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靠卖官创收的昏君
-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句口号引爆了东汉末年规模庞大的“黄巾之乱”。虽然这次农民造反最终没能成功,但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的局面从此无法挽回。为什么这场失败的农民战争,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黄巾之乱又是如何兴起,却昙花一现的呢?
《三国演义》在中国妇孺皆知。书中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他们的故事经过戏曲、评书、影视等艺术形式的演绎,更加荡气回肠,令人击节赞叹。此书虽名为“三国”,但“演义”的大部分故事其实都发生在东汉末年,七分实三分虚。书一开篇,就讲述了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失败,进而贼子进京,祸乱朝廷的故事。
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呢?灵帝当皇上二十多年,一味追求享乐,荒淫无道,卖官鬻爵,不理朝政。他平日喜欢和宫女一起游泳,估计脑子进了不少水,甚至将身边的阉贼认作了父母!
这样一个昏君,还曾自我感觉良好地问大臣:“你看朕跟桓帝比,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呀?”灵帝当然觉得自己比桓帝有出息,他心想:“我多有经济头脑呀,知道卖官能赚钱。桓帝知道吗?他不会卖官,也不懂经营,我当然比他更出色!”
那个大臣回答:“陛下与先帝一样,都是尧、舜一般的皇帝。”这话乍一听是好话,捧皇上呢,但实际上是骂桓帝是乌龟,灵帝是王八,您二位是一丘之貉,一路货色,半斤对八两。
灵帝贪酒好色,三十出头就挂了。“灵”是他的谥号,《逸周书·谥法解》云:“乱而不损曰灵”,这是个恶谥,意思是他虽然扰乱了朝纲,但国家在他手里毕竟没有灭亡。
灵帝一死,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就留给了后人——黑暗的政治,祸端四起的外交……其中连绵不断的羌人反叛,最令东汉政府头疼。
羌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东汉初年匈奴被扫平之后,羌人就成了东汉西面最严重的威胁。顺帝之前,羌人的反抗大都是小打小闹。顺帝在位时,直接接触西羌的并州官员极其残暴,“到州之日,多所扰发”(《后汉书·西羌传》)。由于东汉朝廷没有一套稳定的民族政策,所以政策执行成什么样,全看官员的个人作风,因此并州官员暴虐羌人的现象,非常普遍。
羌人的仇恨日益深切,其对东汉朝廷的反抗更是此起彼伏。桓帝以前,羌人就爆发了三次大规模暴动。东汉朝廷为了镇压羌人的反抗,十余年间花费了八十余亿铜钱的军费,结果呢?“诸将多断盗牢禀,私自润入,皆以珍宝货赂左右,上下放纵,不恤军事,士卒不得其死者,白骨相望于野。”(《后汉书·西羌传》)这笔巨资最后大都被将领截留,用来贿赂皇帝的近臣了。可怜士卒不被体恤,枉死者不计其数。东汉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除了羌族,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揭竿而起,反抗东汉朝廷的残暴统治。顺帝末年,“杨、徐剧贼寇扰州郡,西羌、鲜卑,及日南蛮夷,攻城暴掠,赋敛烦数,官民困竭”(《后汉书·皇后纪》)。东汉朝廷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隐患重重,而其中最大的隐患则是鲜卑。史书记载,鲜卑寇边之事连年不断,搞得朝廷手忙脚乱,疲于应付。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