。经过法国、俄国、美国学者的辛勤劳作,终于成功解读。从那时起,玛雅象形文字的80%开始被后人所理解。
1822年,英国人也不甘示弱,通过研究玛雅文化,得出这样的结论:认为玛雅文明的建立者是旧约圣经中“失落的十部族”的后裔创造的。
1839年,来自美国的约翰•史蒂芬斯和英国画家莱迪力克•卡塞伍德决定结伴前往危地马拉东部的热带丛林考察,一探究竟。但很不凑巧,当时中美洲正处于叛乱时期,他们被认为是间谍而被抓起来,后来才被释放。他们不甘心这样两手空空回去,于是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雇佣当地的向导,并在向导的指引下,骑着骡子进入洪都拉斯阴森潮湿的热带雨林。他们顶着酷暑,沿着河边小心翼翼地行走,穿过狭窄的通道,跋涉崇山峻岭。他们完全不顾当地的恶劣环境,一心想找到他们在书中读到的那个湮没在丛林下的城市。他们其实也是胆战心惊的,也许他们会兴致勃勃地来,失望而归。
事实上,当他们第一眼看见科潘时,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科潘,自古以来就是这片河谷和河流的称谓。他们所能看见的只有一面石头砌成的墙。技术虽然高超,但比起他们在欧洲游历时见识过的,规模庞大的城堡来说,这些墙壁显得破旧不堪,摇摇欲坠。“我们登上大块石头砌成的台阶,有些台阶还完好无损,有些则已被石缝中拱出的树根摧毁,我们登上一平台,四周被茂密的丛林所覆盖,难以辨认它的形状”。
向导用大砍刀清出一条道路,这样方便行进。他们在一座树丛覆盖的建筑面前停住了脚步。他们发现这座建筑的形状和金字塔非常相似。除了发现这座金字塔,他们还找到了一根石头立柱。这根立柱呈四边形的形状,当地人把它叫做纪年碑。这根石柱高4米、长1米。碑面上镌刻着密密麻麻的浮雕。正面是一个人物造型,衣着奇异、表情凶煞。其他三面则刻满了象形文字。斯蒂芬斯认为这些雕刻的技巧、手法与埃及人在纪年碑上镌刻铭文的技艺不分高下。他唯一不明白的就是这些符号代表的是什么含义以及这个面目狰狞的人的身份。这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向导告诉他们,这根立柱是一尊偶像。两位探险家觉得应该还会有惊喜,他们继续在丛林中前行,果然如他们想的那样,发现了14座石碑。 “一座已被巨大的树根拱起脱离了基座,另一座则被数根树干紧紧地箍住,使之几乎脱离地面。还有一座已坍塌在地,粗壮的藤蔓和匍匐植物把它紧紧地束缚在地面上。”
每一组石碑都增添了新的神秘色彩,让人觉得扑朔迷离。
他们回到了发现大型金字塔的地方,吃力地爬上台阶,想看看能不能有惊喜的发现。结果上面的雕刻更奇特。他们继续向上攀登,越过顶层,发现更多的台阶,然后从另一面爬下。他们惊奇地发现在顶层有一个宽大的平台,其高度大概有30米。他们两个人坐在上面,俯瞰连绵不绝的林海。斯蒂芬斯后来追忆道,“科潘在我们面前像一艘散了架的帆船,搁浅在茫茫林海中。它的桅杆已经遗失,它的名字早已被世人遗忘,它的舵手已弃船儿而去。没有人能告诉我们它从何处来,它的主人是谁,它已颠沛流离了多久,是什么给它带来了毁灭。”当地的印第安人也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当询问他们是谁建造了这座城市时,他们只是说:“谁知道呢?”
