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官场财经 >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 > 第 2 章 “娱乐教父”邵逸夫
第5节 拍摄有声电影,开创邵氏新天地

    
  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有声电影的诞生,一个电影的新时代到来了。3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南洋地区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人们连生存都感到困难,看电影的人自然大大减少,不少电影院因此关门停业,邵氏在南洋的影院生意也每况愈下,日渐清冷。
  
  邵逸夫不甘心看到自己与三哥在南洋苦心经营的电影事业就此萧条倒闭,仍然在不断地寻找新的突破口。他发现,目前的有声影片全是好莱坞和西方生产的洋货,而华人影片公司生产的仍然是无声片。他意识到,在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已经摄制出有声电影的情况下,无声片将面临绝路。“天一”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率先拍摄出有声影片,抢占国产影片市场。
  
  几经思索,邵逸夫找到邵山客商量:“三哥,我想了好久,如果继续做无声片,是没有前途的,我们干脆拍有声片吧。现在大家的经济状况都很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借此机会,捷足先登,做史上第一人。”
  
  邵山客说道:“六弟啊,你这话算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了,我早就有这个想法,只是苦于力不从心,所以才迟迟不敢出手。既然六弟你也有这个想法,那我们就兄弟齐心、放手一搏吧!不过,当务之急就是去美国买最先进的有声电影器材。”
  
  生长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邵逸夫,在开明的父亲的引导下,得以远离当时陈旧僵化的私塾教育,而接受了新式教育。他早年就读于被誉为“江南第一学堂”的庄市叶氏中兴学校,后来,回到上海,在美国人开办的英文学校“青年会中学”读书。在那里,邵逸夫接触到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方式,也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此次美国之行的重任也就落到了邵逸夫的身上。
  
  1931年,邵逸夫辞别了三哥,启程去电影业最发达的美国。凡成就大事之人,似乎总要有一段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邵逸夫此次的美国之行,绝对称得上是一部“生死历险记”。
  
  位于西半球的美国与南洋相距上万里,深不可测的海面变化无常,刚才还是风平浪静,顷刻间便狂风大作,轮船一会儿被推上峰顶浪尖,一会儿又跌入低谷。邵逸夫躺在船舱里,只觉得天旋地转,胃里翻江倒海般痛苦难受。数十天的风浪与颠簸,严重的晕船、呕吐,已经让邵逸夫浑身虚软、几乎脱水。就在轮船即将驶入美国西海岸之时,邵逸夫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以为终于熬过了晕船之苦,可是,他哪里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海难降临了。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轮船触礁了,海水从船底涌入船舱,轮船迅速下沉,无数的生命在顷刻间消逝。落水的邵逸夫死死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了一夜,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被救援的船只救起。
  
  就在邵逸夫与风浪、晕船进行搏斗,经历九死一生的同时,上海的明星公司率先推出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当这部影片在上海的新光戏院隆重上映时,立即引起了轰动,这让执掌“天一”的邵醉翁有些懊恼。拍摄有声电影是他思考已久的问题,而且,几天前他已经收到邵山客从南洋发来的电报,说六弟逸夫已经前往美国购买有声电影设备了,本以为“天一”这一次能够创造“史上第一”,没想到却让老对手抢了先。
  
  于是,他给邵山客发了封电报,倾述心中的苦闷。邵山客也觉得颇为惋惜,但是想到不久之后,他们也将拥有自己的有声电影设备,而且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心中又充满了自信。于是,他对大哥说,既然没能争得“史上第一”,那就在技术上取胜,这才使得邵醉翁郁闷的心绪稍稍宽慰了一些。
  
  大难不死的邵逸夫在医院昏睡了一天一夜,刚刚醒来,便顾不得身体的虚弱,偷偷溜出医院,直奔全世界最大的“电影梦工厂”——好莱坞。当他看到庞大壮观的电影基地,完备的电影制作流水线时,感到非常震惊。这次旅程让邵逸夫下定决心建一座属于东方人的“电影梦工厂”。


  
  经过认真走访和精挑细选,邵逸夫终于买回了全套的有声电影器材,带着这套“讲话机器”,风风火火地回到了新加坡。兄弟二人立即着手改造自己的影院,安装有声设备。由此,开创了南洋放映有声片的新时代。
  
