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在桌前坐了多久,克劳士比终于提笔,开始洋洋洒洒地对“零缺陷”进行阐述:
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限制,我们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于是,“人总会犯错的”的信念就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心中了。
的确,人总是会犯错的,特别是那些每天都期望犯一些错,而且不以犯错为耻的人更是如此。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他们不过是接受了一个“人”而不是“神”的标准,想被归入“人”这一类,就必须犯几个错误。
问题马上出现了:每个人是否都有一个既定的犯错率?在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中,是否必须以同一比例犯错?比如,兑现薪金支票。我们能不能假定会在工作中犯5%的错误就每年少兑支票金额的5%给顾客呢?人们会不会有5%的时候忘了交个人所得税?人们每个月是不是总有几次回家时会走错家门呢?
如果以上假设都不对,那么,出错率就是人们根据某一特定事件是否重要确定的一个函数。人们总是对一种行为的关心超过了另一种。所以,人们学着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在一些事情上,人们愿意接受不完美的情况,而在另一些事情上,缺陷必须为零。
错误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缺乏知识,二是缺乏关注。通过一些可靠而真实的方法,知识可以被测定,缺陷也可以被改正。但缺乏关注则只能靠人自身来修正,只能通过人们对道德与价值观进行精确的再评估。
人常常会漫不经心地犯错,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如果有人能关注每一个细节,极其小心地避免犯错,就可以踏实地行走在“零缺陷”的大道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