1885年,爱德华•汤普森对墨西哥等地境内的玛雅遗迹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并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当他把这些东西在墨西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上展示时,引起了轰动,让人们为之一动。此后,刮起了玛雅考古、探险、研究的风气。1891年至1895年之间,美国哈佛大学毕博蒂博物馆先后组织了4次对科潘地区的大规模考察。这些考察使人们对玛雅文明有了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一个失落的文明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20世纪初一直到今天,玛雅考古的进展非常突出。人们发现了分布在玛雅地区的较大遗址有三四百处,玛雅文明延续的年代也要以千年计。各地区、各阶段、各时代的社会情况、政治组织、经济发展与文化演变也看得比较清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失落的文明也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样不再完全是失落的。经过一个世纪的发掘研究,人们确实对玛雅文明有了科学的、合乎实际的了解。
从事玛雅考古的专业人员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考古事业。他们充分采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这方面比较突出的就是美国学者莫雷。
莫利在哈佛大学完成考古学和历史学毕业后,一直在丛林中从事艰苦的考古工作。据说他在玛雅地区考古多达40次,对玛雅文明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去世前,他出版了其总结性巨著《古代玛雅》一书。在这部书里,雷利对玛雅地区作了比较细致的整理和概括,被学术界认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玛雅研究的进展日新月异。但莫利的书依然成为人们了解、研究玛雅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玛雅地区以外,美洲各地的考古发掘也取得了新的成果。北美大陆从阿拉斯加到加拿大、美国;南美大陆从安第斯山区到亚马逊的大河流域;中美洲从墨西哥到玛雅的广泛考古活动,使得玛雅文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大大扩展了。为更清晰的了解玛雅来龙去脉大有帮助。
现在我们知道,美洲印第安人的老家仍在亚洲。他们在几万年前经阿拉斯加由北而南逐渐分布了整个美洲大陆,然后又逐渐从旧石器时代走向新石器时代,进行了具有美洲特色的农业革命,并且在靠近玛雅地区的墨西哥湾东南沿岸绽开了最早的文明之花——奥尔梅克文明。它是玛雅文明和墨西哥其他地区的古代文明的共同渊源。这些发现使美洲古文明的出现提前了1000多年。
莫利之后到今天,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解读这些雕刻和文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在我们已经能从许多纪年柱上找出国王的名字、城市国家的徽号以及有关国王登基、王朝世系、城市联盟、战争兼并等重大历史记载,还在原来认为只是神庙的金字塔内部发现了国王的陵墓和有关碑铭。与此同时,玛雅象形文字的读音与语法结构——这些过去认为永远失落的历史秘密,现在也开始有了了解。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确信玛雅纪年碑的铭文与埃及、巴比伦的铭文一样,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虽然这些释读只是刚刚开始,远远没有做到我们对埃及文、巴比伦楔形文字那样透彻了解的程度,但是失落的文明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并开始揭开其神秘面纱。
文明之源—奥尔梅克
玛雅文明的光芒,一度让人们误以为它是美洲最古老的文明。可是让人疑惑的是,玛雅能肯定的年代都在公元后2、3世纪。这让人不得不猜测:在玛雅文明之前是不是还有一个更古老的文明曾经存在过?这只是猜测,没有确凿的证据。而奥尔梅克的发现,无疑证实了这种猜测。让人们不再对玛雅文明的起源产生疑惑。
19世纪以来,人们对玛雅文明的了解逐渐加深。对与玛雅文明同时或较后兴起的墨西哥各地的文明也有了较多的了解,并且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人们不禁会问道:“除了通过它们之间的联系、交流而产生的这种相似之外,还有没有更古老的文明作为玛雅文明与这些墨西哥地区文明的共同渊源,从而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很亲近?”这只是人们的猜测,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能证明。