  放映设备有了,但是,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邵逸夫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新加坡一年四季都酷热难耐,邵逸夫的两条腿上密密麻麻的布满了蚊虫叮咬的包,奇痒难耐,他索性打来一桶冷水,把脚泡在水里。就这样,邵逸夫一写就是半个月,可是他总是觉得不满意,于是,他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着有声片的拍摄技术,培训技术人员,并继续揣磨构思剧本。
  
  然而,随着时局的动荡和左翼电影的兴起,“天一”的市场出现了萎缩,于是,邵醉翁对“天一”的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把上海的“天一”交给了邵?人打理,自己则带着一大批制片人、技术人员、资金和设备南迁香港,在九龙土瓜湾北帝街42号开设了“天一港厂”,以拍摄粤语片为主。
  
  1932年,由邵醉翁导演,邵逸夫摄影,粤剧名伶薛觉先编剧并主演的中国第一部粤语有声电影——《白金龙》,在香港摄制完成,这也是第一部完全由中国人独立拍摄并制作完成的有声电影。《白金龙》在香港和上海隆重上映后,可谓石破天惊,立即引起了轰动效应。特别是在香港,更是场场爆满,连续公映数月,久盛不衰。白花花的银子像流水一样流进了邵氏兄弟的口袋。此片还通过邵氏兄弟在南洋的发行网络,在广东人密集的东南亚华人社区放映,同样是赚了个盆满钵满。这部成本仅仅一万元的影片,让邵氏兄弟大赚特赚,仅在广州一地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摄成本的60倍。

  
  《白金龙》大获成功后,邵逸夫把“有声摄影器材”转手给大哥,自己则又回到老根据地南洋,借“有声放映器材”之威力,继续与三哥邵山客一道打理南洋的影片发行和游乐场,扩张他们的南洋市场,为大哥的“天一港厂”开辟更大的发行网络。他们的策略是,一边大量收购转让出售的戏院,建立自己的院线;一边尽量扩大发行网络,推销“天一港厂”的影片。
  
  《白金龙》的成功,让邵氏兄弟和“天一”名声大振,自然也遭到了同行竞争者的嫉妒和眼红。1931年,天一港厂莫名地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天灾”,连续两场大火,将片库里所有的存片和拷贝烧成了灰烬,场房成了废墟,邵醉翁苦心经营了数年的基业顷刻间被付之一炬。
  
  面对这样的打击,邵醉翁大病不起,往日的雄心勃勃早已荡然无存。心灰意冷的他,逐渐心生退意,这位叱咤中国影坛,名噪一时的影业大佬从此淡出江湖。
  
  事发后,邵?人和邵逸夫相继从上海和南洋抵达香港,商议重整邵氏的事宜,最后决定把“天一港厂”交给老二邵?人,邵逸夫则返回南洋,协助邵山客继续打理南洋的事业。
  

  邵?人接手“天一港厂”后,立刻改换门庭,将“天一港厂”更名为“南洋影片公司”,决心重振昔日雄风,在香港再创出一番邵氏的宏图大业。很快,公司走出火灾造成的混乱,重新步入正常运行的轨道。
  
  1937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喜结良缘,第二年,生下长子邵维铭。也是在这一年,邵氏兄弟在南洋的事业进入鼎盛期,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地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九家游乐场,几乎覆盖了整个南洋地区,并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就这样,“天一”在上海、香港,“邵氏兄弟”在南洋,他们南北呼应,共同书写着邵氏家族的电影传奇。
  
  然而,好景不长,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1941年底,日本侵略军相继攻陷南洋各地,邵氏影业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南洋的百余家影院几乎全部化为灰烬,邵氏兄弟苦心经营多年所创立的庞大产业处在了生死存亡的关口。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日子里,远隔重洋,战火纷飞,兄弟之间音信全无、生死杳然。邵氏惨淡经营,直至难以为继,被迫关门了事,邵逸夫本人也因“拍摄反日电影”的罪名被日军扣留,关入地牢。从名震一方的影业大邵氏兄弟合影(左起邵?人、邵山客、邵逸夫)亨到近乎一无所有的阶下之囚,邵逸夫陷入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境地。


  
  然而,对于邵氏兄弟来说,任何困难险阻,都不能削减他们对电影事业的热爱和振兴华夏电影的坚定信念,邵氏兄弟们蓄势待发,等待着重整邵氏雄风的机会到来。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