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为啥胆小的人,在旅行中就会变得胆大?

 

  
  在某种环境中,人有时会完全迷失自己的独特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去个性化”。但是,将自己置身于这一环境中时,偶尔却又会有“人间如此美好”的意外收获。
  例如,旅行可以给我们带来彻底解放的快乐,而这一快乐又是以“无人认识自己”为前提才得以萌发的产物。在途中,我们顺理成章地成了“不知从哪儿来,不知叫什么名字”的匿名旅人,这也正是彻底解放的根源。
  旅途中,无论做出什么丢人现眼的事情,都不会将人带至无地自容的境况。这就是所谓的“旅行无丢脸”心理。
  置身于“去个性化”状态下的人们,不仅责任感低下,而且还会做出某些平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不暴露自己原形的人,会变得冷酷无情
  美国心理学家金巴尔德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给人印象甚好的女性和令人不快的女性(金巴尔德已事先播放表现印象好坏的录音带给被实验者听)一同接受电击。而电击按钮则掌控在几名女大学生的手中,她们就是此次实验的被实验者。金巴尔德在实验前拜托各位女大学生根据指示摁按钮,而且在下一个指示出现之前,一直摁住按钮不松手。但是,如果女大学生于心不忍的话,可以无视指示,停止电击。
  虽然没有真正遭受电击,但金巴尔德要求那两名女性在女大学生摁下按钮时,必须假装因电击而十分痛苦的样子。
  通过实验,金巴尔德发现,比起双方“虽素未谋面,但互相知晓对方名字”的女大学生,那些“互相之间既未谋面又不知晓姓名”的女大学生摁住电击按钮的时间更长。此外,比起给人印象甚好的女性,令人不快的女性被电击的时间也更长些。而且,在电击令人不快的女性时,“去个性状态”(即互相之间既未谋面又不知晓姓名)的女大学生享受电击快感的倾向更为显著。
  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人置身于匿名状态时会变得冷酷无情,尤其是遇到自己厌恶的对象时,这一倾向会更加明显。比方说,群众暴动等事件的背后,一定隐藏着某个“去个性化”的人。
  虽然“去个性化”的环境可以减轻我们心理上的负担,消除内心的紧张感,但利用不当的话,也容易招惹恐怖行为。
  ▶网络匿名世界的利弊点
  前文已为大家讲述匿名性给人类心理及行为带来的各种影响,既可以让人心解放,还能促使人类行为的自由化。
  但是,最近与该形式特征相似的匿名网络却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网络可以让网民使用匿名,所有人均是互不相识的“自由人”,所以在网络世界中人与各类陌生人结为好友的概率更高,甚至很多网友能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和别人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我认为这是网络带给我们的一大优点,它降低了人际关系交往的门槛。
  然而,最近网络上时常有人发出欺骗信息误导他人,例如中年男子假扮十几岁妙龄女子等事件屡见不鲜,使得网络在不经意间变成了酝酿男女纠纷及犯罪事件的温床。此外,由于匿名状态下的人攻击性较强,因此利用网络恶意诽谤中伤他人引发激烈争吵的现象更是屡禁不止。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中的匿名性及去个性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带给我们解脱自由之感的同时,也会让人变得异常无情。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