耶鲁大学的考古学家迈克尔•科博士在最新一版《玛雅》中这样写道:奥尔梅克文化的影响遍及了中美洲地区各部分,但唯一没有遍及的便是玛雅。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说他也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但他推测,可能是当时的玛雅人对日益壮大的奥尔梅克文化不感冒。 这只是科博士的猜测,并没有有力的证据。后来,科博士和同事在研究史前古器物时,发现了一些破绽,推翻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在这些古器物上,发现了奥尔梅克文化对玛雅影响的痕迹。从这些痕迹中他们推断,玛雅人至少从公元前100年起,就开始接受奥尔梅克艺术、宗教信仰、橡皮球游戏及奥尔梅克统治者在庆祝仪式上的着装。除此之外,玛雅的一些神像也明显的和奥尔梅克神像相似。在玛雅城墙上还发现这样的一个情景,一群人围着一个神,纷纷献上食物和水的图像。“神的头像分明就是奥尔梅克石头头像一样。”科博士说道。 所以,科博士认为,奥尔梅克文化对玛雅文化的影响并不是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可能它们之间经过了另一种文化的传递,即伊扎帕文化。伊扎帕是墨西哥恰帕斯内的一个地方,在这里发现了很多古代神庙。这些神庙里既有奥尔梅克雕像,又有玛雅油画。毫无疑问,它就是处于连接奥尔梅克文化和玛雅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在墨西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说是在远古时代的密林里生活着拉•文塔族,他们居住在美丽的城市里,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只是把它当做一个传说而已,从没有放在心上。但出乎意料的是,1938年,有人竟然在传说中的拉•文塔族生活过的森林里,发现了11颗巨石头像,其中这些石头像最重的达20吨。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收获,发现了拉•文塔和特雷斯•萨波特斯两处重要遗址。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玉器、大型雕刻等众多文物,尤其是发现了一块残缺不全的石碑上数字铭文。这个数字与玛雅数字很相像。经过学者反复考证,它所记载的年代应该在公元前31年左右,这要比已知的玛雅年代提前了很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人推断这是比玛雅文明更古老的文明,但这一论断并没有得到众多学者的赞同。大家为此一直争论不休。直到20多年后,随着圣洛伦佐遗址的发现,学者们才确定了奥尔梅克文明。
奥尔梅克文明遗址的位置很独特,它位于玛雅的政治版图和墨西哥古代居民政治版图中间,其中心是拉•文塔、特雷斯•萨波特斯和圣洛伦佐3处遗址
传说中奥尔梅克人的家乡,就是科泽科克斯河注入墨西哥湾的地方。这个地方沼泽丛生、水草丰美、河流遍布。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没有办法,为了生存,只能进行农业革命,采用各种方式把这里变成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慢慢地,拉•文塔和圣洛伦佐这样的泽国孤岛就成为了宗教仪典中心,政治中心和国际贸易活动的商业中心。
公元前1200年,奥尔梅克逐渐发展起来。聚集在它周围的人口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在湖泊附近的肥沃的淤泥上种植玉米作物,同时临近湖泊,有着鱼虾水禽作为肉食,因此人丁兴旺,聚集演变成了村落。他们的生活属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生活,使用的工具是粗糙的陶器。他们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组织,没有秩序,他们有首领,一般是族长或部族长。他们的权威不是依靠作战神勇,而是依靠他们的宗教职能。首领作为天神的祭司或代言人,率领全族按时举行宗教祭典。建立和守护崇拜天神的祭台、庙宇,并且代表天神处理人间各种事物,比如:解决纠纷、审判罪犯、抵御外敌、收集贡品等。这时的首领手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权势,所以此时的社会已经从完全平等的氏族公社社会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了。
公元前1000年左右,奥尔梅克出现了学者们所谓的“神权统治”的国家,这其实是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出现了阶级分化。奴隶主一般是族长、头领等上层人物,从战争中抓获的战俘充当奴隶。这些奴隶有的被活活杀死当做祭品,剩下的的就在奴隶主家中耕种、劳作,从事各种体力劳动。
宗教活动在此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统治中心往往是宗教祭祀中心,建筑的主体就是神庙和祭台。这些宗教建筑物往往用土石垒成高高的台地,神庙更像一座小山那样呈金字塔形,显示着神权统治着一切生灵的至高无上的威严。
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400年,是奥尔梅克文明发展和繁荣的时期。在拉•文塔的中心,矗立着一座座神庙、祭台,秩序井然。与神庙相比,拉•文塔的巨石头像更令人叹文观止,这些高达1.8米的头像是用整块巨石雕凿而成的,其形象往往是这样的:嘴唇肥厚,鼻子扁平,扁桃形的大眼睛,深邃冷漠,头上戴着古怪的头盔。这种巨石头像是奥尔梅克文明最典型、最有特点的标志,也是美洲最早的纪念性雕刻,被美其名曰为奥尔梅克头像。这些头像不是一般的头像,而是当地族长或者最高祭司或国王的纪念像。
奥尔梅克文明的又一特色是礼器、宗教用具和装饰品。它们往往是用翡翠绿玉制成的。这些玉石器物不管雕刻的是神、人还是动物,都很形象,逼真。其中最常见的是一个带有美洲虎头部特征的神像。美洲虎是当地最凶猛、最威武的动物,因此成为奥尔梅克人崇拜的主要天神之一,她被认为是世界的主宰。这种崇拜也被玛雅人继承下来。他们喜欢将自己的牙齿修成尖状,用来模仿美洲虎的牙齿,还喜欢将孩子的前额向后推平,用来模仿美洲虎的前额。尽管这种相貌,用我们今天的审美观来看,并不是很美观,很漂亮,但对于玛雅人来说,却有着非凡的象征,即勇武和英俊的象征。
奥尔梅克文明为美洲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它不仅仅是美洲大陆最早的文明,而且开创的各种传统都被日后的中美洲各文明继承下来、延续下来。神权政治、金字塔神庙、纪念碑和祭台、象形文字、历法系统、美洲虎崇拜和活人祭神所有的这一切成为了中美洲文化的基础。哪怕他们创造的橡胶球死亡游戏,对玉石、可可豆和奎特查尔凤鸟的偏爱,也极其影响了其他印第安民族,并被他们接受、继承和加以改进。
公元前300年左右,奥尔梅克文明逐渐走向衰落,但文明的火焰并没有熄灭,而是被其他民族传承过去,继续传递,照亮整个中美大陆。当奥尔梅克完美谢幕的时候,玛雅文明已经冉冉升起,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玛雅文明辉煌一时之谜
玛雅文明为什么能辉煌一时,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各持一词,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认为这是与玛雅人的信仰分不开的。还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提供了物质保障,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尽管玛雅人所居住的地区地处热带雨林,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非常不利于生产、生活。但也有好的一面,比如相对于地球上其他的生活聚居区,这里几乎没有污染,非常原生态。在这里生活的玛雅人几乎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他们的后代,常常有着更积极的自省情怀,时常关照自己的内心,天文、历法便是这方面的例证。他们需要生产资料,需要发展,但是,并不与自然发生矛盾。他们在精神上努力提高自己,久而久之,思想变得深刻起来,从而反过来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玛雅人精神上的高度自觉也促进了他们对自己的社会行为的约束,因此使得社会长期处于一种和平、稳定的时期。没有战争,也没有奢侈的腐朽风气。在这种社会习气下,每个人都得到了很好的成长和发展,最终使玛雅文明逐步走向辉煌。在玛雅文明发展的道路上,尽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天灾人祸,但这并不能影响、摧垮他们内心,反倒让他们更加自觉的关照内心,成为一种信仰。
这便是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至于玛雅文明为何走向衰落,应该有种种说法:即被新的文明所替代。这并不能抹杀玛雅文明的成就。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是值得敬佩的。当玛雅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当自然灾害泛滥无际的时候,新的文明自然会产生,这是自然规律,是任何文明都逃脱不掉的。也许这是玛雅人不愿意看到的,没有办法,他们只好选择转移。会不会只有这样才能保存那段辉煌?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